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输配电保护与控制市场正文

智能制造成为多种产业变革方向

2015-11-03 09:38来源:仪表网关键词:智能制造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王安耕指出,“两化融合”与“智能制造”对于工业领域从业人员来说较为容易理解。工业化和信息化是两个发展阶段,“两化融合”大多数人比较容易理解为是工业部门的事情,其实不然,服务业也需要两化融合,而且服务业的“两化融合”工作比工业部门落后很多,如电子政务等。“智能制造”是动员工业部门工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行动口号,与《中国制造2025》一样,是一个非常具体的目标。

对于“互联网+”的理解,王安耕提出了两方面意见,第一个意见是“互联网+”跟工业部门的两化融合评估指标体系第四阶段是完全一致的。最初我国把两化融合发展设计分为四个阶段:第一起步建设、第二单向覆盖、第三综合集成、第四创新突破。创新里面有两条定义:第一条定义就是在第四阶段很多工作是买不来的,必须根据行业企业创新模式,创新工作流程,创新各方面的协调等才能做好。前面三个阶段都可以买来,第四阶段原则上买不来,所以要进行创新协同。而在这个意义上跟“互联网+”是一样的,协同一定是基于互联网的。

王安耕指出,“互联网+”是互联网企业提出来的口号,互联网发展要+出去,那么工业企业怎么办?不能被动等着被“+”,要做好两化融合的工作,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四个阶段一个都不能少,走到第四阶段工业企业才能实现“互联网+”。

在互联网、电子信息高度发达的情况下,“两化融合”、“智能制造”、“互联网+”虽然各有侧重点,但核心问题却在一件事情上。分享一个案例:某单位要搞一个项目,类似于“互联网+”,想与高端客户互动,创造一种模式,咨询的时候发现最大问题是企业自己内部没有整合,即财务有一套想法,营销有一套想法,计划部门也有一套想法。综合集成没有完成,内部不是一个整体,根本无法实现“+互联网”或是“互联网+”。只有口号是没有用的,企业最终要实现的是“互联网+你所要+工业”,所以工业部门不应该是被动地等着“互联网+”,而是要有主动“+互联网”的思维。

面向2025的全球化智能制造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贾晋京,对全球工业格局变革,国家间产业竞争与国际产能合作,以及全球化智能制造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贾晋京指出,探寻全球秩序演化视角下的工业格局变革,要从东印度公司时代国际经济全球化贸易最早分工开始。亚当˙斯密针对重商主义提出了国际分工理论,从分工提高效率开始进而推广到国际上分工将更有效的理论,经济学上叫做“绝对优势理论”,可以更有效地完成各个环节的工作。这与“比较优势理论”是相对的,现在经济学中提及的比较优势,往往指的是比较优势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可以回答在殖民时代,为什么英国是全球的世界工厂。因为在殖民时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殖民地往往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

新贸易理论在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回答了“既然国际分工有效率,为什么发达国家之间互相买卖汽车”的问题。依据新贸易理论,汽车需要很多产业环节才能生产出来,每个产业环节有相应的产业链,有相应的公司在生产,某一个环节的公司可以不只服务于一个国家或一个企业,可以卖零部件产品给很多个企业,这时候不同的零部件公司生产出来的汽车是不同的品牌。

而现在是全球价值链时代,制造业的全球化一般来讲应该是从20世纪60年代日本丰田汽车在巴西设立企业工厂开始算起,真正发展起来是在1992年互联网时代兴起以后,当时美国出了信息高速公路政策,在全球铺设海底光纤储备线,从此有了全球化互联网,有了这种产业链条的分工,它的外包才有了实现的可能。这与中国开始市场经济建设是在同一个时期,中国的崛起也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当企业可以向全球委托生产的时候,设计出来的产品将设计包通过互联网发送出去,最后在全球低成本的地方完成某一个环节的制造生产,这时候才有撮合的可能性。当今时代各种产品都可以在一条全球价值链内完成。

原标题:智能制造成为多种产业变革方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智能制造查看更多>中国制造2025查看更多>互联网+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