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石墨烯结构中消失的一个碳原子或空位都将产生自旋极化电子,由键上剥离四个电子,其中三个形成“悬挂”状态。两个悬挂键产生磁矩,但缺乏预言的π-magnetism的直接证据。
延长自旋寿命(Extending spin lifetime)
最大限度的延长自旋寿命是石墨烯自旋电子学应用的关键。理论预测纯石墨烯的自旋寿命在1微秒左右,而实验获得的数值在几十皮秒到几纳秒之间。石墨烯自旋寿命只有达到纳秒及以上,其自旋输运才应用于实际。两个数量级以上的差异是致命的,它表明自旋弛豫是外源性的,比如杂质、缺陷或是研究中的误差。
石墨烯自旋阀与二氧化硅基底隧道接触,已经实验观测到几纳秒的自旋寿命,但针孔连接测得的寿命远低于一纳秒。接触引起的自旋弛豫是一个关键因素。这可通过提高接触质量和是铁磁电极间距远大于块材石墨烯自旋相干长度来缩短。
尽管已有大量的理论研究,但对于石墨烯自旋弛豫的来源仍知之甚少。有两种机制可用于解释实验趋势。基于自旋轨道耦合及动量散射解释金属及半导体自旋电子的来源。自旋轨道耦合是指电子的自旋与其运动的相互作用,自旋与由原子核周围电子轨道产生的磁场间的相互作用导致了颗粒原子能级的改变。
问题是两种自旋弛豫机制都不成立。两者都预测有微秒级的寿命,但实验表明最大只有几纳秒。唯一与单层和双层石墨烯实验结果相吻合的机制是基于由局域磁矩引起的共振散射。该模型由雷根斯堡(Regensburg)的Fabian研究小组提出。
最近的研究结果表明,电子迁移率并不是限制自旋寿命的因素,石墨烯中带电粒子和杂质间的散射也不是自旋弛豫的主要影响因素。也就是说,确定自旋弛豫的主要来源对石墨烯研究人员来讲仍然是一个挑战。确定石墨烯自旋弛豫的来源将有助于提高其自旋寿命,甚至达到理论极限,这对基础科学和技术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未来发展方向(Future directions)
发表于《自然˙纳米技术》(Nature Nanotechnology)的综述在结论中指出,Fabian及其同事认为利用自旋,石墨烯自旋转移力矩的逻辑器件可用于信息处理。目前,自旋逻辑器件是国际搬到图技术路线(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s)的组成部分,以期应用于未来计算机。
自旋逻辑器件包括可擦写芯片、晶体管、逻辑门、磁传感器以及用于量子计算的半导体纳米颗粒。最近发表的“石墨烯、相关二维晶体及其杂化体系的科学技术路线图”("Science and technology roadmap for graphene, related two-dimensional crystals, and hybrid /systems.")讨论了以上那些应用以及其他石墨烯基自旋电子学应用。该路线图由欧洲石墨烯旗舰计划(Europe's Graphene Flagship)框架提出,欧洲石墨烯旗舰计划是由欧洲委员会(European Commission)资助的一个国际学术/工业组织,致力于石墨烯及其他层状材料的研发。
自旋电子学是一个相对年轻的研究领域,但近年来在石墨烯及相关材料长自旋寿命和扩散长度方面已经取得了重大进展。石墨烯旗舰计划的研究人员处于这一世界性研究的核心。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是由中国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联合欧盟、英国、马来西亚、巴西、澳大利亚等各国石墨烯权威机构共同发起的全球石墨烯行业盛会。“2025年中国国际石墨烯创新大会”将由石墨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CGIA)和正泰集团联合主办,将于2025年11月14日至16日在温州市(乐清)举办
在人工智能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开放与理性成为拥抱AI时代的两大核心姿态。7月3日-4日,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第十一届创新年会在杭州召开,以“拥抱AI:开放与理性”为主题,汇聚AI领域领航者与各行各业企业家精英,共绘科技发展的宏伟蓝图,共探无限可能的崭新篇章。会议期间,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轮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2025年7月1日,国家石墨烯联盟在上海石墨烯应用科技孵化园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全球首创石墨烯全固态电池即将大规模量产。技术优势能量密度高:与传统电池相比,石墨烯全固态电池具备更高的能量密度,可使电动汽车续航里程大幅提升,有望突破2000公里,为电动汽车、储能系统等领域带
作者:贺瑞璘1张通1吴镓淳1王朝阳3邓永红1张光照1许晓雄2单位:1.南方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系2.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3.华南理工大学材料学院引用本文:贺瑞璘,张通,吴镓淳,等.骨架型材料与设计在高比能锂电池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储能科学与技术,2025,14(5):1758-1775.DOI:10.19799/j.cnki.2095
福州大学1日披露,该校校长吴明红与马来西亚拉曼大学校长尤芳达当天在拉曼大学双溪龙校区签署《福州大学—拉曼大学未来技术联合研究院合作协议》,并共同为研究院揭牌。此次合作是两校在2024年签署校级合作协议基础上的进一步深化。该联合研究院立足马来西亚,辐射东南亚等共建“一带一路”国家与地区
