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输变电工程技术正文

【技术】无线输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

2015-10-20 09:22来源:电工技术学报关键词:无线输电输电方式电气设备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图16采用频率选择表面材料的充电装置结构示意图

之后他们选用GSM900和GSM850两种通讯系统进行了实测,实验数据表明手机对信号的灵敏度得到了提高,据此提出可以将表面选择性材料做成低成本的充电垫附件来解决目前充电垫的射频干扰问题。

(3)应用方式的拓展

普林斯顿大学(Princeton University)的Warren Rieutort-Louis等人设计了一个基于光伏薄板的能量采集储存输出系统。由于低温大面积微电子元件的采用,使新型的层叠式电能采集储存输出装置成为可能,可以在一个薄膜结构上完成电能采集、管理、储存和交付华盛顿大学(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的Benjamin H.Waters等学者提出一种接收端可以自由活动的共振传能方式,用于植入式心脏起搏器的供电,从而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种可随意移动的充电装置一方面要求终端线圈必须足够小,可以舒适地佩戴在患者身上,同时供电系统高效地向电池充电。可供电的发射器由发射线圈,中继线圈,贴身线圈和接收线圈组成。

2014年,韩国高等科技学院某研究小组研究出一种无线电能供应技术,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014年4月17日报道,该校原子核与量子工程教授ChunT.Rim的团队展出了一种名为“双极线圈共振系统(DCRS)”的无线电能供应设备,这种设备使得感应电能传输的距离扩展成为可能,传输与接收线圈相距可达数米。

在2014年国际消费电子展(CES)上,恩智浦半导体展示了一种智能照明网络,该设备采用了无线充电技术并且安装十分便捷。

村田制作所日前研制出了“直流共振”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新技术方式。在该技术中,直流电的能量被转变为了电磁能,这样在能量的传输过程中使得转换效率得到有效提高,同时还可让传输过程中的能量转换次数大大减少,使得相关设备得到有效简化。

(2)传能线圈结构

首尔大学(Seoul University)的学者Tae-Soon Chang提出了一种使用空腔谐振器进行无线输电的方法,并设计了一个中心频率在5.76Hz,传输效率高达75%的实例。在该传输方法中,发射端和接收端并非传统形状的线圈,而是镶嵌在谐振腔壁上的带线,其结构如图2.11所示。

图17谐振腔带无线输电装置装置结构示意图

韩国高等科技学院的(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and Technology)的Wang-SangLee,Kyoung-SubOh和Jong-WonYu提出了一种新型发射线圈结构,是一种具有电容的电流控制线圈,如图18所示,(a)为传统的单砸发射线圈(b)带电容CL的电流控制线圈。

原标题:【技术】无线输电: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无线输电查看更多>输电方式查看更多>电气设备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