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赣州市十三五规划:重点推进大型火电项目 新建一批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发电项目(全文)

2016-03-31 10:39来源:赣南日报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项目赣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水源工程:建设115处供水和水源工程,建成上犹江引水工程、“引太入文”工程,建设寻乌太湖、于都岭下、兴国洋池口、龙南茶坑等4座中型水源水库及安远爱坝、兴国塘澄、定南洋前坝等小型水库。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安全保障达标建设,建设19个城市应急供水水源工程,进一步增强中心城区和各县城的应急供水能力。巩固提升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加快推进农村自来水工程建设改造,进一步提高农村安全饮水工程供水保证率、水质达标率和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农田水利工程:实施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建设,建设和改造会昌雷公坝等44座大中型灌区,推进规模化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 80万亩,农田灌溉保证率达到85%以上。

小型水利工程:改造山塘71326座、陂坝22637座、水渠32704公里、泵站582座、水池137192座。

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工程:对110个新出险病险水闸实施除险加固,其中,大中型水闸66座、小(1)型水闸6座、小(2)型水闸38座。

第四节 着力建设智慧赣州

统筹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信息技术创新和信息资源深度开发应用,促进互联网与各领域深度融合发展,构筑经济社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力争建成网络强市。

构建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积极推进“宽带中国”示范城市建设,实施“光网城市”、“无线城市”、“宽带乡村”工程。加快互联网络技术升级改造,提升互联带宽和流量转接能力。加快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纵深覆盖,适时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建设。推进中心城区和城镇无线WIFI建设。大力推动“三网融合”⑩,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等基础信息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运行。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建设综合性数据灾备中心。

推进云计算、大数据平台建设及应用。建设智慧城市云计算中心,构建公共IT基础设施,加强云计算模式的推广应用。依托赣州高新区、软件产业孵化园,谋划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引导云计算、大数据产业集聚发展。推进政务云平台建设。加快大数据开发应用,建立“一站式、移动式”政务并联审批系统,完善市数字化统一办公平台,加快构建全市统一的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促进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积极发展工业、农业农村和万众创新大数据。

推进感知化、信息化建设。加强电力、天然气、给排水设施、交通设施、市政和环保设施的感知化建设。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立智慧化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中心城区规划建设管理信息系统,健全资源能源和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体系。加快社会服务信息化,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市民数字学习中心、公共电子阅览室、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书屋等文化设施建设,建设市级区域人口与健康信息平台,建立全民社会保障信息化平台。加快推进“城市一卡通”、智慧社区建设。

专栏9

无线城市工程:建设“城市WIFI”工程,在公共交通、医疗机构、市政公园等市内主要公共场所实现WLAN覆盖。加快4G网络建设,中心城区基站间距小于200m,一般城区小于300m,郊区小于500m,农村小于1000m,新建4G基站8000个,4G网络实现全市城区100%、农村99%覆盖。

宽带乡村、宽带中小城市工程:宽带乡村示范工程,接入设备、光缆覆盖、无线基站设备及配套设施建设,实现98%以上行政村光纤通达,宽带接入能力达到12Mbps,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40%。宽带中小城市工程,光纤到户、驻地光纤宽带覆盖和配套工程建设,实现城镇家庭用户宽带接入能力达到20Mbps以上,平滑升至100Mbps。

云计算大数据发展运用工程:建设智慧城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制造业工程数据中心等项目,谋划建设云计算、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

智慧赣州工程:实施智慧城市云计算和大数据中心、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地理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城市公共管理服务平台、精准扶贫信息系统、智慧教育、智慧人社、智慧医疗、智慧交通、智慧环保、智慧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智慧城管、智慧旅游、互联网+工业、智慧农业、智慧园区示范工程等,推进行业管理和社会服务信息化建设。

智慧社区建设试点工程:在中心城区开展智慧社区试点,逐步扩大到瑞金、龙南等次中心城市。

第八章 纵深推进《若干意见》实施

围绕《若干意见》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坚定信念,增强定力,内外兼修,持续发力,持之以恒抓好赣南苏区振兴发展战略实施,全面实现《若干意见》宏伟蓝图。

