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综合正文

央企 “1+1” 谜题

2015-03-31 11:15来源:企业观察报作者:冯超关键词:电力央企中石油央企重组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这只是一个开始。”在年初中国电力投资集团旗下的上市公司上海电力、吉电股份、东方能源等同时发布措辞一致的提示性公告,证实国务院国资委已经启动中电投与国家核电技术公司的重组之后,清华大学战略新兴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吴金希明确提示:“今年还会集中出现央企合并潮。”他判断,从长远看,以强强联合的方式形成大的集团,更能增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整体竞争力,相信随着央企以合并重组方式的不断改革,会产生越来越多有实力竞争国际市场的央企品牌。近年来,随着中央企业的迅速壮大,其业务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一个行业出现几家央企的局面十分正常。为了避免同业竞争,资源要素必然要向大企业集中。此外,随着国企结构调整的推进,整个国企的核心竞争力都在由大向强转变,进行合并重组,强化主营业务,也是出于自身发展的需要。

针对种种传言,国家发改委特约研究员郭凡礼分析,新一轮央企重组较以往相比,更加注重市场规律,降低行政直接干预,增加企业决策权。他认为,“央企重组的最终目的是实现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重组后的央企按照市场规律运营,降低行政对央企的影响。但是能否彻底实现政企分开、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开等仍是一个难点。”鉴于央企重组中可能会出现的种种问题,郭凡礼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在央企重组过程中,第一要注意央企资产流失问题;第二,促使重组过程的公平合法,保障企业的话语权;第三,完善重组后的监管制度,合理监督企业行为。

合并就一定好吗?企业管理专家况杰指出,不应该单纯把数量减少作为国企重组的目标,更重要的是提高央企的质量。况杰也认为,从国企改革的思路看,合并重组是必然趋势。他建议,国企改革要明确一个思路,即建立一些控股集团,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这样的控股重组。如果控股集团以出资人身份来重组这样的央企,那数量的减少是必然的。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研究员黄志龙也认为,“尽管央企的改革还是有成效的,但是央企的改革不是数量多少的问题,而是另外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说各级政府,还有各个部门、金融机构,在市场准入、融资贷款、国有土地等各个方面给了央企过度优惠或者倾斜政策,很多大型央企跟政府决策的影响力,甚至超过很多地方政府,所以使得央企和各个部门还有地方政府现在已经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利益共同体。另外,监管部门甚至包括国资委对央企的内部影响力是非常有限的,尽管央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但是实际上央企的各项决策,包括它的利润分红等等,都是央企最高管理层少数几个人掌控,这也是这次中央规定中央企业改革的一个根本原因。”

毕竟,合并与否,不是一个定死的命题。

评论员周俊生认为,不管消息真假,合并与否本身就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尽管消息的真实性还有待证实,但是,它提出了一个让人感兴趣的现实话题,中国的石油企业能不能合并?如果按照流传中的版本进行合并,它会对中国现有的石油市场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他“讨论”的结论是“如果合并,只是在表面上似乎强化了垄断,但并不会导致消费者目前能够得到的市场利益会降低。”

未来,会有多少央企“1+1”?“1+1”究竟等于多少?无论是股民的小九九还是改革者的大算盘,恐怕都不是一个定数。

原标题:【七日谈】央企 “1+1” 谜题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央企查看更多>中石油查看更多>央企重组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