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核电核电建设与运行报道正文

核电走出去更加需要先进的国产化装备

2015-07-31 16:43来源:中国核工业杂志作者:刘兴关键词:核电重启核电建设核能开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核电重启引发核电新一轮提速,这再次给装备制造业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尤其是“华龙一号”的开工建设及其“走出去”战略的日渐明朗,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效应也变得日益可期。

核电国产化战略的不断深入推进,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其制造能力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红沿河、宁德、福清、方家山、昌江等一大批核电项目国产化率逐步提高,目前在建核电机组综合国产化率已达到80%左右。而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首堆的设备国产化率则可达到85%以上。

那么,在“华龙一号”首堆示范工程已经开工之际,我国核电装备制造行业生态如何?一直饱受订单不足困扰的装备制造业能否由此走出困局?核电装备制造业当前的能力水平又能否匹配“华龙一号”的战略部署?与“华龙一号”共舞,核电装备制造业还需破解哪些制约瓶颈?

考虑到装备制造业界与核电业界有着不同的认知视角,为了更好地了解装备制造全行业概况,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顾问、原总工程师隋永滨。

装备成熟需要完善固化的过程

记者(以下简称“记”):“华龙一号”示范工程开工后,作为我国自主化三代核电技术,其首堆设备国产化率能否达到85%以上,您是怎么看的?

隋永滨(以下简称“隋”):“华龙一号”的顺利开工,为我国装备制造业提供了重要的实践机会,具体的国产化率数字我觉得并不重要,关键是看核心设备是否国产化。从福清核电5、6号机组核岛、常规岛的关键设备供货来看,核岛主设备已经开始采购了:压力容器是中国一重供货,蒸汽发生器是东方-电气,堆内构件是上海电气,主泵是哈电集团,控制棒驱动机构是浙富集团,常规岛汽轮发电机组是东方-电气,这些关键设备都是国产化的。

记:时至今日,也就是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问世的今天,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国产化能力到底如何?

隋:我国核电装备国产化起步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当时主要是依托秦山一期30万千瓦机组。后期核电发展有一个低潮,核电设备发展也处于低谷。在国家层面全面、系统推进核电设备国产化,应该说是近十年的事情。2006年4月,国家发改委在广州召开了红沿河核电项目设备国产化工作会议,决定以红沿河项目为依托工程,以大型铸锻件和核级泵阀为突破口,三大核电公司积极配合,通过联合攻关,使依托工程项目的设备国产化率达到75%。经过十年的发展,核电装备国产化取得了重大突破。从核岛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核级泵阀到常规岛的汽轮发电机组等都具备了批量化的供货条件,包括核岛主泵和核级DCS系统两大国产化难点,也已经通过自主攻关或者与国外合作等各种不同的形式,掌握了核心技术,实现了自主集成。此外,随着核电装备国产化的不断深入推进,培养造就了一大批核电设备设计制造专家队伍和技术骨干,为我国的核电自主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制造企业的核文化和质保体系的建设也不断完善,产品质量也在不断稳定提高。

记:核电装备国产化成果应该说有目共睹,但核电装备质量问题还是时有发生,核电工程项目中因设备原因导致工期延误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在您看来,这种状况更多是技术因素还是管理因素造成的?

隋:质量控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制造工艺需要一个不断成熟和固化的过程,这样产品质量才能稳定和提高;二是核文化、核质保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并行之有效是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

装备制造业是复杂的流程工业,从设计、制定工艺、材料选择到热加工、冷加工、试验、测试,质量控制点非常多,每一个环节控制不好都可能出现问题。我上面提到,中国核电装备的全面发展,也就是最近10年的事情,很多加工制造工艺还需要一个不断完善和固化的过程。

另外,有的制造企业确实还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在质保体系建设、核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还有漏洞,执行工艺纪律不够严格,出现问题比较多的是低级错误,比如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真正因为技术不过关出现问题的状况并不多。

我一直强调,对核电这样的国家重大工程,一定要有一种敬畏感。核电安全是第一位的,产品质量要与技术规范、工艺规范高度地统一,不能有任何马虎,我觉得这一点非常重要。尤其是装备制造企业一把手,一定要有强烈的意识,质量问题要警钟长鸣,在思想认识上不能有任何放松,要常抓不懈,保持高度的重视。不是说核质保体系文件放在柜子里,把口号贴到墙上,我们的质保体系就完善了。要彻底改掉过去的不良的习惯,真正做到“四个凡事”,装备制造企业核安全文化的形成,质保体系的建立、完善到运行有效,也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

对此,我们也希望用户企业能够给予装备制造企业更多的包容、更多的理解。装备制造企业只有经过长期不断的持续生产,获得订单,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得到锻炼,才能够确保质量。我们毕竟只有10多年的发展,国外核电装备制造企业是经过50年的发展才稳定的。

无序竞争让人忧心忡忡

记:您曾在多个场合提到核电装备产能过剩的问题,这一问题对核电装备制造业影响有多大?

隋:由核电装备制造业产能过剩带来的无序竞争现象,政府和行业一定要高度警惕。目前,竞相压价、最低价竞标几乎出现在每个项目和每个设备的招标当中。与此同时,外国公司也不断用降价方式来挤压中国的市场。这种无序的竞争破坏了正常的市场秩序,致使一些装备制造企业在微利甚至在亏损的状态下承接订单,这对于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对于核电和装备制造业的健康发展都是十分不利的。

产能过剩不再是苗头,而是已经形成了局面,这需要政府和业界给予高度重视。目前,除了极个别的设备,中国装备制造企业基本具备了每年生产12台套、甚至超过12台套核电设备的生产能力。比如,中国一重一年就可以生产10套压力容器,生产核二三级泵的在国内起码就有10家,主管道企业最起码也有5家以上。

记:您对无序竞争的现象忧心忡忡,问题真的有那么严重吗?

隋:无序竞争对装备制造业的危害是无法估量的。现在有的企业只要成本价的80%就可以签订合同,它将在没有利润甚至亏损状态下运营。长此以往,企业就没有自我发展的能力了。更重要的是,像核电这样的设备,要把质量放在第一位,如果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承接任务,质量很难得到保证。大家都在压价,拼命压价,而且外国公司参与进来一起压价。这里我给你举两个例子,比如说压力容器,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时候,我们进口一套国外的压力容器需要2.3亿~2.4亿元人民币,现在国产压力容器的价格只有1.2亿~1.5亿元人民币左右。再比如说海水循环泵,当年大亚湾进口一台海水循环泵需要3400万元,我们现在国产的只卖1000万元左右。现在,用户企业拿国外产品价格与国产设备比,觉得国外的便宜。大家不要忘记,今天这样的低价是由于装备国产化带来的,外国的公司是成熟的技术,是以逸待劳。而中国装备制造业在研发投入、技术改造、人力物力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我们需要得到回报。这个时候,再拿我们和外国人来比价格,我觉得欠公平,也不合理。

原标题:隋永滨:装备国产化是核电“走出去”的重要基础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核电重启查看更多>核电建设查看更多>核能开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