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技术国际正文

从福岛核事故看日本的核电技术发展

2014-07-03 16:43来源:新华网日本频道作者:冯昭奎关键词:核电技术福岛核事故核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不仅如此,在电力、电机、建筑公司与通产省结成的“联合体”的努力下,日本一直努力提高引进轻水堆的国产化率。引进第一台沸水堆时,美国通用作为主合同方,日本国内企业负责压力容器制造和安装工程承包,国产化率达到56%;引进第一个压水堆时,美国西屋与关西电力同时作为主合同方,这是因为压水堆的一次回路系统与二次回路系统完全隔开,而二次回路系统与火力发电厂的汽轮机发电系统基本相同,日本国内企业完全有能力承担,其结果是国产化率达到62%。作为美国公司转包厂家的日本核电设备生产企业,尽管在设计、设备保养方面主要依靠引进,但在材料、设备制造和安装方面却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基本做到了“一号堆国产化率达50%~60%,二号堆国产化率上升到80%~90%”的境界。但是反应堆装机容量每跃升一次(比如,从30万~40万千瓦提高到70万~80万千瓦,再提高到百万千瓦),首个反应堆的国产化率就会大幅下降,但第二个同等规模反应堆的国产化率又会立即大幅提高。

日本在引进两种轻水堆之后,其运行过程也暴露出严重缺陷,例如沸水堆的不锈钢水管出现龟裂,压水堆的蒸汽发生器传热管损伤导致辐射能泄漏到汽轮机方面等。故障多发导致停机频频,设备利用率只有40%。为此,通产省于1975年开始以“产官学”合作方式推进了三次轻水堆改良计划(1975~1977年度、1978~1980年度、1981~1985年度),其目的除了冀望克服轻水堆缺陷外,也抱有摆脱对外国技术的依赖、增强自主开发能力的意图。三次改良计划在提高设备利用率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沸水堆设备利用率从1975年的35.4%提升到1984年的72.2%,压水堆设备利用率从1975年的46.6%提升到1984年的76.2%。尤其是第三次改良计划,其重点是开发 “改良型轻水堆”,改良型沸水堆(ABWR)取得了实际成果,在该计划结束十几年间先后建成了四个机组,改良型压水堆则未能产生商用化成果。上述种种充分展现了日本核电产业在技术应用层面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和改良能力,同时也暗含着基础研究弱、自主开发能力不强的不足。

(三)核燃料循环技术自主开发乏善可陈,暴露日本科技“应用强、基础弱”

战后日本依靠技术引进有力地推动了诸如钢铁、火力发电、石油化工、半导体等技术领域的发展,对实现经济发展“奇迹”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日本对核电技术的引进具有不同于其他领域的特殊性。

战后日本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引进都是在本国已具备一定研发基础的情况下进行的。这是因为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主要是在他国领土上进行,虽然日本本土在战争后期也因美军空袭而遭到严重破坏,但明治以来长期营建而成的钢铁、火力发电、电子通信等工业基础大都保存下来,尤其是较工业设施更为重要的技术人才。可以说,即使一切都被破坏了,只要有“人”(训练有素的科技人才和技能劳动者,战后日本没有发生如同联邦德国那样优秀科学家和研究设施遭不同占领国争夺的情况),工业发展就会很快赶上来。然而,这种“在本国已具备一定研发基础”的情况与日本的核电技术引进显然无缘,这是因为虽然日本在战争期间也曾搞过核武器开发计划,但基本上一事无成,而且在1945年战败后,联合国严禁其搞核能研究,日本的核能研究无论在设施上还是在人才上都可以说是“一穷二白”。

原标题:从福岛核事故看日本的核电技术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技术查看更多>福岛核事故查看更多>核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