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北省十三五规划:以自建火电电源点为主 推进输配电价改革(全文)

2016-04-11 13:3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湖北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二节 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

一、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

把稳定和扩大就业作为衡量经济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是否合理的关键,坚持分类施策,提高劳动参与率,稳定并扩大就业规模。加强财税、金融、产业、贸易等经济政策与就业政策的配套衔接,建立宏观经济政策对就业影响评价机制,实施政府投资和重大建设项目带动就业评估制度。大力发展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鼓励发展智力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创造更多稳定就业岗位。通过社会保险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鼓励中小企业更多吸纳就业。对小微企业新招用劳动者按规定给予就业创业支持。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不断改善劳动条件,规范劳动用工制度。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障碍和就业歧视,让劳动者体面劳动、更有尊严。健全劳动监察和争议处理机制,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和失业监测预警机制,积极预防和有效调控失业风险。

二、提升就业服务水平

健全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提高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建立省级集中的就业信息资源库,完善覆盖全省的人才公共服务网和公共招聘网,推进各类就业信息共享开放。健全就业失业登记管理制度。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完善社会化职业培训网络。进一步规范就业培训市场,扩大免费就业培训覆盖面。实施各类就业专项行动计划,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等重点群体的就业工作。健全就业援助制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行实名动态管理和分类帮扶。

专栏19 促进就业重大工程

劳动者素质提升行动:实施高技能人才鲁班工程、新成长劳动力技能提升计划、战略性新兴产业紧缺劳动力技能提升计划。推广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

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统筹实施“三支一扶”、大学生村官、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等项目,实施大学生就业促进计划,做好就业见习、职业培训和困难高校毕业生就业帮扶工作。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程: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对农村未升学应届初高中毕业生开展储备性专业技能培训。开展“春风行动”就业服务、农民工技能提升培训“春潮行动”、“我为农民工办实事”等活动。加强跨区域劳务协作,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示范县建设。

特殊人群就业促进工程:大力开展贫困家庭子女、大龄劳动力、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残疾人等劳动者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对农村学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家庭学员给予生活补贴。加大对困难人员就业援助力度,确保零就业家庭和低保家庭至少有一人实现就业。开展“充分就业社区”创建工作。做好扶持政策期满退出后的就业服务工作。

第三节 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坚持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规范初次分配,稳步提高居民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更好地促进社会公平,逐步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

一、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水平

实施居民收入倍增计划,提前实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做好中低收入者和困难家庭增收工作。落实最低工资制度,完善最低工资调整机制。建立健全农业补贴稳定增长机制和价格保护制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多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鼓励和支持企业对员工实行股权激励。

二、完善收入分配制度

健全劳动、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由市场评价贡献、按贡献分配的机制。健全科学合理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正常增长机制、支付保障机制,完善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制度,保护劳动所得。提高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加快健全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实行有利于缩小收入分配差距的政策,明显增加低收入劳动者收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对国有企业薪酬的分类监管。深化机关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适当提高基层公务员工资收入水平。保护合法收入,规范隐性收入,遏制以权力、行政垄断等非市场因素获取收入,取缔非法收入。

第四节 推进教育现代化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快完善现代教育体系,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

一、大力促进教育公平

推进惠及全民的公平教育,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民族地区、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和薄弱学校倾斜。统筹城乡教师、校舍、设备、图书等义务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城乡义务教育公办学校标准化建设,基本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8%。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分类推行中等职业教育免除学杂费和职业教育助学金,率先从建档立卡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施普通高中免费教育,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优化学前教育布局,鼓励普惠性幼儿园发展,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0%。完善资助方式,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推动进城务工人员和流动人口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并在当地参加中考、高考。办好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

二、着力提高教育质量

把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作为重点任务贯彻到国民教育全过程,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进课程和教学改革,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个性发展。强化素质教育,加强综合实践课和通用技术课,加强体育卫生、心理健康、艺术审美教育和国防教育,培养创新兴趣和科学素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推进城乡教师交流。实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打通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通道,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全面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优化专业布局,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具备条件的省属普通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实施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支持1至2所高校和若干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部分高校和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提高民办高等教育质量,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民办高校。

三、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完善阳光招生各项制度。实施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规范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考考试招生模式。坚持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实行优质普通高中和优质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名额合理分配到区域内初中的办法。实行管办评分离,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强化政府教育督导,加强社会监督,构建政府、学校、社会之间的新型关系。支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

四、完善终身教育体系

构建惠及全民的终身教育体系。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远程教育,实现各类学习资源开放共享。建立个人学习账号和学分累计制度,畅通继续教育、终身学习通道。引导各级各类学校、科研机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资源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继续教育服务。组建湖北开放大学。加强和改进成人教育。积极发展老年教育。加快发展城乡社区教育。

专栏20 教育发展重大工程

基础教育发展工程: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和改扩建乡镇中心幼儿园900所左右。继续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全面改造计划,逐步使义务教育办学条件达到国家标准。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工程:对接长江经济带产业布局,支持沿江市州建设6个职教园区,实现产园一体、校企融合、前校后厂,提高职业教育集约化水平。组建30个职业教育集团,建设100个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120所左右优质中等职业学校,在全省职业学校建设300个左右特色专业、200个左右品牌专业。

