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风电风电运维报道正文

走符合国情的风电发展特色之路(附图)

2013-11-25 09:55来源:《中国科学报》关键词:弃风限电风电并网风电发展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风电发展特色之路

针对上述中国风电发展存在的问题,结合在主持实施国家“973”计划风能项目成果和30余年的研究,笔者以为要将我国风能潜在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必须走大规模风电高效、低成本全部利用的中国特色之路。

1.风电产业靠“补贴”难以为继。目前,我国发展风电基本是遵循欧美等发达国家的思路,将大规模风电并入电网,并靠政府“补贴”来推动风电产业发展。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完全以“补贴”方式发展大规模风电是不可持续的。

这是因为:按现在风电价格与煤电对比,东部地区上网标杆电价是0.61元/千瓦时,煤电上网价格是0.43元/千瓦时,也就是说,每度风电上网国家要补0.17元。我国现在每度煤电创造的利润是0.05元,相当于我们要用3.4度的煤电获得的利润才能补助1度风电的发展。

2012年全年风电发电量1008亿千瓦时,每度风电上网国家要补0.17元,全年国家要补171.36亿元。如果风电上网电量发展到电网的10%,国家至少每年要补贴1000亿元以上(太阳能发电要每度电补贴约0.8元,达标后每年也要补几千亿)。

2.亟待修改完善《可再生能源法》。2005年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法》第二十九条规定电网企业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电量,因风电不能上网造成损失,处一倍以下罚款。由于电网全额收购,还给予财政补贴,使我国风电出现前所未有的“大跃进”,三四年风电装备产能和装机容量均达世界第一。但是,电网公司既没有全部收购风电,也没有被处以罚款。若按照《可再生能源法》,电网公司仅赔偿一项就损失1000亿元以上。如电网公司将大规模风电无条件全部上网,很可能造成我国若干次大面积停电事故,损失将在数万亿元以上。

2005年,笔者完成的研究报告《中国风电产业发展新战略》、《可再生能源法立法研究》,同时获得2005年度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优秀研究成果奖二等奖(一等奖空缺)。报告阐述我国电网在现有条件下不可能大规模消纳风电,这一观点与《可再生能源法立法研究》中的观点截然相反。

笔者当时提出“风电多了上不了网”这是由中国能源结构决定的,并被事实证明。与之相对应,国家对《可再生能源法》作了8处修改,其中最为重要的修正是将原法中“全额”收购可再生能源发电改为“全额保障性”收购。

当前,又有人强烈提出政府要责成电网公司全额收购风电,政府又要新增投资约8000亿元,建“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将我国西部地区风电送到东部地区。我认为,这又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举措。如不改变照抄照搬不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外大规模风电并网方式,无疑还会重蹈覆辙,继续付出沉痛的代价。

3.解决风电不能大规模上网的有效途径。大规模风电利用应该是多元的,解决风电不能大规模上网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非并网风电”。

“非并网风电”是笔者1980年开始研究的,1985年在当时国内唯一风能研究杂志《风能》(第4期,总第12期)和1986年《江苏工学院学报》(第7卷第4期)首次提出。经过多年丰富和深化,已形成一套理论体系,在国际风能界得到广泛认可。

所谓“非并网风电”,就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风电场所发风电,通过必要的技术创新与集成,用于能较好适应风电特性的高耗能工业,使大规模、超大规模风电不经过常规电网,就能够高效、低成本、低故障率全部利用。非并网风电技术适用于大规模、超大规模风电场,以高耗能产业作为载体,将我国丰富的风能资源转化为规模化绿色产业。

“非并网风电”是我国风能发展领域的原创性成果,2007年获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立项,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并广泛应用;在国家《风电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中三次提到发展“非并网风电”,为我国风电行业进行国际交流、合作的重要领域。目前已通过鉴定的示范工程,可规模化推广并产生巨大经济社会效益。

(1)实现风电淡化海水可持续化。传统意义上的海水淡化是用煤电作为动力源的高耗能产业,非并网风电海水淡化,则利用我国沿海地区取之不尽的海水和风能,通过科技进步提供干净的饮用水,实现我国淡水的可持续化。

《国家“十二五”海水淡化发展规划(纲要)》采纳了“关于可再生能源与海水淡化耦合工程试点”建议,我院日产100吨风电淡水海水的示范工程已通过国家鉴定,并在此基础上,哈电集团制造建设的单台风机日产1万吨海水淡化水能力的示范工程,今年12月将在江苏大丰市建成投产。

(2)实现高耗能产业低碳化。2012年我国电解铝产能2600万吨,如60%的铝产能(1560万吨)采用非并网风电电解生产,可以消耗我国6360万千瓦的风电场装机容量(或10400万千瓦的光伏电站装机容量)一年发出电量,年节煤47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28亿吨。目前,该技术已建立2000A示范,并通过国家级鉴定。

(3)实现风能直接制氢规模化。不仅解决规模化、低成本制氢难题,还为电网起到调峰作用。目前,该技术已通过国家级鉴定,并成为国家标准的重要内容。同时该新能源技术与传统能源天然气进行“嫁接”,如加氢天然气用于汽车可大幅度提高天然气的燃烧效率,降低氮氧排放80%。

(4)实现煤炭的清洁化。采用风/煤多能源系统,通过风电与煤化工“嫁接”,可使煤化工产量提高2.5倍,实现二氧化碳近零排放、节水38%以上,解决了我国煤炭清洁化的世纪难题。

(5)实现多能源协同电网智能化。以上“四化”的实现,将成为四个能适应风电大幅度波动特性和为电网进行调峰的“智能负载”。通过物联网将常规“智能电网”和“智能负载”,集成创新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智能电网系统”,可使我国电网效率由30%提升到40%~60%(美国为45%),将使我国以风能为主的可再生能源得到大规模、高效、低成本全部利用,并伴生一批相配套的万亿元级新兴制造业集群,将我国全球劣势、规模最大的高耗能产业转化为极具国际竞争力的规模化绿色产业。

非并网风电/氯碱产业、非并网风电/城市污水(泥)高效处理产业、非并网风电非石油稀烃链化产业等系列成果,正如国家发展和改革委白和金研究员所言,“非并网风电直接用于高耗能产业,它不仅对江苏省而且对全国能源结构、能源布局产生重大影响”。世界风能学会主席普利本˙麦加德表示,“非并网风电系统理论使非并网风电在世界影响日增,开辟了世界大规模风电多元化应用的新领域”。

国内外知名专家的评价,更坚定了笔者的信念,加快我国自主研发的这一成果的推广,将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世界领先的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催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经济结构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为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基础性的重要贡献。

作者简介:

顾为东,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院长、研究员,国家“973”计划风能项目首席科学家,中国—加拿大政府国际科技合作项目中方负责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弃风限电查看更多>风电并网查看更多>风电发展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