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智能化评论正文

特斯拉 让汽车智能起来

2013-08-08 14:36来源:钛媒体关键词: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物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另外一个在智能汽车上深耕很多年的汽车厂商是通用,虽然它一度走到了破产的边缘,但在技术研发的投入上却没有停止过。OnStar系统已经做到了第十八代,这是一套远程服务系统,整合了车内电脑控制技术、无线通讯技术和全球卫星定位技术,也有人认为这可能是当下最大的汽车数据中心。远程服务系统的一个简单应用场景时:当你车钥匙不小心拉车里后,你可以通过电话让OnStar人员在核实你身份后帮你远程打开车门。

另外一个应用场景显得更为有用,当你的车出现故障后,OnStar可以在远程诊断后给予流动维修站准确信息,并根据具体故障情况派遣相应的维修人员和设备。OnStar在事故处理上也有不错的构想,汽车的四周(前后防撞杆、车门、车顶),都分别装有碰撞感应仪器,一旦发生碰撞,在驾驶者都还没有电话报警时(有时候驾驶者自己都已经无法电话报警了),OnStar的中心就知道这台车出事故了,并根据全球卫星系统来定位到事故现场。

至于防盗,想想现在连iPhone手机能有“找到我的手机”这种功能,一台车被盗走要找到它实在是很容易的。不过很可惜的是,OnStar的宣传是有问题的,大多数人对OnStar的认识,仅仅停留在“远程语音导航”上。

智能汽车中的另外一个行进方向是“语音系统”,因为在大多数行使场景中,人们只能用声音来和系统互动,手指很难被释放出来。通用旗下有两套与之对应的系统:IntelliLink和CUE,前者多一个Multi-Touch手写板控制功能,CUE上则没有。之所以还是要加入一个手写板控制,就是因为语音识别目前还是不能做到100%,尤其是在中国市场上——计算机对方言或者咬字不清依然有处理上的麻烦。

这些所提及的“智能”一点也不遥远,当下市场上就已经开始出售,最低的配置大概在30万人民币左右,高一点可能会到5-60万。在我看来,汽车行业的营销宣传是很有问题的,他们大致上是两个套路:要么强调这个车的配饰如何如何豪华大气,要么强调这个车的一些技术性能(比如扭矩这个对大多数只是开个车而言的消费者来说云里雾里的技术名词),他们不太强调操控汽车的方式,似乎操控汽车就是一个方向盘和油门刹车。

这种笨拙过时的宣传方式使得特斯拉横空出世时,外部消费者都以为是什么全新的东西,而汽车行业的人,只能打落门牙往肚里咽:其实这玩意儿不新啊!

相对科幻一点的是把整块前挡风玻璃做成一个显示屏,在这个显示屏幕上可以展示导航地图,但它又不妨碍驾驶者对前方的视野(Mission Impossible 4这部电影里有所展示)。这个显示屏甚至可以支持触控的指令输入。

还有一个还尚属遥远的事是:整车的3D打印——你可以用一台打印机把车“打印”出来。虽然汽车行业里已经有一些零部件做到了3D打印,北美也确实有人“打印”出了一台整车,但技术尚不成熟,有可能还需要很多年才能规模化,同时也有人认为这种汽车的整车3D打印毫无必要。

智能汽车与智能手机还有些不同的是,把弄手机基本上自个儿的事,但开车不是。事实上,汽车是一个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用车是有规则的(用手机大概除了飞机上要关机,某些特殊场合如会议上要静默以外就没什么规则可言了)。汽车构成了交通,交通是城市里的重中之重。汽车需要互联,这就是车联网(基于车的物联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数据中心查看更多>电动汽车查看更多>物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