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在近20余年的能源装备发展历程中,基础薄弱近乎为零的新兴能源装备的突飞猛进无疑是最为耀眼的。
而在新兴能源装备发展史上,两个节点广为业界推崇:2005年《可再生能源法》正式颁布,自此新能源设备制造业进入前进的快车道;2011年国家能源局发布 《国家能源科技“十二五”规划》,新能源设备制造业步入跨越式发展的新阶段。
“作为后来者,我国在包括风电、太阳能等新兴能源的装备技术上的确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走的也是引进技术、消化吸收的道路。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条道路走到后来,有了新的起点,就是再创新。在庞大市场的培育和滋养下,我国的新能源装备企业完全超越了模仿、学习的阶段,走上了具备创新、创造能力的新路子。也正因为这样,才推动我国成为当前世界上的新能源装备大国,而不仅仅是装机大国。”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说。
风电装机世界第一,光伏发电装机超过千万千瓦。在这辉煌的成绩背后,是快速崛起的新兴能源装备制造业提供的强而有力的支撑与推动。
新能源装备这个“舶来品”正以蓬勃的发展态势,在国际市场频频亮剑,炫出“中国制造”最响的名字。
一切从零开始
1976年的中华大地,正迎来划时代的变迁。“十年浩劫”终结,各行各业满怀的是对百废待兴的期盼。这一年中,两家并不起眼的小企业点燃了新能源产品制造的星火——浙江宁波太阳能电源厂和河南开封太阳能电池厂,两个遥远却又陌生的名字开启了太阳能电池制造的发端。“当时,这两家工厂不过只有很小的生产线,每年的产量也就500瓦。
而价格却高达400元/瓦。”孟宪淦说,由于当时市场需求量太小,且价格昂贵,两家企业长期徘徊在比较小的生产规模,无论技术还是产量都裹足不前。而这一徘徊就是近10年的时间。
进入上世纪80年代,改革的春风吹拂着神州大地。新能源装备制造也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发展高峰。
1986年,我国从丹麦购买的第一台55千瓦的风电机组并网发电。两年之后,又有6条太阳能电池生产线从国外引进。除了此前宁波、开封的两家企业,云南、黑龙江哈尔滨、广东深圳也都出现了太阳能电池的生产厂家。“这一轮的引进掀起了新能源产品生产的一个高峰,使我国新能源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孟宪淦说。
然而,虽然有了这样的提高,却也在一开始就使新能源行业留下了深深的“舶来品”的烙印。技术、装备来自国外,自我研发能力欠缺。过度的对外依赖压制了我们行业自身的创新活力,从上世纪80年代到21世纪初,即便曾有过“乘风工程”、“双加工程”等推动新能源产品国产化的积极举措,但却由于种种因素的束缚与制约,并未实现突破性的进展。新能源装机量略有增加,技术能力与装备制造虽“师夷长技”,却并未真正“自强”。
“在那段时间里,我们也做过一些研发,包括不同功率风机机型的开发。但基本都是跟国外合作,真正属于我们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几乎没有。即使是个别的可以称得上是我们完全独立研发的产品,跟国外产品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风能设备分会(风力机械分会)秘书长祁和生说。
就这样,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制造业从引进与模仿开始,在中国落地生根。然而这样的“先天不足”限制了行业的健康发育,直至21世纪之初,在中国庞大的制造业领域,新能源产品也不过处于边缘的角色。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张传卫:推动新能源装备创新,发展绿色新质生产力,为共建清洁美丽世界作出更大贡献张传卫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回首2024,地缘政治、能源安全、经济周期的不确定性持续影响,深刻重塑全球产业结构和商业格局。一场气势磅礴的绿色产业革命,正在能源革命的推动下席卷全球:新能源的大赛道、大产业集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月11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印发《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行动方案的通知》。文件提出,结合系统供电保障和安全稳定运行需要,建设一批电化学储能、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多种技术路线的新型储能电站,合理规划建设共享储能项目。在电网关键节点布局一批电网侧储
2月5日,福建省科学技术厅等四部门关于印发《福建省中试创新服务平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25-2028年)》的通知,本行动计划有效期至2028年12月31日。中试创新服务平台重点产业领域包括能源装备,产业细分包括储能装备、氢能装备、光储充检换装备等;新型储能电池产业链,产业细分领域包括正极材料、负
北极星储能获悉,2024年12月30日,陕西高端清洁能源装备创新中心合资合作协议签订仪式在中国中车旗下中车永济电机公司举行。中车永济电机公司、秦创原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榆能集团能源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西部金属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中车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代表签约,合资组建陕西高端清洁能源装备创新
11月17日,明阳集团和西安交通大学战略合作签约共建先进能源联合研究中心。明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传卫和西安交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张立群共同为联合研究中心揭牌。会谈中,张立群对张传卫一行表示欢迎。他表示,西安交通大学依托创新港,实施“6352”工程汇聚全球创新资源,探索构建“一中心、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天眼查显示,近日鄂尔多斯中车时代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成立,法定代表人为谷小辉,注册资本2000万人民币,经营范围含发电机及发电机组制造、机械电气设备制造、风力发电机组及零部件销售、风力发电技术服务、储能技术服务、电池制造、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等。股权全景穿透图显示
