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核电核电技术国际正文

从福岛核事故看日本的核电技术发展

2014-07-03 16:43来源:新华网日本频道作者:冯昭奎关键词:核电技术福岛核事故核安全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由于遭受过美国的原子弹轰炸,战后初期日本民众“反核”背后隐藏着深刻的反美情绪,所以美国虽然积极帮助日本开发核电技术,却不愿意看到日本搞自己的核武器,与此同时,日本长期处于美国“核保护伞”之下,至少在美国看来日本“没有必要”开发自己的核武器,如果日本执意开发核武器,就有想要摆脱美国“核保护伞”的嫌疑,近年来日本又掌握了可转用于开发洲际弹道导弹的固体火箭技术,安倍晋三早在2002年即主张开发“小型核武器”(实质上是指核导弹的弹头),尽管其针对目标主要是朝鲜和中国,却也意味着日本拥有了对美国“反戈一击”的潜力。上述诸种因素导致美国对日本开发自己的核武器一贯持反对立场。因此,日本开发可转用于军事的敏感技术的努力与美国对日核政策必然形成抵触,导致日美间发生激烈的外交摩擦。例如1977年1月上台的卡特总统发表“核不扩散政策”后,美国决定无限期推迟本国商用后处理工厂建设,对同盟国也要求照此办理,特别是对日本,要求即将建成的东海村后处理工厂需征得美国同意才能运行,从而导致日美间爆发了激烈争论。1977年4~9月展开了三次“日美后处理交涉”后达成协议:东海村后处理工厂可以运行,但在两年内处理的乏燃料量需限制在99吨以下,同时还要开发一种“混合抽取法”,将铀溶液和钚溶液以1∶1的比例混合,直接制造混合燃料MOX,显示出美国不想让日本单独提取钚的意图。为了减轻对美依赖和摆脱美国对其发展敏感技术的束缚,日本转而委托英法进行后处理分离钚,对此美国要求日本每次从英法运回钚均需征得美方同意,1981年里根总统上台后放宽为“只要满足一定条件”则无需每次征得同意。

(五)日本核电的发展趋向

战后日本凭借恶劣的国土资源和自然条件建成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确实创造了奇迹,但福岛核危机也表明,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可能过度超越自然条件提供给本国的发展空间的极限。恩格斯说过:“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福岛核事故,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日本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与“征服”所招来的自然力的惩罚。

从日本核电技术发展的历程可以看到其发展路径存在缺陷,如美日政府共同制造的核电“绝对安全”神话促使日本核电事业迅速起步,一味引进存在本质缺陷的美式轻水堆给核电安全埋下隐患,核燃料循环自主开发乏善可陈暴露出日本科技“应用强、基础弱”、“模仿能力强、自主开发弱”的瘸腿特征,基于核电技术军民两用特征,日本发展核电存在“双重动机”,对可转用于军事的“敏感”技术投入过多等。种种因素影响了日本核电产业对民用技术的改进完善,各种不安全因素日积月累,最终酿成大灾难。

东日本大地震彻底摧毁了福岛第一核电站,却没有打垮日本统治集团发展核电的意志和决心。然而,今后日本核电能否实现可持续的稳步发展而不重蹈覆辙,则取决于能否对迄今核电发展战略进行深刻反思并实施真正转型。包括:能否使加强能源安全的主观愿望与地震多发的客观国土条件相适应;能否从过分注重经济效益转向重视政府和企业应有的对社会、环境和国际社会的责任;能否从既发展“锅炉”又积蓄开发“炸弹”潜力的“双重目的驱动”转向彻底的和平利用;能否在面对今后30年发生八级以上大地震的概率高达87%的预测时摒弃那种“或许可能躲过一劫”的侥幸心理,加快发展“固有安全”的核能技术来推动核电技术的升级换代;能否彻底改革官商勾结、利益集团左右核电决策的管理体制,确立名副其实的科学决策和管理体制;能否从过度依赖美国的“同盟路线”转向在“国际核能合作框架”之下加强国际合作的开放路线,等等。

原标题:从福岛核事故看日本的核电技术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技术查看更多>福岛核事故查看更多>核安全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