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周大地:能源智库的责任

2013-12-16 08:50来源:能源评论关键词:能源安全能源企业能源智库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能源智库还很弱。

如今,我国的能源智库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五类:

首先是综合性的政府研究部门。包括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产业部、国家能源专业咨询委员会,还有国务院参事室其中的能源小组等。这类智库都是国家级研究机构,以能源安全、资源环境、国家宏观能源经济与区域能源经济、产业发展、技术政策、供需预测等能源问题为主要研究方向,并对国家重大能源政策提出建议。

其次是综合性的行业学会和协会。包括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工程院的能源学部、中国科学院相关能源研究项目组(如863项目、973项目)。此外,还有大量的过去建立在行业和部门下的能源专业协会,如电机工程学会,石油协会、煤炭工业协会等。这类智库对能源政策问题、能源发展战略问题和行业战略发展问题做了很多研究,也出了很多著作。其成员主要有两部分人:一是掌握高级技术的专家,二是退休的主管业务的老领导。这类智库对行业情况比较了解,政研结合做得不错,在能源决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三是国有大型企业的研究机构。包括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中国石化经济技术研究院、国家电网能源研究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等。这类智库过去实际上是国家一级的科研院和研究院,所以在研究方法、技术路线、经济预测、研究软件等方面的研究力量都很强。但现在由于行业部门的取消,这些研究院都成了大企业所属,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一定局限。原因在于,这类智库更多的只是对自身行业进行研究,很难再对其他行业“指手划脚”。

四是大专院校。这是中国现在重要的能源研究智库系统,包括清华大学的能源环境经济研究院、中国石油大学的中国石油战略研究院。这类大专院校的能源学院和能源专业性大学的研究院,在数据分析和实地调研方面的能力很强,是真正搞全系统研究,搞模型分析的重要智库力量。

最后是一些NGO组织。包括一些媒体成立的能源研究院,以及一些挂虚名的能源研究机构。这类智库一般名气都很大,很多都是在香港注册的,也想对国家能源政策“发言”,但是实际的研究能力有限,对政策的影响力也有限。

总的来说,中国的能源智库主要以战略性研究为主,对重大的能源问题都能够比较了解且提供决策参考,但由于得到的长期资金支持有限,因此综合实力还是相对薄弱。

能源智库要保持科学性、客观性

在中国,能源智库是一个越来越重要的智库领域。因为,国家在能源领域的投资,一年都是两三万亿元,其经济规模之大,与社会生活联系之密切,是其他领域所不能比拟的。其中,牵扯到下游的很多应用部门的发展,如汽车、燃气和城市民用供热系统等。可以说,能源问题牵扯到社会各个方面,不仅是能源系统本身的问题,也牵扯到城市化之后的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所以,能源决策不是一个能源供应有没有的问题,而是能源供应好不好的问题,这里包括了人口承受度、外部环境容纳度以及低碳发展等问题。

由于能源决策牵扯面复杂、涉及部门行业多,因此必须进行综合研究。举个例子,一个大型能源项目,投资几百亿元是很正常的;一个重要能源技术路线,投资上万亿元也是常见的。因此,一个技术路线的变化,可能带来国家几万亿元的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源决策对智库的需求越来越多,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能源智库的研究能力要达到一定标准,决策建议更要坚持科学性。

眼下中国,政治人物不仅是发言人,更是决策人,但是政治领导完全专业化并不实际。事实上,中国已经开始建立起来相对比较成熟、有一定完整性的科学决策体系。这种科学决策包含很多层次,既有自上而下的任务布置,也有自下而上的征求意见,往往一个重大问题的决策,要经过中央一级到部委一级再到地方一级的几上几下。正是在这种国家决策过程的民主化与科学化的不断改善中,能源智库的作用才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一方面能在民主的前提下保障决策的科学性,同时还可以避免决策成为民主的代价。因为,能源问题的账是能算出来的,技术可行性是可研究的,资源量是可以调查出来的,工程是可以示范的,有一套严谨的科学方法,所以科学性是可以通过论证来达成一致的。此外,能源智库在决策建议的过程中,还要保持高度的客观性,不能被某些利益集团所把持,成为其牟利的工具。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安全查看更多>能源企业查看更多>能源智库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