第一节 推动各项政策全面落地

继续深挖政策红利。对标《若干意见》、《赣闽粤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规划》和国务院、国家相关部委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件,细化实化各项政策,争取将已经明确的重大政策和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有关专项规划,强化未落实事项跟踪对接,推动执行西部大开发、财税、投资、金融、人才等重大政策深入实施,加快将中央的支持政策、项目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继续争取国家更多扶持政策、项目和资金,重点强化对民生改善、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关键领域的支持,不断增强振兴发展动能。

加快重大平台建设。按照“项目集中、产业集群、功能集成”的要求,加快赣州综合保税区、赣州高新区和赣州、龙南、瑞金经开区建设,推动瑞(金)兴(国)于(都)经济振兴试验区建设实质破题,推进赣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等其他“国字号”重大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定位布局,加大要素投入,拓展功能内涵,充实现有重大平台建设内容,提高承载能力,促进各类重大平台尽快发挥集聚辐射带动作用,积极争取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试点平台,打造支撑引领跨越发展的重要载体。

第二节 全面深化对口支援

放大对口支援政策效应。密切加强与国家对口支援部委的联系沟通,充分发挥好国家部委挂职干部桥梁作用,积极找准切入点和落脚点,提升对口支援工作的精准度,加快落实对口支援部委出台的配套支持文件,推动国家部委政策、资金、项目、人才、技术等全方位、多领域对口支援,推动对口支援工作由解决突出民生问题向提升自我发展能力转变,提升对口支援实效,进一步形成上下联动、协同推进的对口支援工作格局。加强与对口支援部委专项规划的对接,确保《若干意见》明确的重大项目纳入国家“十三五”专项规划。推进对口支援“援县促市”,促进“点、线、面”结合,把成果拓展到全市,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推进央企对接工作,精准对接央企发展战略规划及项目投资方向,推动更多央企进驻赣州、更多项目落户赣州,加快央企项目落地建设。

第三节 健全常态推进机制

进一步构建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推动国家每年召开部际联席会,省召开领导小组会和省专项调度会,协调落实重大政策和项目。建立狠抓落实的保障机制。以国家开展《若干意见》中期评估为契机,系统分析振兴发展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落实好评估意见建议。强化《若干意见》和国家部委配套支持政策实施的组织保障,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督促检查和跟踪问效,推动政策优势全面转化为发展优势。

第九章 全面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重点领域创新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结合,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融合,创新链与产业链、资金链整合,以科技创新为重点,统筹推进全面创新。

第一节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强化科技创新引领作用,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全面提升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力。

推动重点领域创新突破。坚持战略和前沿导向,将创新与提升实体经济实力相结合,紧紧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集中力量加大事关全局的关键技术研发力度,开展重大科技专项行动计划,力争部分领域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重点产品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围绕稀土钨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充分发挥钨与稀土采冶及深加工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国家离子型稀土资源高效开发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平台的作用,在高性能硬质合金、高性能稀土磁性材料、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等领域取得创新突破。围绕农业科技创新,在脐橙、油茶精深加工等方面取得创新突破。

大力推进科技协同创新。整合用好已有创新平台资源和市内外科技资源,加快组建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联盟、产学研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打造一批协同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基地,建设赣南科学院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推进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建设,改善科技创新的基础条件。支持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加强科研合作,共建实验室、研发中心、博士后实践基地等载体。依托重点产业和企业,争取承担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带动一批重大产业化合作项目,促进产业深度开发。支持军用和民用技术双向转移,打造一批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强化企业创新主导作用。引导各种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推动企业真正成为技术研发、成果应用转化的主体。加大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实施科技型和高新技术企业“双倍增”工程,新增认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大企业、大集团开展核心关键技术重点攻关,加快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领军企业。加大对“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的支持,着力实施科技型初创企业孵化计划、科技小巨人培育计划、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培育一批具有比较优势的科技创新中小企业。

优化科技创新环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形成创新活力竞相迸发、创新成果高效转化、创新价值充分体现的政策机制和体制架构。加大研发投入,完善财政科技投入机制,强化科技专项、引导基金管理。落实普惠性创新支持政策,加大财税、金融支持力度。扩大市属科研院所自主权,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落实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实行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实现科技成果与市场对接的双向互动、良性循环。大力引进和积极推动国内外先进科技成果在我市转移转化。建立全市统一的科研项目申报网络平台,完善监管、验收、评价机制。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项目查看更多>赣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