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评论正文

核电发展要先过公众这一关

2013-07-30 09:52来源:中国能源网作者:王鸿雁关键词:核电核电项目江门核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公众认可需要国家、地方与业界共同努力

综合起来看,公众反核的原因还是在于对核技术和放射性的不了解,对核电行业的不了解,由此导致在核电风险的认识问题上难以与政府达成一致,加上对发展核电与自身利益之间的关系认识不足以及一些动机不良人士的煽风点火,引起更多的反核情绪。但公众的反核情绪与国家基础教育、宣传方式,与地方政府和业界在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不无关系,这些问题在江西彭泽核电项目和江门核燃料项目中都有显现。

总的来说就是国家基础教育落后、科普宣传力度低、政府公信力丧失、以及地方与业界在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选址不当、操作程序不规范、项目公示宣传不足、公众参与度低等。因此,驱散公众的核恐惧阴霾,消除公众反核情绪,还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与业界等在多方面共同努力。

在国家政府层面,应该重视核技术的基础教育,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严格监管,重构政府公信力,并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公知的桥梁作用来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促使政府与公众在发展核电的问题上早日达成共识。

第一,重视基础教育。核反应和化学反应同是自然界两种最基本的反应,化学原本属于物理学的范畴,但是在初中和高中都是单独开一门课,而核反应的知识却只是在高中物理中才稍微提了一下,只有在大学教育里才有为数不多的学校开设了核相关专业。不说工业生产上,光是在学校做化学实验的时候就出过很多事故,甚至死过人,可是为什么没有太多人反对?因为人们了解它,知道如何掌握它。举个最常见的例子——烟花炮竹,燃放烟花炮竹不知道出过多少事故,死过多少人,谁都知道烟花炮竹是易燃易爆品,但它好玩,燃放起来很漂亮,最主要是因为人们明白它的燃放原理,知道里面放的是火药。正是由于对火药特性的了解,才使人们能够对其安全性有主观判断。但对核技术和放射性的特性却不了解,所以不管怎么科普怎么说它安全,最根本的是公众无法从主观上去确认它到底安不安全,更不知道当遇到核辐射时该如何保护自己。

对“核”的认识,绝不是在项目之前突击宣传科普一下就行的,这是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从基础教育中抓起,需要对“核”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才能客观地认识核的安全性。此外,核电作为我国能源战略调整的重点,核技术的利用天地也是越来越广阔,我国规划核电装机容量到2050年的目标是4亿千瓦,这需要大量的人才支持。因此,必须加大“核”相关知识在基础教育中的比重,提升全民的“核素质”,也只有这样,核能才能普及,核电才有明天。

第二,加大科普宣传力度。从记者采访和网络上各论坛、微博等的言论可以看出,大多数公众对核技术根本就不了解,只知道这个东西如果出事会有辐射,会对人造成伤害,所以就坚决反对。因此必须加强对核技术的科普宣传,要在全国通过各种媒体科普核技术方面的知识,要在收视率关注度高的媒体上多宣传,特别应该多在电视上做一些图文并茂的讲解,以增加人们的理解。在科普过程中,既要讲核技术的安全性原理,也要客观地讲其危险性和辐射防护方面的一些知识。宣传时,也不能一贯按照自己的思路,应根据公众提出的问题随时给予有针对性的解答。

第三,重构政府公信力。从日本公众对核电态度转变可以发现,当公众对政府相当信任的时候,他们很少会质疑政府的核电政策,核电的公众接受性良好。但当发生核事故后,这种信任感急剧下降,从而导致反核人数增多。

在江门核事件之前,不管是瘦肉精事件还是三聚氰胺事件,都有政府出面查处相关责任人,也请官方学者出面辟谣,可是根本不起作用,原因就在于政府公信力在下降。我国政府在宣传的时候习惯于报喜不报忧,专家也习惯于往好的方面讲,但是问题却在越来越多的出现,长此以往,公众就不再相信政府和专家说的话。近年来,频频曝出的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问题,都凸显了政府在监管方面的不足,使政府公信力逐渐丧失,导致公众对核电方面的监管也产生质疑。因此,政府一方面要改变报喜不报忧的习惯,主动披露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对公众提出的质疑和社会中不同的声音要及时给予有针对性的回答,另一方面也必须继续在监管水平、应急反应及核安全文化的构建等方面下工夫。只有这样,才能重构公信力,让公众相信政府的决策。

第四,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意见领袖的桥梁作用。意见领袖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意见、评论,是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的中介或过滤的环节,能够加快传播速度并影响他人态度。而非政府组织更是能够在一些社会问题比较突出、尖锐的领域里,发挥政府和企业所没有或难以充分发挥的作用。他们具有一些共同点,那就是态度中立,能够不为利益集团所左右,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问题,更多地替老百姓说话。因此,他们也能够更多地取得公众信任,更容易与公众沟通和交流,也具有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在核电发展的问题上,应该充分利用非政府组织与意见领袖在政府与公众之间的桥梁作用,来加强政府与公众的沟通与交流,促使政府与公众在中国发展核电的问题上早日达成共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查看更多>核电项目查看更多>江门核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