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网信息化光通信企业正文

华为中兴的律师函:中国“专利避风港”反思

2014-11-28 11:59来源:创事记关键词:华为电力通信中兴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也许会有人说,按这观点,苹果也得被告,因为它也是互联网企业,iPhone全由富士康与和硕代工。但是,不说苹果全球专利多牛逼,你去查中国专利总局,苹果在中国拥有大量软、硬件专利。

我想,这肯定跟它早期硬件经历,以及最近几年来布局核心元器件有关。苹果拥有自己的应用处理器。去年投过蓝宝石公司,今年还收购了BEAT。可以说,苹果不是技术空洞化的互联网企业。几年来,它敢对三星、HTC等连发诉讼,胜率那么高,展示了技术特质。

我多次说到小米专利风险。今年年初,我预判它2014年会遭遇这话题,绝非无的放矢。作为2014年最具人气的品牌,小米到了必须正视专利风险的时候了。

前两次,我说的都还是进军海外的风险,因为窝在国内暂时还有用。如今,我要说,即便在中国大陆,小米也无法绕过这一问题了。随着中兴华为手机业务加速回归本土,中国市场将迎来更加激烈的竞争,专利战已无可避免。

小米的生态,绝不仅仅是自身的铁人三角,而应该包括与上游的协同,在核心元器件领域有自己的筹码。我们看到,它确实已意识到这点。与联芯合作,就着眼于应用处理器。未来,这一布局一定能扮演平衡的筹码。

发生在小米身上的这些,有点讽刺感。公众记得去年雷军说过,未来芯片价会像卖沙子一样。固然有合理逻辑,意思是未来会靠软件与服务赚钱,硬件价越来越低。但我觉得,这是一个伪命题。苹果不是这样,小米现在也不是,未来它们也决不可能。

之所以频现这种言论,一是它本来就是比较夸大的说法,人们见怪不怪,习惯只将它理解一种趋势,并不较真抠字眼;二是雷军可能被小米成长冲热头脑,高估互联网力量。芯片价成沙子价时,这世界一定到了崩溃边缘。不是芯片神秘,而是出于对硬件工业演进的判断。

我之所以这么说,主要还是提醒,这种思维之下,容易忽视产业链风险,忽视与上游硬件领域的协同。无论何时,硬件都首先是个基础,即便你的核心环节不在于它,但你绕不过它的技术制约。

因此,小米这类互联网模式的手机企业,这一阶段很容易成为专利战靶标。世间没有神奇,有些技术就是要靠时间积累。你成长越快,竞争压力会更快飙升,集中爆发风险的可能性会更高。

【一个陈旧问题再反思:从贸工技到技工贸】

有一个陈旧的问题,与华为中兴兴讼话题有某种关联,有必要重新提及。

那就是20多年前发生在联想内部的“贸工技”与“技工贸”模式之争。它一度是柳传志与倪光南争论的核心问题,最后演变为两人当年的决裂。柳传志胜出,倪光南出局。

原标题:华为中兴的律师函:中国“专利避风港”反思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