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煤气能源市场正文

痛苦的轮回:回顾中国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前世今生

2016-01-15 08:45来源:高敏观察作者:高敏关键词:煤炭产能过剩电力产能过剩供给侧改革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备注:1989年的经济回落并非我国经济本身出了问题,而是政治风波、西方制裁等政治因素影响,在第二年又重回快速增长趋势,故仍算作第一次经济周期。)

直面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产能过剩并非凭空而来,其产生有其时代背景并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伴随着我国产业升级轮动的全过程,要破解当前我国产能过剩困境,必须从历史中去寻找其发生的原因。

第一次经济周期:从生产短缺到生产过剩

第一次经济周期始于1978年,终止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持续了20年。

1978年后,人们充满了对新生活的向往,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我国各行业的发展都趋于活跃,经济进入了一个粗放式发展的时期,但受限于当时我国的技术水平和劳动力素质,最主要的工业部门仍然是纺织业和小商品制造业,特别是纺织业,拥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我国大陆地区成为日本、韩国、中国香港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纺织业和小商品制造业转移的重要承接地,1978年11月7日,香港企业家曹光彪在珠海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三来一补”纺织企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于是,从此,伴随着乡镇企业发展热潮,全国雨后春笋般成立了大量的纺织企业,从1980-1990年,纺织业对GDP增长的年平均贡献率超过20%。

于是,第一次产能过剩很快就产生了。

1990年,纺织业总产值达到3411亿元,较1978年增长3倍多,纺织企业达到5万家以上,出现了大量的外资和民营企业,体制内企业仅占24%,由于生产产品相对低端,已经超过国内外市场需求,庞大的产能无法消化,从1991年开始,纺织业开始进入全行业亏损,出口创汇增速持续减弱,出现了较大问题。

1993年,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中国纺织总会联合向国务院报送了《关于解决棉纺织行业存在问题的意见》,文中提到:“我国1950年代初和建国前生产的棉纺锭现还有1100万锭,约占棉纺总能力的1/4;棉纺生产能力过大,目前全国棉纺生产能力比社会需求多1000万锭,致使许多企业开工不足,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同时市场供过于求,出口和内销价格难以到位;企业负担沉重,纺织行业离退休人员多、富余人员多,而且纺织系统工业企业潜亏和积压产品削价损失相当严重,仅这项每年需支付银行贷款利息10亿元。”

文中提出五条建议,分别是:

一是加快调整地区和产业结构,压缩棉纺生产能力1000万锭,实现产需基本平衡。

二是进一步改革纺织品出口管理体制,赋予有条件的纺织生产企业进出口经营权。

三是切实减轻国有大中型棉纺织生产企业的负担。

四是增加技术改造投入,提高纺织品竞争能力。

五是加强宏观管理,完善企业内部机制,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原标题:痛苦的轮回:回顾中国钢铁、煤炭等行业产能过剩的前世今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产能过剩查看更多>电力产能过剩查看更多>供给侧改革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