近年来,我市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决落实国家碳达峰碳中和重大战略部署,充分发挥我市资源禀赋优势和良好发展基础,将绿色低碳工业制造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关键举措,成效显著,为创建“双碳”先行示范区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工业经济稳健增长,绿色低碳转型加速工业规模质量迈上新台阶。
新能源产业发展高地内蒙古,正在打造国家级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11月12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局长于海宇介绍,内蒙古统筹新能源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布局,坚持一手抓新能源开发、一手抓新能源装备制造,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通辽为重点,坚持链式思维和集群配套发展,持续加强产品协作配套和链
10月24日,工信部、市场监管总局近日联合发布《关于开展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申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提出,面向原材料、高端装备、消费品、电子信息等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需求,聚焦智能工厂建设堵点痛点,发掘培育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深耕细分行业
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方案》,按照《“十四五”智能制造发展规划》任务部署,构建智能工厂、解决方案、标准体系“三位一体”工作体系,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工业和信息化部、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开展2024年度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揭榜挂帅”工作。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补充更新自治区能源行业专家库的通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关于补充更新自治区能源行业专家库的通知各盟市能源局,有关盟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应急管理局,有关能源企业、高等院校、设计科研等单位:为进一步完善我区煤炭、电力、油气长输管道领域专家人才层次和专业
2月11日,辽宁省发改委公开对《辽宁省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以下简称《征求意见稿》)。《征求意见稿》显示,2025年第一批风电、光伏发电项目建设规模700万千瓦,其中风电200万千瓦,光伏发电500万千瓦,全部用于支持无补贴风电光伏项目建设。700万千瓦规
2024年,国家能源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为引领,统筹能源安全和低碳发展,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稳妥推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全力推动可再生能源发展再上新台阶。可再生
徐建中:风能利用新使命,科技发展引未来徐建中中国科学院院士2024年,我国风电累计装机容量突破5亿千瓦大关,约占全球装机容量的一半,这一里程碑数据标志着中国风电发展迈入了一个新时代。随着我国风能开发规模不断扩大、成本快速降低,风能利用逐渐由资源禀赋依赖转向了高新技术驱动的新赛道。科技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1月24日,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召开新闻发布会,中电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郝英杰发布《2024-2025年度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分析预测报告》。郝英杰表示,“2024年,全国电力供应安全稳定,电力消费平稳较快增长,电力供需总体平衡,电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推进。”报告指出,新能源发电装
1月21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截至12月底,全国累计发电装机容量约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太阳能发电装机容量约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2%;风电装机容量约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点击查看详情:2024年全国电力工业统计数据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近日,吉林白城风电装机容量突破1000万千瓦,达到1014.451万千瓦,占白城电网电源总装机的69%,占全省新能源装机的48%,成为东北地区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发电城市”。据了解,国网白城供电公司积极申报白城末端电网高韧性数智化配电系统试点,促进分布式新能源消纳和供电能力提升,
