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光通信企业正文

华为中兴的律师函:中国“专利避风港”反思

2014-11-28 11:59来源:创事记关键词:华为电力通信中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我无法预测发几张律师函是否会演变成本土手机业诉讼战。但我觉得,这个动向本身就有很多探讨价值。公众过去听惯了这样的表达:只要不到国外去卖货,中国企业就不会遭遇专利风险。华为中兴的传闻举动,已敲响了警钟。中国手机窝在本土就能获得专利避风港的时代,已经慢慢远去了。随着中国日益成为全球手机业竞争的重镇,即便在中国大陆,本土面临诉讼的几率也会大大增加。

那么,这种动向背后,还有什么值得反思的么?

【为什么互联网模式的手机企业更易成被告?】

未经确认的信息显示,华为中兴发函的对象,包括小米、OPPO、VIVO。我们暂时无法获悉事件进展,但从市场效应看,重点警告对象应该是小米。

从专利层面看,小米确实存在这样的观感。

说小米没专利是个谎言。检索国家专利总局网站,其专利大约1431件。但基本都是实用型,外观设计型,发明型专利很少。再仔细审视小米专利分布,主要集中软件领域,大多是操作系统层面。

这容易理解。小米自己不产手机、盒子、电视,都通过ODM企业代工。物料选择缺乏直接掌控能力。这跟中兴、华为、联想之类有明显不同,后者手机终端虽然也在借力代工,但整体仍是垂直一体模式,多年制造业经历,在硬件、软件领域许多专利技术,与产业链上游的合作与协同,高于小米。

这种模式下,小米之类的互联网终端企业就存在天然风险。举例说,假如代工方本身存在专利风险,可能影响它们。此外,如果与代工方发生矛盾,小米们缺乏平衡的条件。

这一点,你从郭台铭一段话里能感受到。年初接受日经BP采访时,郭说,小米“不是能不断申请专利的公司”,“但这仍然证明了一件事,就是在中国大陆,如果广告宣传和互联网销售做得好,是可以实现快速增长的”。明显认同小米营销,而认为它缺乏技术气质。

原标题:华为中兴的律师函:中国“专利避风港”反思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