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

2013-08-26 11:34来源:北京市发改委关键词:节能环保节能技术节能服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总部型企业发展优势凸显。依托北京丰富的资本、技术资源与大企业总部资源,本市节能环保产业的总部型企业优势突出,总部型企业收入占产业总收入75%左右,已经形成技术研发、投资建设和综合运营服务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本市集聚了一批面向全国投资发展的总部企业,既有中国节能环保集团、神华(国华)电力研究院等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也有北控水务、首创股份、威立雅、苏伊士等污水处理领域专业优势突出的国内外行业龙头企业,以及恩菲工程、中科通用等垃圾处理行业领先企业。

创新创业活力显著提升。“十一五”以来,通过创业孵化、合资合作、大企业节能环保业务专业化剥离等方式,本市快速推动了一批节能环保企业发展,涌现了神雾热能、碧水源等一批自主创业成长的典型企业。全市拥有国家备案节能服务公司329家,备案公司总数居全国首位。具有甲级环境工程设计的单位11家、环境工程专业施工承包一级资质单位24家、甲级环评资质单位45家、环境污染治理设施运营资质单位近400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近年来,虽然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面对广阔的市场空间和产业发展的良好形势,处于快速成长阶段的节能环保产业,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一是龙头企业辐射带动作用需要充分发挥。企业规模仍然偏小,结构存在明显的“小而散”现象,缺乏辐射带动性强的平台型企业集团,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与成长潜力尚未充分激发。二是技术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规模化应用仍然不足。以企业为主体的节能环保技术创新体系不完善,诸多节能环保新技术、新产品尚停留在实验和示范阶段,技术和产品应用成本高,节能环保设备的性能、效率及技术水平均有待提高,集成创新能力还需加强。三是市场需求仍然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和环保收费政策尚未到位,公共设施运营的市场化服务模式还没有有效建立,企业自主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尚未充分调动。四是政策和服务环境尚未建立。节能环保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节能环保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尚未建立,企业的融资渠道和融资方式有待优化完善,产业发展和业态培育缺乏针对性的有效引导政策。

(二)面临形势。

全球推进绿色低碳发展为产业发展带来新机遇。为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全球范围内绿色经济、低碳技术正在兴起,世界各主要经济体纷纷将推动清洁技术革命、发展绿色经济作为快速助推区域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和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的新战略。各国政府在节能环保技术和装备的投资不断增加,节能环保产业已成为全球高新技术产业新兴增长点和风险资本投资热点。据有关机构预测,2020年全球节能环保投资将达6.5万亿美元,其中节能市场2万亿美元,环保市场1.5万亿美元,资源再生市场3万亿美元。

国家破解资源环境约束为产业发展带来新需求。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和消费结构升级,我国面临的资源环境约束将更加强化,必须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努力提升全国节能环保技术装备和服务水平,切实支撑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实现。今后一段时期,我国在能源节约、大气污染治理、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等领域的投资将为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带来数万亿元的市场空间,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内在需求旺盛,动力强劲。

首都城市发展转型升级为产业成长注入新动力。目前,本市人均GDP已经超过1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城市发展进入新的阶段。一方面,本市加快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步伐,积极建设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进一步加强国际科技和产业合作,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提供了有利支撑。另一方面,本市深化实施“绿色北京”战略,进一步降低资源能源消耗强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总量、提高固体废弃物治理和综合利用能力,对节能环保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更高要求。

二、发展思路与目标

(一)发展思路。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强化节能环保意识理念,坚持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紧紧围绕绿色发展市场需求,立足节能、环保和资源再生利用三大领域,突出技术研发设计和综合服务关键环节,以推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应用为主线,综合运用各种政策手段,实施激发培育市场需求、完善技术创新体系等五大任务,推进八大产业化重点工程,努力将北京打造成为全国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创新“策源地”,产品标准“引领者”、服务资源“集聚地”和市场应用“示范区”。

(二)基本原则。

需求拉动。围绕建筑、工业、交通等领域节能需求和城市大气污染防治等领域环境建设要求,坚持市场拉动和政策推动相结合,形成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扩大市场空间,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投向节能环保产业。

创新驱动。依托首都科技资源优势,通过发挥技术、人才、资金等高端要素功能,攻关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和重点装备产品,加强技术创新和成果产业化应用,提升本市节能环保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重点突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对接国家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整体规划布局,选择一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先行突破,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促进本市节能环保产业错位发展、集群发展。

模式创新。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合作的技术创新体系,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特许经营等节能环保服务新机制,推动节能环保设施建设和运营社会化、市场化、专业化服务体系建设。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节能技术查看更多>节能服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