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评论正文

【干货】能源难题的中国思考

2015-10-14 08:08来源:国家电网杂志作者:倪旻关键词:能源互联网电力需求电力市场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破题

       困局如何破解?2009年特高压交流示范工程投运,2010年特高压直流示范工程投运,智能电网得以全面开工建设。从那时起,刘振亚就开始思考如何依托特高压技术来解决全球能源问题,并在同年举行的加拿大第 21届世界能源大会上,提出以全球能源互联推动新一轮能源变革,解决全球能源问题的发展思路。

2012年,全球可持续电力合作组织峰会在德国柏林举行。刘振亚在会上提出构建洲际能源输送大通道,推动全球能源优化配置。第二年,在韩国大邱世界能源大会上,刘振亚进一步提出构建能源大通道,促进清洁能源开发,实现世界能源可持续发展。

2014年2月,在与美国前财长鲍尔森会谈时,刘振亚提出了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是世界能源发展的战略方向。至此,刘振亚对化石能源困局的破题思路已然明晰。

同年7月27至31日,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电器与电子工程师学会电力与能源协会2014年年会上,刘振亚发表了题为“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服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署名文章,面向国际电力学术界和企业界的2500多名代表发出呼吁,构建全球能源互联网,推进清洁替代和电能替代。9月至11月,刘振亚分别在APEC能源部长与企业家午餐会、联合国气候峰会企业家论坛以及可持续城镇化首席执行官理事会上,作了有关“全球能源互联网”的发言,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热议。

2015年2月,《全球能源互联网》在京首发。9月,该书英文版在纽约首发。

从特高压技术和智能电网建设的成功实践开始,到《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的发布,刘振亚的破题思路清晰可见。而这个涉及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构想将在长久的时间内,成为能源安全问题、环境保护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综合解决方案。

在全球能源互联网的构想中,通过这个以电为中心、具有全球配置能力的能源平台,人们能够利用各大洲之间的时差、气候差、电源结构差异等,驾驭可再生能源发电的随机性和间歇性,并优化全球电网负荷,取得削峰填谷效益,顺利实现清洁能源的全球共享。测算数据表明,到2050年仅“一极一道”外送电力便可达12万亿千瓦时,占全球电力需求的16%。

原标题:【干货】能源难题的中国思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互联网查看更多>电力需求查看更多>电力市场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