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报道正文

碳交易全面来袭 企业能否HOLD住低碳发展

2014-07-21 15:04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作者:徐冰关键词:二氧化碳碳排放交易碳排放报告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二氧化碳不仅仅是一种气体,还能作为商品拿到市场上“买卖”。自去年6月以来,北京、上海等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相继启动碳排放权交易。然而,截至目前,试点情况却不尽如人意。

北京碳交易试点自去年11月启动,按照规定,年能源消耗2000吨标准煤以上的法人单位,要在今年3月20日前报送碳排放报告,6月15日完成2013年碳排放配额的清算(履约)工作。日前,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在对百盛、微软中国等5家单位的碳排放履约情况进行现场监察时发现,上述单位并没有及时完成2013年碳排放配额的清算。由此,北京市节能监察大队将对超出部分按照市场均价处以3-5倍的罚款。

据了解,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碳市场,交易量为11.5亿吨二氧化碳当量,仅次于欧盟。尽管正在遭受着减排压力,但我国碳交易市场正迎来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碳交易市场能否在全国范围内有效控制企业碳排放,我国是否可以借此良机实现节能减排的总体发展目标,仍是待解之谜。

企业重视程度待加强

据了解,北京市一些没有完成履约的单位中,碳排放超额最多的竟然达到了上万吨。

“我们以为注册完就可以了,不太了解要在市场交易才算履约”,“我们公司办公楼内大范围安装了LED节能灯,电梯等设备也加了节能变频器,为什么配额还是不够用?”……据记者了解,多数碳排放超标企业对碳交易市场机制并不熟悉,本应在交易市场购买碳排放配额的企业却没有交易动作,仅仅开通了注册登记账户,未曾开通交易账户。

前不久,作为首批碳排放交易试点的深圳也结束了2013年度碳交易履约工作,在635家管控单位中就有4家企业未完成相关手续。“成本明显增加了。根本搞不清这到底是一项什么制度。”一家超标企业负责人的疑惑之情溢于言表。

赛迪智库节能所博士郭士伊表示,总体来看碳排放交易试点首次履约情况不太理想,这可能包括企业积极性、市场机制设计以及当前经济运行情况等多重原因。“到今年6月19日,随着重庆市开始开展碳排放交易,我国7个碳排放交易试点已经全部启动。7个试点地区中,北京、上海、深圳、天津、广东5个省市将在6月15日到7月15日相继开始履约。从履约情况看,上海、深圳在法定期限内完成履约,而且上海市纳入管控的191家企业100%履约,表现最好,深圳市635家纳入管控的企业中有631家如期完成碳排放履约,履约率为99.4%。北京市的履约时间是6月15日之前,但北京碳市场6月27日才结束履约,且纳入管控的490家企业履约率未达到一半,而天津和广东分别将履约时间推迟为7月10日和7月15日。”

“从目前表现来看,上海的履约工作严格按照政策期限开展,企业表现积极,同时增强了企业对来年碳资产的管理意识,进展最为顺利。而且,上海市阶段性公布履约进度的方法也增加了信息透明度,营造了企业履约氛围。由此来看,上海碳排放交易推行的措施可以推广到其他试点。”中投顾问环保行业研究员侯宇轩认为,部分企业碳资产管理意识仍然薄弱,对碳市场关心不足,因此推广碳排放市场还需加大力度,引起企业高度重视。目前超额排放企业的遵约成本高而违约成本较低,因此要运用综合措施奖励先进企业、约束超额排放企业。

需防碳市场过度金融化

处罚碳排放超标企业的消息,让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节能减排不仅是一种社会责任,更能带来真金白银,同时也让市场看到碳排放配额的投资价值。

不管你履约或不履约,碳交易就在那里,悄然来袭。截至日前,北京市碳排放交易所成交量近165万吨,成交额约7447万元。而上海在第一个履约期内,碳价也爬上了一个新台阶,从每吨28元上涨至48元。由于政府在碳排放上动了真格,大量的企业开始涌入碳交易市场开户、交易。企业扎堆式涌入导致碳价大幅上涨,长此以往,会给碳交易市场带来哪些潜在的问题?如何解决?

