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微电网评论正文

微电网对大电网是敌是友?

2014-07-29 10:50来源:能源观察网作者:孔维政关键词:微电网特高压电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电网的由来

微电网的雏形在爱迪生的通用电气公司刚建造电网时就产生了,那时候纽约的一座发电厂只提供几十千瓦的电力,点亮几盏灯泡,几百伏特电压的直流线路,只能送几公里远,所以爱迪生的电网非常小。不过这也算微电网了,至少微电网的字面含义仅此而已。

当然后来的事我们都知道了,经过激烈的混战,特斯拉最终战胜了爱迪生,将电力系统改为交流,由此带来的最大好处是,变压方便了,电可以送得更远了,从此走上了大电网的道路。大电网允许将发电厂放在资源条件好并远离人群的地方,不仅降低了用电成本,更减少了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世界各国都是这么发展过来的。

随着人民支付能力的提高,以及分布式电源技术的发展,人们觉得大电网并不灵活,不能完全满足每个用户个性化的需求,希望自己建设满足自己需求的微电网,如对高电价的规避,对清洁能源的渴望,或者对天然气热电联产的经济效益的青睐,微电网应运而生,可以说是技术和需求结合的产物。电网由小到大再到小,这种“螺旋形上升的历史”案例比比皆是。

以交通系统做比喻,最开始是人们各自的马车,出行成本很高(类似爱迪生和特斯拉早起的“微电网”,只有有钱人才用得起);而后是铁路、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的普及,出行成本开始降低,但只有统一化的出发地与目的地(类似大电网,供电成本低,但存在机械化和单一化的问题);现在是小汽车,虽然出行成本较公共交通高,但满足了人们个性化的需求,提高了方便性和灵活性(类似于微电网,供能成本高,但便利性和个性化提高)。

微电网是否会取代大电网?

现在即便小汽车已经普及,火车、公交车、地铁这些公共交通仍在迅猛发展,是否有一天小汽车会发展到替代了所有的公共交通呢?

显然不会的。原因在于经济学最古老的概念——比较优势,源于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美国是个地大物博人口众多的国家,可以说什么都不缺,但为什么还要和别国进行贸易呢?因为比较优势,或者说差异化,美国可以更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高科技领域,而将低附加值的环节外包,全球来看,大分工比各国闭门自己生产的总产出要高。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总有自己的资源禀赋,禀赋的不同造成了差异化,产生了比较优势,进而产生分工。这在西方经济学中是最基本的理论。

交通同理,在长距离运输中,公共交通具有比较优势,而短距离个性化运输中,私人交通有优势,二者优势互补。

原标题:微电网与大电网是敌是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