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辽宁十三五规划:深化火电重点行业综合治理 研发5兆瓦以上大型风电机组(全文)

2016-03-24 12:1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辽宁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一节 加快建设主体功能区

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加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强化政策引导,完善空间发展格局。

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格局。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按照全省国土空间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布局,着力构建“一带一区”城镇化格局、“五区”农业发展格局、“两屏一带两廊”生态安全格局,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加强国土空间综合整治。完善空间规划体系,各级各类涉及国土空间的规划,都要落实全省主体功能区规划对空间用途管制要求,统筹推进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严格控制国土开发强度,进一步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用地结构和布局。完善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加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管理。建立全省主体功能区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加强对全省国土空间开发管理。

完善政策配套体系。强化主体功能区分区管控,严格执行差别化的财政、投资、产业、土地、农业、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等配套政策,实施各有侧重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完善重点生态功能区、禁止开发区的生态补偿机制,对生态发展区域中的重点生态县、镇(乡)取消地区生产总值考核。

第二节 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

主动参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积极构建京津冀产

业转移承接基地、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和生态安全屏障,并与

参与实施环渤海地区合作发展紧密结合。

推动产业对接。主动承接京津冀科技含量高、关联度紧密、辐射面广、带动能力强的优势产业及核心技术,加强与京津冀地区现代物流、金融商贸、中介咨询、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领域的深度合作,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京津冀产业承接基地。支持东戴河等地区与中关村开展高新技术与产业开发合作,推广复制中关村合作模式。支持有条件的地区设立国家级产业转移示范区。

建设农副产品供应基地。以辽西北地区为重点,开发一批特色农产品名优品种和品牌,推广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技术,培育一批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建设一批优势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供应基地。

深化社会事业领域对接合作。主动对接首都高端文化产业辐射,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合作,加强人才交流与共享。支持医疗卫生机构开展设立分院、远程医疗诊治、多点执业等多元化协作。促进旅游企业跨省联合构建精品旅游线路和营销网络。

生态环境联防联治。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环渤海岸线保护和海防林建设、渤海水环境治理等重大生态工程为重点,协同开展生态环境整治,积极构建京津冀生态环境保护辽宁屏障区。重点实施跨界陆域生态治理工程,构建辽西北风沙阻隔带。开展渤海海洋生态联动治理。

贯彻实施国家环渤海合作发展纲要。推动装备制造业等优势产业融入长江经济带建设,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体制机制创新成熟经验。

第三节 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

深入实施辽宁沿海经济带、沈阳经济区、辽西北三大区域发展战略,推动辽中南城市群建设,形成优势互补、协同互动、竞相发展的区域发展新格局。

高水平推进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建设,推动港口资源整合,基本建成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中心,支持锦州建设辽西区域中心城市。坚持陆海统筹,对接“俄蒙欧”,积极参与中韩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快建成产业结构优化先导区、经济社会发展先行区。

深入推动沈阳经济区协同发展,积极推进辽宁中部城市共同体建设。探索协同发展体制机制,实施八市规划编制衔接统筹,推动区域合作,拓展城际间互联互通和深度融合,以支持沈阳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核心,加快以沈抚同城为重点的沈本、沈铁、沈辽鞍营、沈阜同城化一体化步伐,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城市群和新型工业化先导示范区。以建设沈阳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引领,深入开展沈阳经济区国家新型工业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政产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方式,加快推进“两化”融合,探索建立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提高传统产业核心竞争力,率先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

加大突破辽西北力度,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农业和重点产业集群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积极支持阜新等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落实产业、财政、金融、科技、人才等“五项转移”扶持政策,打造对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先行区和辽宁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

充分发挥各市优势,扬长避短,由过去的两极发展向多极发展、多点支撑发展格局转变,在推进沈阳、大连第一方阵城市加快发展的同时,促进其他12个市在原有方阵中向前迈进、竞相发展,使全省经济三个方阵的梯次差距明显缩小。

第四节 支持民族和边境地区发展

深入贯彻落实扶持民族地区、边境地区发展的政策,创造更多的条件,统筹推动民族和边境地区加快发展。

支持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生产生活保障能力和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支持设施农业及特色资源加工业发展,扶持民族产业发展和民族特需商品生产,探索推进特色产业“互联网+”工程,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经济。加强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民族手工艺、传统医药等传统文化保护,抢救保护少数民族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扶持锡伯族等人口较少民族发展。加强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保护与发展。加大少数民族聚居区文化发展的扶持力度。