作者:陈海生1李泓2徐玉杰1徐德厚3王亮1周学志1陈满4胡东旭1林海波1,2李先锋5胡勇胜2安仲勋6刘语1肖立业7蒋凯8钟国彬9王青松10李臻11康飞宇14王选鹏15尹昭1戴兴建1林曦鹏1朱轶林1张弛1张宇鑫1刘为11岳芬11张长昆5俞振华11党荣彬2邱清泉7陈仕卿1史卓群1张华良1李浩秒8徐成8周栋14司知蠢14宋振11赵新宇16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6月29日,贵州省人民政府发布2025年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其中包括修文县首融独立储能电站及虚拟电厂项目、贵安新区源网荷储一体化及多能互补建设项目等共3199个。详情如下:2025年贵州省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名单(共3199个)一、四化项目(2438个)(一)新型工业化(1429
产业界对硫化物全固态电池的参与热情高涨,称其已进入商业化的“最后一公里”。然而,现实似乎更为复杂。一项即将成熟的电池技术,其上下游关键材料理应出现更明确的突破与工程化信号,但为何在新一代集流体领域,我们看到的却是路径分化、充满不确定性的景象?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温差”,或许揭示了集
6月19日,《2025年中国电器行业系列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发布会在上海隆重举行。正泰连续五年蝉联六星企业,并以市占率15.5%,内资第一的优势领跑,通过“技术创新+全球化布局”双轮驱动,持续扩大市场领先优势。本次活动由中国电器工业协会指导,知名工业研究机构格物致胜主导发布,吸
近期,全国首座LONGiHiROOFS工商业光伏电站,山东恒圣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光伏项目成功并网发电。作为一家专注于石墨烯新材料及光伏新能源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恒圣新材料在业务高速发展中,面临用电成本攀升、稳定性需求高和节能减排的多重压力。这座光伏电站的落成,不仅为企业自身解
自汽车形成工业,价格战的硝烟从未真正褪去。1908年,福特T型车在美国上市,售价850美元,是同期汽车售价的一半。数年内,福特开启大规模降价,1913年更是推出全球第一条汽车流水线,将T型车价格压低至265美元,将汽车从贵族阶层的玩具,变成了普通工人的代步工具。彼时的汽车工业,正处于一场由价格战
导语:与锂离子相比,锂金属电池更轻、能量密度更高,或许会成为下一代电池。据外媒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StanfordUniversity)的科学家发明了一种新型锂基电解液,可能为下一代纯电动汽车的发展铺平道路。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们展示了,其新型电解液设计可以提升锂金属电池的性能,而锂金属电池是一
有机光伏(OPV)电池是一项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绿色能源技术。近年来,得益于新材料的发展,OPV电池的光伏效率取得了大幅提升,表现出巨大的实际应用潜力。面向OPV技术产业化,提升材料光伏性能的同时,必须注重对合成成本的控制。在材料设计中,引入卤原子是最常见且有效改善光谱、能级以及聚集形貌等
北京大学工学院占肖卫课题组在非富勒烯受体有机太阳能电池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通过侧链和端基同时氟化策略设计并合成了具有三维堆积和激子/电荷传输的稠环电子受体光伏材料,相关工作发表在《先进材料》上。2015年,占肖卫课题组提出了稠环电子受体的概念,发明了明星分子ITIC(Adv.Mater.,2015,27,1170
【导读】在由真实故事改编的电影《DarkWaters》中,杜邦公司在制造化学涂料Teflon(常用于不粘锅)时,需使用一种名为PFOA的化学物质作为界面活性剂。其实杜邦早就发现PFOA对生物有不良影响,却隐瞒事实且任意弃置,严重污染土壤、河流与饮用水超过50年,民众却毫不知情。PFOA属于PFAS(全氟和多氟化合
摘要:在燃煤电厂排出的脱硫废水中含有的污染物有很多,如硫化物、氟化物、悬浮物、重金属离子、COD等含量都会超过国家标准,对环境的污染非常严重。如果将这些废水直接排放入河流中,会严重污染到水源和土壤。可以对燃煤电厂的脱硫废水中的零排放进行研究,以确保脱硫废水中的污水得到合理清理。基于
由于锂金属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3861mAhg-1)和低的电化学电位(-3.0401V,相对于对标准氢电极),锂金属已被公认为是下一代高能量密度电池的最佳负极材料。(来源:微信公众号“材料人”ID:icailiaoren作者:夏天的白羊)然而,可再充电锂电池的商业化受到锂金属电极的可逆性和安全性差等问题的阻碍
摘要:在发电业里燃煤电厂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虽然燃煤发电厂保证了人们的用电需求。但是燃煤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也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工业上常用湿法脱硫来处理。不过,这种处理方法也会遗留较大的废水处理问题。创新燃煤电厂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将会对我国社
摘要:在发电业里燃煤电厂占据着很大的比例,同时也是我国经济支柱产业之一。虽然燃煤发电厂保证了人们的用电需求。但是燃煤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硫也给大气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工业上常用湿法脱硫来处理。不过,这种处理方法也会遗留较大的废水处理问题。创新燃煤电厂的脱硫废水零排放工艺将会对我国社
