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光通信企业正文

华为中兴的律师函:中国“专利避风港”反思

2014-11-28 11:59来源:创事记关键词:华为电力通信中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柳传志选择的道路确实符合那时代的联想与中国产业现状。30年前,中国只能以市场换技术,模仿,消化海外巨头的创新。联想那时只能做一个搬箱子的,为惠普们做嫁衣。

但是,后来的20多年,如果联想固守柳传志选择的道路,继续走贸工技,我觉得它绝不会有今天的竞争力。2004年并购IBM笔记本业务,奠定了联想在全球PC业的地位。今年落实的另外两起,也就是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摩托罗拉手机业务,除了业务覆盖外,就是核心技术的整合。

柳传志两年多来一直期待联想有更多基础创新,不能只固守PC。你再听听杨元庆最新的说法。11月15日,在与杨澜的一场对话中,杨如此解释收购摩托的用意:“我们为什么要买摩托罗拉?主要是我们发现,如果进入市场,你必须要有一定的专利,否则的话,你的成本代价太高了,大概要付20%—25%的专利(费)。我们在中国市场上,能有15%—20%的毛利率就好了,把自己的贡献全部给了专利了。智能手机是需要规模的,如果只在中国发展的话,肯定不会达到事业的规模,而你要到全球市场发展的话,没有专利不行。所以摩托罗拉的话,其实我们很早就瞄上这家企业了。它是移动发展的鼻祖,我们大家都记得你的第一部电话可能是摩托罗拉。”

可以说,这种思维,已完全扭转过去柳传志强调的“贸工技”,开始走向“技工贸”了。尽管这种技术积累不是出于联想自身,我认为,它也有望推动联想超越更多巨头。

将话题引到当下的互联网模式上,我觉得,这个领域已被过度包装,带有许多夸张的色彩。产品创新、互联网营销虽然刺激着大规模出货,但是它扭曲了产业的认知,导致认为人们认为营销可以才是根本,忽视了原始的硬件创新,这麻痹了中国手机企业的全球竞争。

中国企业窝在本土、享受全球专利避风港的时代,正在慢慢远去。这个大国的崛起,其实也是一个开放、承压的过程。过去几十年,辽阔的市场腹地、十几亿的人口红利,为中国企业落地生根创造了土壤,但也滋养了许多惰性与不堪,它们甚至以此为乐。在我看来,这正是中国企业长不大、出海就受创的逻辑。

中兴通讯、华为等中国公司的几十年技术储备,杨元庆们对技术价值的标榜,可以视为中国发展路径的微观缩影。

站在这个角度,看中兴通讯、华为的兴讼,尽管它们还不是全球前两名的智能手机企业,但它们的动作,却传递了在商业模式变革后、在一个新时代竞争的信心。我认为,华为中兴兴讼,不但有利于净化本土市场,消除产业惰性与避风港心理,激活整个行业竞争活力,促使它们拥有面向全球的竞争视野,而且,它称得上一个本土智能手机企业从风险与机遇转换的关键信号。

原标题:华为中兴的律师函:中国“专利避风港”反思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