侯宇轩认为,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参与碳排放投资是好事情,一方面碳价一路高涨会增加企业耗碳成本,对企业碳资产管理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将会增加对碳排放市场的考验,只有完善的市场机制才能反映合理的碳价,“如果碳价高于实际情况,那么碳排放市场所起的作用将被弱化,企业也将远离碳排放市场,那么碳排放市场将形同虚设”。

减排成本越高,碳价也就越高,交易中的碳价是买卖双方协商达成的。业内人士称,现在市场上交易不连续,因而显示出的碳价无论高低都是“个单行为”,而真实的碳价应该反映的是一个平均减排成本。

“一定的碳价价格波动是基本的市场规律。然而碳价过高和过低都不利于管控企业真正实现低碳发展,更不利于国家建立完善的碳排放交易制度。”郭士伊表示,防止碳价大幅波动需要防止碳市场的过度金融化,应该重点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建立完善的碳配额总量控制和分配机制,使碳配额的总量控制与分配充分发挥低碳发展的宏观调节与顶层设计作用;二是强化碳市场与企业低碳发展能力的关系,理顺碳市场对企业低碳发展能力的激励相容关系,通过碳市场充分激发企业在研发低碳技术、进行低碳生产、实施低碳管理方面的积极性,最终达到企业低碳发展的目的;三是完善碳市场准入机制,防止大量资本进入碳市场投机,尤其是防止利用政策利好信息把碳市场变为赌场,捞一把就走。

建全国碳交易市场尚需时日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认为,对于碳交易市场的建设,我国仍处于摸索期。“现在的问题是我国需要大量减排,这方面的压力特别大。碳交易试点的关键是摸索经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国家发改委气候司副司长孙翠华近日表示,国家碳排放交易制度建设已经全面启动,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已经列入中央改革领导小组任务之中,计划3年内建成碳排放交易市场。包括确定碳交易的企业边界和范围,制定出台相关管理细则,研究制定合理的配额分配方案和市场调节机制,完善国家碳交易注册登记系统,建立核算、报告与核查体系,制定碳市场监管规则和风险防范措施。

不过,“3年内建成碳排放交易市场”这一目标在多数业内人士看来存在一定难度。

“我国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时间较短,并没有积累足够丰富的经验,而且在此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每个试点都代表不同区域,每个区域的碳排放特点也不一样,要完全由一个统一的碳排放市场来进行协调面临的风险更高。”侯宇轩说。

郭士伊则认为,要实现这一目标,宏观与微观两个层面都需要付出努力。“从宏观层面看,最关键的是国家推进低碳发展的决心,这里面涉及发展质量与速度的平衡问题,国家坚定低碳发展的决心是建立全国碳交易市场最大的保障。此外还需要足够的创新机制的能力,如何通过精细的制度设计与实施,把低碳发展的成本转化为低碳发展的收益,这需要大量理论和实践工作进行研究和探索,做好了这一点,也就平衡了发展质量和速度。从微观层面看,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低碳发展已成为大势所趋,犹豫不决最终会丧失先机,尤其是那些高碳行业,需要考虑提前布局的问题了,需要进一步认识碳市场和低碳发展能力的机遇所在,积极参与”。

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着手研究全国碳交易总量控制目标及分解落实方案,全国碳市场交易管理办法正在制定过程中,重点行业企业温室气体核算与报告指南将陆续出台。与此同时,国家发改委正在和中国证监会研究碳期货交易的可行性,及早考虑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目前已经有一些初步的研究成果。

原标题:碳交易全面来袭 企业能否HOLD住低碳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二氧化碳查看更多>碳排放交易查看更多>碳排放报告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