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政策正文

北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规划(2013—2015年)

2013-08-26 11:34来源:北京市发改委关键词:节能环保节能技术节能服务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提升产业发展组织效能。

1.加强创业孵化,壮大中小企业力量。支持建设节能环保产业领域的专业孵化器,增强孵化器对创业者的集聚功能。支持孵化器积极为企业提供公共技术服务、测试验证服务、中试服务、技术培训、金融支持、创投服务等专业服务。根据在孵企业和项目发展潜力不同,给予节能环保企业和项目不同等级的房屋租赁、中试基地使用等方面优惠政策。探索成立本市节能环保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针对节能环保企业发展过程中技术、管理、财务、法律、市场开拓、知识产权等方面存在的难题提供专业咨询服务。

2.推动产业重组,塑造行业龙头企业。支持具有一定规模和实力的装备企业发展壮大,鼓励其运用并购重组、业务创新等方式进行业务拓展,打造北京市乃至全国市场的节能环保服务品牌。按照行业整合和垂直一体化发展的路径,支持一批产业特色突出、规模较大、带动能力较强的企业提升技术集成和整合能力,培育一批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鼓励节能环保技术和管理水平高的重点用能单位,发挥优势,独立核心业务,组建专业化服务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鼓励企业加强标准研究和升级,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发展一批拥有先进技术、组织行业内企业制定技术标准的技术型节能环保公司。

3.搭建产业联盟,促进产学研用合作。加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支持不同技术领域的企业和大学、院所联合创新,共同承担国家和市级科技计划项目和重大课题研究。加强市场联盟,支持上下游企业通过供应链联盟合作等方式,联合提供满足节能环保需求的整体解决方案,形成具有行业辐射力的龙头企业和市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格局。在节能改造、资源综合利用等本市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相关的重大工程项目实施中,鼓励企业之间采取联合体方式共同参与投资建设。

(四)优化产业发展空间布局。

1.打造北部节能环保技术策源地。充分发挥海淀园作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的突出优势,加快系统节能、大气污染防治、水体污染治理等节能环保产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和设备的开发、研制和产业化,提高节能环保产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核心竞争能力。依托昌平环保园产业发展资源,大力发展用于建筑的节能新产品新设备,推进节能型复合墙体与结构材料、功能型环保建筑涂料生产,强化LED产品的封装、制造配套能力,力争建成建筑节能产品高端制造基地。

2.打造中部超大型集团总部聚集区。依托东城区、西城区首都功能核心区的总部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辐射效应,引导央企在京设立总部型节能环保研发、服务中心,提升对外辐射能力和市场影响力。以石景山绿能港和丰台总部基地建设为契机,吸引节能环保跨国公司在京设立总部型分支机构,提升综合服务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3.打造南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基地。依托中关村金桥环保产业基地的企业资源,发挥其在生活垃圾综合处理设备、污泥处理设备和资源综合利用关键设备等方面的行业领先优势,培育形成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制造基地。依托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轨道交通节能降耗新设备、汽油增标剂、柴油降凝剂以及汽车节能装置设备等交通节能产品制造基地。

(五)支持企业对外辐射发展。

1.积极承接国家重大专项和工程项目。对接水资源专项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和相关科技计划项目,支持在京企业、高校和院所承接专项项目,力争取得一批科技创新成果,并实现就地转化发展。围绕国家在电力、交通等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等领域的重大工程实施,支持本市各类企业和研究机构,通过工程总承包、关键技术和产品供应、技术咨询服务等多种方式参与发展。

2.支持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其它地区业务。根据各地区节能环保市场需求,鼓励企业通过技术输出、资产重组、服务输出、外设分支机构等多种方式开拓外埠业务,增强创新资源辐射作用。鼓励具有技术和装备研发能力的研究机构和企业,通过OEM贴牌加工等方式,延伸产业链条,转化科技成果。支持外埠企业根据创新升级发展需求,优化企业发展布局,在北京设立研发机构、营销中心或企业总部。

3.支持企业引入国际创新资源。借助北京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和推进国际交流合作的契机,加强与国际组织在节能低碳和环保领域的广泛交流,开展多种类型的国际专业学术会议、人才交流活动,研究探讨节能环保先进技术。鼓励科研机构、企业与国外掌握先进节能低碳、环境治理技术的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研发中心,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引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充分利用国际气候变化相关援助资金,支持节能降耗、跨区域污染防治和林业碳汇等项目开展。

4.鼓励企业广泛开拓国际市场。鼓励企业“走出去”,通过国际并购、组建海外分公司、承包国外工程、构建境外营销体系等方式参与国际竞争,开拓国际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积极鼓励自主研发能力较强的研究机构和企业到海外设立分支机构和研发机构,提高整合全球产业技术和创新资源的能力。

五、重点工程

(一)重大节能技术和装备产业化工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节能环保查看更多>节能技术查看更多>节能服务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