2025年1月11日,一年一度的中国风能新春茶话会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回顾了2024年风电产业的创新成果与高光时刻,致敬所有为风电事业做出贡献的群体,并聚焦新形势下风电质量提升、有序竞争、国际化挑战机遇等热点话题。茶话会上,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秦海岩表示,2024年中国风电新
在激烈的行业竞争和不断地变革突破中,2024年落下帷幕。过去一年,风电全年新增装机截至11月底已突破51GW;全球最大15MW陆上风电机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球最大26MW级海上风电机组实现吊装和下线。过去一年,行业创新从未止步,变流器电压等级从1140V再次尝试提升至1800V;190米混塔刷新全球混塔高
北极星风力发电网获悉,近日,英国石油公司(BP)和日本可再生能源开发商JERA已签署协议,将合并双方的海上风电业务,成立一家新的合资企业,名为“JERANexbp”。该合资企业总部设在英国伦敦,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海上风电开发商、所有者和运营商之一,拥有总装机容量达13GW的海上风电资产,包括约1GW在运
近日,金风科技成功完成日本北拓四仓(Yotsukura)风电项目的机组吊装工作,预计近期完成并网。这标志着金风科技全球业务已覆盖6大洲42个国家,全球风电装机已增加至38个国家。据日本风力发电协会统计,截止至2022年6月末,日本风电装机已达4.7GW。根据最新版《日本能源基本计划》,2030年日本风电装机
Part.1行业风电行业的快速发展根据国家能源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全国发电装机总量291965万千瓦。其中风电累计装机容量为44134万千瓦,占比全国发电总装机量的15.11%。2023年全年,风电装机新增7590万千瓦,创历史新高。随着全球能源转型的加速推进,风能作为重要清洁能源之一,其在全球电源
2025年1月4日,由国资委机械工业经济管理研究院、中国设备管理协会、中国重型机械工业协会主办,企业网D1net、制造业上市公司研究中心、国装智库承办的“第九届中国制造业上市公司价值500强大会暨数字CEO圆桌论坛”在北京隆重召开。英利能源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尹绪龙受邀参会并发表了题为《新质生产力
9月20日,在合肥举办的2024世界制造业大会上,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发布2024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榜单,这是中国企联连续第20次向社会发布该项榜单。隆基凭借在先进制造、技术创新等方面的卓越表现,位列榜单第95名,连续七年登榜。作为中国光伏制造企业的一员,隆基扎实推进先进制造业高质量
日前,由远景自研的海陆风机平台主轴承,悉数获得国际权威认证机构DNV颁发的IECRE认证证书,标志着远景自研主轴承(简称“EN主轴承”)获国际权威认证机构认可。在此之前,国内尚未有风电主轴承品牌获得IECRE部件证书,国际上对于感应淬火产品的部件认证也相当罕见。作为首家获此认证的国产主轴承品牌
工业和信息化部近日印发通知,部署做好2024年工业和信息化质量提升、中试发展与品牌建设有关工作。提出将更好统筹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完成实施制造业卓越质量工程、提高以可靠性为核心的产品质量、夯实质量发展基础、推动制造业中试创新发展、打造“中国制造”品
新年前夕,国家主席习近平通过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和互联网,发表了二〇二四年新年贺词。其中提到:国货潮牌广受欢迎,国产新手机一机难求,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给中国制造增添了新亮色。全文如下:大家好!冬至阳生,岁回律转。在这辞旧迎新的美好时刻,我在北京向大家致以新年的祝福!2023年,
近日,中非共和国DANZI光伏储能电站举行竣工仪式,中非共和国总统福斯坦·阿尔尚热·图瓦德拉、世界银行副行长奥斯曼·亚加纳出席仪式并致辞,中非共和国议长、总理及其他政府官员、中国驻中非大使馆经商处朱正洪参赞共同出席仪式。由于历史的原因,中非共和国国家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别是电力供应、
在工业数字化转型与“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制造业、新能源产业众多领域,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步入工业4.0时代。在全球“碳中和”的大趋势推动下,光伏发电产业作为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可再生能源产业之一,整体发展迅猛。自动化、智能化生产设备作为光伏制造企业的核心资产,其性能、技术发展对光伏产
全国工商联于2023年9月12日披露“2023中国制造业民营企业500强榜单”。相关阅读:全国工商联披露“2023中国民营企业500强榜单”[$NewPage$]
2月16日,工信部网站公开了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金壮龙《求是》杂志撰文: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其中提到,。巩固优势产业领先地位,增强新能源汽车、光伏、移动通信、电力装备等领域全产业链优势,打造更多中国制造名片。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加
11月27日,我国自主研发的首台采用国产有载分接开关的换流变压器在位于广州从化的西电东送重点工程——溪洛渡直流工程从西换流站成功投入运行。“换流变压器有载分接开关完成了从无到有的技术突破,并实现组部件等产业链全面国产化,标志着我国突破了这一高端电力装备关键核心技术的制约。”南方电网超
“无人工厂”24小时不间断生产、“机器人同事”包揽重活累活、“透明化生产线”监测全流程作业数据,坐在办公室盯着大屏幕点击鼠标,便可指挥千里之外的工厂生产……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呈现如此场景。这是工业互联网赋能中国制造的缩影。我国正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当前,工业互联网平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