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工程:推动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部分部委属高校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推动湖北大学、武汉科技大学等部分省属高校和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推动高校提升优势特色学科、打造新兴交叉学科、加强建设基础学科,到2020年,我省高校20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前列(进入ESI前200位),50个学科领域进入世界一流行列(进入ESI前1%),60个学科达到国内一流前列(进入国内排名前5位),120个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进入国内排名前30%),100个优势特色学科对接湖北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

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支持计划:支持省属普通本科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支持校企合作实习实训基地、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等建设。支持转型发展试点高校建设特色重点专业(集群)。

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提升计划:建立完善学科专业与社会需求对接机制,推进产学研用协同育人,构建创业创新教育课程体系,搭建创业创新实践平台,开展创业创新活动,完善大学生自主创业扶持政策,加强大学生创业创新指导服务。

教育信息化工程:普及高速互联的教育信息化基础网络和终端设施。建设基础教育公益性数字教育资源、特色职业教育资源体系,建设高校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建设省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数据中心。大力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和在线教育。稳步实施“校校通”工程,重点扶持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

第五节 筑牢社会保障网

坚持全民覆盖、保障适度、权责清晰、运行高效,稳步提高社会保障统筹层次和水平,建立健全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

一、完善社会保险制度

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基本实现法定人员全覆盖。坚持精算平衡,完善筹资机制,建立健全合理兼顾各类人员的社会保障待遇确定和正常调整机制。适当降低社会保险费率。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制度,健全多缴多得激励机制。完善机关事业、企业职工、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规范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对接基础养老金全国统筹。落实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先补后征政策。提高农民工养老保险参保率。大力发展职业年金、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健全医疗保险稳定可持续筹资和报销比例调整机制。改革医保支付方式,发挥医保控费作用。加快整合城乡居民医保政策和经办管理,完善居民大病保险政策。稳步推进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门诊统筹。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异地就医即时结算,实现跨省异地安置退休人员住院医疗费用直接结算。鼓励发展补充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将生育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合并实施。推进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完善补充工伤保险制度。完善失业保险制度。推进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改革。

二、提升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水平

加强社会救助制度与其他社会保障制度衔接,推进社会救助城乡统筹发展。加强农村低保制度与农村扶贫政策衔接,健全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逐步提高医疗救助标准。全面实施临时救助制度。健全以扶老、助残、爱幼、济困为重点的社会福利制度,推动社会福利由补缺型向适度普惠型转变。创新家庭发展福利政策,提增家庭养老扶幼功能。健全伤残军人、城乡特困人员供养制度。落实优抚对象各项抚恤优待政策,建立健全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增长机制。加强城乡养老服务设施、儿童福利设施和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人等困难群体关爱服务体系。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互助、志愿服务活动。发挥红十字会、慈善会、基金会等公益组织作用,引导和规范社会各方积极参与慈善事业。发展公益性基本殡葬服务,支持公共殡仪馆、公益性骨灰安放(葬)设施和墓地建设。

三、加强住房保障

健全与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改造和租赁补贴发放需求相适应的住房保障体系。坚持实物保障与货币补贴并举,加大租赁补贴发放力度,提高供给弹性和被保障户选择多样性。加快城镇棚户区和城乡危房改造,统筹推进农房抗震改造。

湖北日报讯 (上接第8版)统筹规划保障性住房用地、选址、规模、结构和配套设施,方便住户日常生活和上班出行。创新公共租赁住房供给机制和投入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租赁住房投资建设和运营管理。严格履行保障性住房基本建设程序,实行质量安全终身责任制。完善保障性住房分配管理办法,确保分配公平公正。不断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改进住房公积金提取、使用和监督机制。

第六节 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和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推进全民健身,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服务,体育公共服务基本覆盖全民。

一、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和水平

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立分工明确、功能互补、密切协作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符合医疗行业特点的人事薪酬制度。加强区域医疗卫生中心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促进医疗资源向基层、农村流动,形成不同层次、多元化的医疗卫生集群。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加快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完善基层医疗服务模式,发展远程医疗。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健康服务业,实行非营利性民营医院和公立医院同等待遇。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发展。加强医教协同,推动医疗卫生队伍建设,大力培养全科医生,完善医师多点执业制度,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模式,到2020年,全省每千人口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2.65人。推广“先诊疗,后付费”的就诊模式,完善预约挂号、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诊疗信息共享等,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推行医药分开,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理顺药品价格。完善医疗纠纷处理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以治疗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推动健康管理进基层、进医院。探索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公平性。实施妇幼健康战略,推动基本项目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扩大国家免疫规划。继续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性疾病防控,强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推进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管理。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治和地方病综合防治。继续做好血吸虫病综合防治,基本实现传播阻断。采取有效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增加艾滋病、精神病防治等特殊药物免费供给。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治,推进卫生城镇创建。倡导健康生活方式,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三、严格食品药品安全监管

按照最严谨标准、最严格监管、最严厉处罚、最严肃问责要求,落实食品药品监管责任制,建立全程监控、严密高效、社会共治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加快建立食品药品安全质量源头可溯、全程可控、风险可防、责任可究、公众可查的监管机制,实施食品从源头到餐桌、药品从实验室到医院全过程监管。建立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先付制度、惩罚性赔偿制度、缺陷产品强制召回制度。根据地域产业分布,科学划定重点监管区,对产业聚集区、流通集散地实施全覆盖高强度监管。持续推进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深化风险防控体系建设,有效防范和坚决遏制重特大食品药品安全事故发生。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湖北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