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评论正文

能源“走出去” 缘何“最失败”

2015-12-03 11:26来源:中国科学报关键词:能源行业天然气市场天然气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2008年,我国与石油能源大国委内瑞拉签订了石油开采的长期合同,以中石油为代表的中方企业在该项目上投入了巨额资金,甚至暂停了原本计划在其他地区的投资项目,并将资金也调配至委方的石油项目之中。然而,由于委方原因,双方合作的石油项目始终处在开采运作缓慢、出油质量较差的尴尬阶段,为了维持既有项目的推进进度,中方企业不得不持续投入资金进行后续支持,但经营状况始终未见好转。委方则开始提出项目暂停、约定赔偿等,双方合作的石油项目被迫进行重组,而中方企业也因此损失了近200亿美元的巨额资金。

此外,龙源加拿大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分析师段永平对《中国科学报》记者表示,由于我国能源企业对外投资起步较晚、起点不高,对资金和投资手段的认知与驾驭也较为单一,实际运用缺乏灵活性,导致了一些收购、并购项目的失败。

政治风险评估须重视

“从近年的实践来看,非市场风险已经成为了我国企业海外投资过程中的重要威胁。”神华科技研究院研究员申万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非市场风险中最值得注意的是政治风险。

事实上,从2005年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以185亿美元收购美国优尼科公司遭到政府干扰以失败告终开始,每年中国海外能源投资都有因受到政治因素干扰而不成功的案例。

记者从龙源加拿大可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了解到,据不完全统计,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因受到干扰而导致没有成功交易的项目投资额累计超过800多亿美元,以项目投资额来估算,中国海外能源投资因受到干扰而没有成功交易的比例约为25%。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从10亿美元增长到1000亿美元花了13年,而且大多集中在风险敏感度高的能源资源行业。短短时间内如此迅速的投资扩张,当然容易让东道国产生激烈反应,也就意味着投资面临的政治风险至少在短期内还会继续增加。”美国康涅狄格大学政治学副教授郑宇向《中国科学报》记者表达了自己的担忧。

郑宇表示,投资企业与东道国进行利益分配大有讲究。“在能源资源开采行业,传统方式是东道国政府按照产值定额征税。这种方式确保了政府稳定的收入,但弊病在于没有考虑价格变动对政府利益的影响。”也就是说,一旦产品价格上涨,跨国公司获利丰厚,政府就容易眼红,产生国有化的冲动。

“政治风险实际上是投资的大环境,有一些企业对这种风险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治风险是不可控风险,转移度低,所以在收购过程中要重视对当地政治风险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有计划地控制投资的规模和进度,另外还要配置相关的保险来缓冲这种风险。”郑宇提醒道。

原标题:能源“走出去” 缘何“最失败”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行业查看更多>天然气市场查看更多>天然气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