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人物正文

李小琳谈清洁能源:为了心中那片碧水蓝天

2014-04-10 09:40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作者:毕淑娟关键词:李小琳清洁能源中电国际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除了在公众场合倡导低碳经济外,李小琳还提倡在日常行为中做减法的低碳生活理念,每一个小小的行为都要考虑到是不是节能环保。她常和同事们说,我们做新能源,不是不要经济效益,没有效益,公司不能持续发展。但是,我们更看重的是社会责任、社会效益。

“举而措之天下之民,谓之事业”。李小琳说,只要利于普天下的黎民百姓,我们就要做这个事业,要考虑为我们的下一代留下更多的资源。我们不仅要为世界带来光明和动力,也要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站在财富榜上的美女CEO

不久前,在美国《财富》刚刚出炉的“全球商界50大女强人”中,李小琳作为中国商界女领袖荣登榜上,这是她继2008年荣登财富榜后,再度获此殊荣。她的优雅、美丽与智慧,不仅征服了中国的广大读者,也让全球的广大读者为之喝彩。

当记者请她谈谈两度荣登财富榜的感受时,李小琳坦诚地说:“两次入选‘全球商界50大女强人’排行榜,事前我都毫不知情,只是当朋友们打来电话祝贺时我才知道,遂找来资料并上网查看。记得2008年入选时,有6名华人上榜;这次有9名华人上榜。这说明,华商在世界经济大舞台上,在企业管理界,越来越受世人瞩目,越来越被世界认可,在全球有了一定的位置,这实在是一件令人振奋的事情。能够再次入选财富榜,我自当高兴。如果说感受,我感到这不是物质层面的财富,而是精神层面的财富,特别是在事业中的坚定信念和责任心,这也是我本人不断追求和倍加珍惜的层面。”

毋庸讳言,李小琳走到哪里都备受瞩目。她之所以备受关注,除了她是中电国际董事长外,还因为她有位当过中国国务院总理的父亲。媒体采访她时几乎都离不开这样的话题:您认为是什么原因让你坐到今天这个位置上?这其中有家庭的因素吗?

对此,李小琳并不回避。她说,一个比较好的家庭确实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功有着比较大的影响。她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熏陶和教育。爷爷李硕勋是一名革命烈士,1931年8月因组织琼崖游击队军事会议而被国民党秘密逮捕。在狱中,他给夫人赵君陶写下遗书,以平静的心态从容就义。至今,李小琳还记得奶奶坐在院中,用四川话给她讲故事的情景。北京那小小的四合院,被奶奶装扮得永远芳草萋萋、枝繁叶茂。奶奶是一个极富文学素养和文化底蕴的女性,她在我心灵中播下了中华优秀文化的种子。

在奶奶的影响下,李小琳从小就爱读古书,从《诗经》、《楚辞》到唐诗、宋词、《资治通鉴》、《古文观止》,都有所研读。直到今天,《桃花源记》、《岳阳楼记》等许多名篇,她还能够背诵。

奶奶晚年喜好书法,写得一手隽永娟秀的“赵”体字,气韵生动、形神兼备。受奶奶的影响,李小琳一直偏爱繁体字。她的书法清奇飘逸,娟秀中透出一股英气,这也是奶奶留给她的最珍贵遗产。

后来,李小琳又师从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南老一生博览群书,传道授业,著书立说,学贯中西,集儒、佛、道文化之大成。其思想博大精深,自成一体,是当之无愧的国学大师。他的学养修为、处世哲学、人生智慧、情怀境界,令李小琳受益匪浅。

李小琳十几岁起就去过很多电站,包括很偏远的山村。当时中国较大的水电站、火电站她都去过。父亲经常有意带她去当地的特困户家里。“那时候农村还没有电灯,用一个铁皮罐头壳和一绺延伸在外的棉线做成的煤油灯照明。就是这盏破旧的煤油灯,让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长大以后要把光明撒播到每一个黑暗的角落。这也是我后来学习电力专业,从事电力事业的初衷。”而父亲头戴安全帽指挥工程技术人员施工的情景,她至今历历在目。看到父亲为中国的电力事业四处奔跑,她从那时起就萌生了一个念头,长大后像父亲一样,头戴安全帽下一线,指挥千军万马。

每次提及父亲,李小琳都充满敬意,她眼中的父亲“意志坚定,生活有目标,做事认真,总是朝目标不断努力。他并没有刻意去教我们怎么做,但在他的影响下,我们都继承了父亲的意志与品格。”

尽管在许多时候,人们会想到她的家庭背景,但她从不把这些当作资本,她曾开诚布公地说:“能力之外的资本等于零。”在她的心目中,前辈的荣誉和业绩永远属于前辈。它可以让你感到幸福和自豪,但不会成为靠山。而只有自己的奋斗,才是最坚实的依靠。她说,人生难保完美,“靠天靠人不如靠自己,求神求佛不如求吾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李小琳查看更多>清洁能源查看更多>中电国际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