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水电水力发电报道正文

水电开发与鱼类保护困局调查

2014-01-21 09:27来源:中国能源报 作者:胡学萃关键词:水电开发水电工程鱼类资源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目前,我们还没有看到有说服力的关于金沙江上游25+2级电站叠加影响的环境影响评估报告。我们希望有关部门和单位能够对这些梯级电站的叠加环境影响,尤其是对水生生物的影响,做一个科学、系统的战略环评。”任文伟说。世界性难题

2012年6月5日,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如何准确评估水电建设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

据记者了解,当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上普遍采用的鱼类保护措施主要包括:鱼类增殖站、鱼道、生态调度、分层取水等。

鱼类增殖放流措施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葛洲坝的中华鲟人工繁殖研究所。进入21世纪后,水电环保意识增强,要求不断提高,水生态保护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鱼类增殖放流措施被广泛应用。截至目前,我国已先后建成乌江索风营、大渡河瀑布沟、金沙江向家坝、澜沧江糯札渡、雅砻江锦屏等近20座鱼类增殖站,并相继开展了大规模的放流活动。从目前实际运行效果看,有的增殖站开展了较为系统的科研攻关工作,在鱼类繁殖基础生物学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攻克了一些特有鱼类人工驯养繁殖的难关,部分鱼类实现了批量生产。

但是,面临的问题仍然很多。

首先,我国鱼类物种资源丰富而相关技术研究基础薄弱,增殖站短期内难以实现设计要求的生产规模。赵依民告诉记者,到目前为止,仍有相当数量物种的人工繁殖问题没有解决。

其次,从流域和区域角度,尚缺乏统一规划布局和管理措施,存在重复建设和低水平研究现象。长江水产所研究员危起伟认为,目前增殖放流存在盲目性。记者走访过的乌江索风营、金沙江中游阿海、金沙江下游向家坝、雅砻江锦屏和官地、澜沧江糯扎渡等水电站,都应环保要求建设了鱼类增殖放流站。在“V”型河谷建设鱼类增殖站受场地等诸多条件限制不说,还经常受到地质灾害的侵袭。例如金沙江中游阿海电站鱼类增殖站曾于2012年遭受泥石流袭击,增殖站几乎被泥石流冲毁。

第三个棘手的问题是,必要的河流生态空间是确保鱼类增殖放流效果的前提,但随着梯级开发,鱼类栖息空间被压缩,栖息地质量下降,增殖放流效果可能难以保障。“没有栖息地,建鱼道或增殖放流是没有意义的。”危起伟说。

为降低下泄低温水对鱼类的影响,我国已有糯扎渡、锦屏一级、光照、三板溪等一批水电站设置了分层取水叠梁门。但陈大庆认为,叠梁门确实对水温改善有效果,但升温效果和实际效果差距很大。“尤其是一些高坝大库,通过分层取水,可能费很大的劲才能改变1-2度,但实际需要在5-6度左右,因此收效甚微。”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水电开发查看更多>水电工程查看更多>鱼类资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