粘结剂是浆料中重要的组分,粘结剂将各种颗粒粘接在一起,形成了具有粘附性的浆料,将其与金属箔紧密粘接在一起。好的粘结剂,不仅有利于电池能量密度的提高,对于电池内阻也有明显的降低作用,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也具有重要的影响。(来源:微信公众号“锂电派”ID:libpai作者:白驹)锂电池浆料是一
前言:锂电池浆料是一个复杂的多相混合非牛顿型流体。正极浆料由活物质、导电剂、粘结剂及溶剂组成。目前市场化的锂电池正极材料包括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和三元材料等产品,导电剂主要有炭黑、碳纳米管、导电石墨等,粘结剂分为水系和油系粘结剂,对应的溶剂有水系的去离子水和油系的NMP溶剂。负
摘要:煤炭是我国目前使用最多的化石能源,煤炭燃烧过程中会产生一些污染气体,如SO2等,故需对其进行脱除处理,脱除后的废水中会含有硫的成分,导致污水不能达标排放。本文对脱硫过程中废水的来源进行了分析介绍,并对脱硫后废水的再利用过程进行了阐述,旨在为相关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关键词:
近日,瓦尔登技术集团旗下城康团队在甲烷催化裂解制氢技术方面取得新突破,其自主研发的甲烷连续裂解工艺及甲烷裂解高效催化剂,实现了甲烷一步热解制备氢气和碳纳米材料。与高温热裂解法(1200℃)和熔融金属裂解法(900-1100℃)相比,通过自主研发的催化剂能够显著降低热解温度,在中高温下进行裂解
“目前,单层石墨烯的市场公价是每克近千元,通过我们的特殊提取技术,可以使成本下降至目前的百分之一。”日前,在参观北京旭华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旭华”)研发车间时,该公司董事长崔旭指着玻璃容器内的黑棕色液体向记者如此介绍。该公司曲面石墨烯已量产下线,当前产量达20吨;预计年
日前,中国石化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风光融合绿氢示范项目启动开工,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绿氢耦合煤化工项目,该工程主要利用当地风、光资源发电直接制绿氢,年制绿氢3万吨、绿氧24万吨,就近用于当地煤炭深加工示范项目降碳减碳。在“双碳”目标下,绿氢被视为助力煤化工产业深度脱碳的利器。除了上述工程
近日,上海外高桥造船(SWS)开发的使用创新推进装置的超大型油船(VLCC)获意大利船级社(RINA)原则性认可。该装置可将船舶阻力降低5-10%,船舶排放将超过IMO2050目标要求。这一创新设计是将单个大型螺旋桨的推力分成两个较小的螺旋桨来实现,减少了螺旋桨完全浸没所需的压载吃水,从而减少了压载舱的
编者按:碳中和背景下剩余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似乎已被再度被唤起。然而,污泥厌氧消化有机物能源转化效率较低是限制其发扬光大的障碍,这是因为污泥细胞结构、木质纤维素以及腐殖质等成分存在其中。污泥细胞破壁、木质纤维素结构破稳藉预处理手段可以获得程度上的缓解,但腐殖质较木质纤维素结构更加稳
风氢储+”新型综合智慧能是氢能与可再生能源的一个深度融合。通过风能、水电解质氢、氢电互融。氢作为能源循环的介质,可作为电储能,也直接能转为电能、热能、化学能等多种能源形式,并向交通、化工、钢铁等行业渗透,构建能源行业的综合体系。
在迈向“碳中和”的大背景下,化工行业应该如何转型?化工行业可持续发展之路该怎么走?这关系到国家经济与社会民生,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在原料药行业,常用的有机溶剂有二氯甲烷(DCM)、三氯甲烷(氯仿)、丙酮、甲苯、乙酸乙酯、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DMF)、乙醇等等,其中作为卤代烃之一的DCM非常常见。在绝大多数状况下,DCM是不可燃低沸点溶剂,它的分子式为CH2Cl2,CAS登录号为75-09-2,分子量84.93,沸点为39.75℃(at760mmHg),低爆炸下限为14%v/v,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DCM热解后产生HCl和痕量的光气(又称碳酰氯,化学式为COCl2Phosgene);与水长期加热,生成甲醛和HCl;进一步氯化,可得CHCl3和CCl4,为无色易挥发液
我国尚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碳排放压力仍然巨大。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科学把握化石能源替代与退出节奏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对此给出了他的观点。
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科学把握化石能源替代与退出节奏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
我国尚处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中后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能源需求仍将持续增长,碳排放压力仍然巨大。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如何科学把握化石能源替代与退出节奏是实现碳减排目标的关键,也是能源领域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挑战。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化工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金涌对此给出了他的观点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