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输配电输变电工程报道正文

川藏联网工程助力145万藏区同胞迈向“大电网”时代

2014-12-17 09:12来源:人民政协报作者:刘 川关键词:川藏联网输变电工程变电站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受天气影响,川藏联网的实际有效工期不足8个月,但川藏联网却提前半年完工,原因而在?

从最初的设计开始,川藏联网路径的选择就不仅要考虑高原脆弱的生态、不能通过自然保护区、减少开挖量等环保因素,还需避开地质灾害频发地区。

以在高山上修建的500千伏巴塘变电站为例,考虑到8度地震区的地质情况,在变电站设计中全部使用钢结构,在基础中大范围应用叠层橡胶隔震技术,尚属国内首次。

西南电力设计院变电土建主设卢懿表示,装配式施工是减轻高原施工强度的一个创新。“在全面推行钢结构的基础上,我们把各个组件进行模块化,工厂加工,成品运输,到现场用吊车机具组装,大大缩减了工期和劳动强度。”

今年3月18日川藏联网正式开工后,1500多公里的战线上聚集了超过1.6万名来自四川、湖南、甘肃的“电力铁军”。

针对川藏联网的复杂地貌,建设者也进行了大胆的科技创新。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建设了900多条1.5吨级货运索道,长度超过了1100公里,不仅大大提高了施工速度,也降低了劳动强度。

“川藏工程全线需架设铁塔2700多基,约60%的塔位都没有路。如果总计约40万吨的物资全靠人力和畜力,工程可能三五年都拿不下来。何况一些超过1吨的塔材要搬上过于陡峭的山梁,就是骡马也做不到。”四川电力送变电建设公司副总经理陈必文说。

工程建设中还大量采用了“高大上”的高科技产品,例如说在五跨金沙江上所应用的八旋翼飞行器,这些都降低了劳动强度,缩短了施工时间。

电力员工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可小视。被称为“80后硕士队长”的四川送变电员工黄鹏负责的是跨越无人区最深处的4座电塔的施工。“从驻地到施工现场,最远的要爬8个小时,更何况我们是扛着设备,经常上去了就不想下来,但是老乡们对电力和光明渴望的眼神支撑我们走下去。”被高原辐射晒得黝黑的黄鹏说,在高原藏区建设电网是他这辈子最难忘记的记忆。

原标题:145万藏区同胞迈向“大电网”时代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川藏联网查看更多>输变电工程查看更多>变电站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