提高边境地区开发开放水平。积极推进丹东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建设,支持设立跨境旅游合作区,在口岸通关、跨国通道、跨境物流、互市贸易、出境加工等方面取得突破。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加强与东北东部地区的合作发展,加快东北东部经济带建设。实施兴边富民行动计划,提高边境地区发展水平和边民生活水平。做好边防、海防工作,确保边境地区和谐稳定。

第五节 加快资源型城市转型

坚持统筹协调、分类指导,培育壮大接续替代产业,有序开发综合利用资源,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支持阜新等城市开展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积极探索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路子。

推动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以发展接续替代产业、加快地质灾害综合治理为重点,阜新市大力发展高端装备制造及配套、绿色食品及农产品加工、氟化工、皮革加工及制品、板材家居等产业,推进海州露天矿治理,建设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和新能源示范城市;抚顺市积极发展精细化工、现代焊接等产业,开展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创建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转型创新试验区;北票市发展粉末冶金、环保装备和能源建材;南票区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弓长岭区进一步发展温泉旅游业;杨家杖子加强民生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成熟型城市加快发展。以高效开发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型产业技术水平、延伸产业链条为重点,本溪市推动冶金和建材产业改造升级,加快发展现代医药、钢铁深加工、旅游和健康服务业;调兵山市积极发展煤炭深加工、煤机、高端精密医疗器械和农产品加工产业。

推动再生型城市创新发展。以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重点,鞍山市发展钢铁深加工、装备制造、菱镁材料和精细化工等四大产业集群,推动激光产业等新兴产业发展;盘锦市加快发展石化及精细化工、石油天然气装备制造、塑料新材料、海洋工程四大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农产品加工及以旅游、商贸和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大石桥市加快发展以镁质材料为中心的新材料,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商贸物流业。

第六节 大力发展蓝色经济

坚持陆海统筹,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统筹协调海洋发展空间、陆海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等,构建陆海两大系统优势互补、良性互动、相容并济的可持续发展格局。

改造提升传统海洋经济。促进海洋渔业向水产健康养殖、现代海洋牧场、远洋捕捞业转型,推动水产品精深加工和外贸出口业发展,加快海洋渔业由规模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全面构建现代渔业产业体系。推进海洋航运、港口物流、滨海旅游和临港产业等涉海产业优化升级,向循环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实施蓝色经济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培育发展蓝色经济新业态。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功能食品、海水淡化利用、海洋能源等海洋新兴产业。增强海洋经济发展的科技创新支撑能力,加强海水综合利用、海洋油气资源勘探、高性能海上移动观测平台、新型深水钻井平台等领域的核心技术研发应用。提高海洋经济信息化水平,打造智慧海洋。推进大连海洋经济示范区建设。

第十章 加快城乡一体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

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健全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

第一节 推进新型城镇化

坚持以人为本、补短扬长、产城融合、生态文明、传承文化,以提高质量为重点,以完善体制机制为保障,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分类制定落户政策,稳步推进人口自由流动和户口迁移工作,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同步推进教育、住房、就业、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配套改革,合理引导城镇人口重点向中小城镇转移,实现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到2020年,全省实现存量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500万人。

提升城镇综合承载力。抓好“地上”和“地下”两个硬件建设。加大住房保障力度,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问题。全面推进城区老工业区、独立工矿区搬迁改造,加大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力度。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垃圾焚烧、消防水源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加强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强地下空间管理和开发利用。

推进城镇化协调发展。通过辽宁中部城市群、沿海城镇带和沈大城镇轴建设,带动区域内新区、县城、重点镇和特色镇发展,建设辽中南城市群城镇体系。加强城市群内部整合,构建都市区,推进同城化、一体化发展。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空间布局规划和建设。强化产业支撑和基础设施配套,提高新区(新城)发展效率和服务功能。

推进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推进大连市、海城市、新民市、东港市前阳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搞好沈阳市于洪区、大连市皮杨新城、盘锦市大洼县、营口市鲅鱼圈区国家中小城市综合改革试点,以及腾鳌镇、佟二堡镇、徐大堡镇国家建制镇试点示范。深入推进盘锦城乡一体化综合改革试验。

原标题:优先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学、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重点产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辽宁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