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报道正文

中国首份“丝绸之路经济带”智库报告:能源合作“借力”发展

2014-07-01 09:30来源:观察者网关键词:能源合作天然气协议丝绸之路经济带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报告认为,即使目前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面临着区域外部力量的压力,一些国际媒体与专家对丝绸之路经济区进行了“零和博弈”式的解读,将共同利益的建设视为是大国的势力争夺,将区域内国家的合作视为“貌合神离”,但总体而言,区域内主要国家对这一倡议的理解和赞同多于疑虑和反对。毕竟,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根本在于民心相通,在此基础上可以包括经贸、科技、文化、能源、交通、教育、安全等各类事务的沟通、合作,绝不局限于某些领域,并且它是一项着眼长远、号召各国长期参与的全面规划。

2013年,习近平出访中亚四国时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战略构想,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也明确提出,要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

习近平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想通)建议,在五“通”基础上,课题组认为可以将具体措施细化为十“共”。即政策沟通应包括理念共识、决策共商。道路联通应包括设施共建、资源共享。贸易畅通应包括关税共同、规则共议。货币流通应包括汇率共浮、信息共享。民心相通应包括文化共存、价值共惠。建好丝绸之路经济带需要集思广益,体现各方智慧和创意。各施所长,各尽所能,把各方优势和潜能充分发挥出来,聚沙成塔,积水成渊,持之以恒,打造各参与方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

35年,分三步走

报告最后也给出了建成丝绸之路的时间预估。报告中说,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可以提出一个时间跨度为35年的三步走战略,在2049年初步建成。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介绍,第一阶段是从现在起到2016年,为整个战略的动员阶段。在战略的动员阶段,主要分为国内动员和国际动员。应该有更多的相互的共识,就像这样场合的相互的探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王文发布了题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愿景与路径》的智库研究报告

第二阶段是从2016年到2021年,应该是战略规划期。在战略动员的基础上,由主要大国牵头成立协调小组,开始厘清已有的合作机制中的各种标准,推动各领域标准的统一与施行范围的拓展。例如,可设立政策协调小组、基础设施小组、能源与贸易小组、货币金融小组及文化多样性小组,美国、日本、俄罗斯、中国、欧盟,以及中亚、南亚、中东、中东欧国家广泛参与到各协调小组的磋商之中,来共同制定机制协调与仲裁、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政策、货币金融合作及文化交流与人力建设等方面的规则。争取到2021年能够搭成基本的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内部治理框架。

第三阶段从2021年到2049年是战略实施期。对内设立官方理事会和秘书处等常设机构,对外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亚开发银行及各国开发性金融机构的合作,全面实施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基础设施建设、贸易一体化、人力资源与行政能力建设、货币金融安全网建设等方面的规划,不断推进和夯实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和民心相通五大支柱的基础。

本次报告课题组由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人大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亲自挂帅,汇集了还自国务院、中央党校、商务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兰州大学、《财经》杂志等9家机构近20位专家的集体智慧,八易其稿,数轮评估,历经半年的时间最终完成。

据悉,此份报告是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3年9月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后,中国智库首份关于丝路经济带的研究报告。这份报告也是在中国智库首次召集12国智库参与的务实研讨会结尾公布的。

在论坛上,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的校长、该校重要智库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陈雨露教授说,希望借此次论坛,增进民心相通,加强资源整合,促进亚欧及世界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他谈到,中国人民大学智库建设一直为国家复兴而建策建言,希望与各国智库加强沟通,创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智库年会机制。

原标题:中国首份“丝绸之路经济带”智库报告:三步走 2049年初步建成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合作查看更多>天然气协议查看更多>丝绸之路经济带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