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北京市十三五规划:华能三期投入运营关停最后一台燃煤机组 清洁能源供热达到95%以上

2016-04-14 08:3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北京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章创新城市管理体制机制

坚持以人为本、源头治理、权责一致、协调创新的原则,深入推进城市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组织体系,健全标准规范,强化依法管理,推动城市管理现代化。

一、完善城市管理体系

构建权责明晰、服务为先、管理优化、执法规范、安全有序的城市管理体制,实现综合执法与专项执法相结合,为城市管理提供制度保障。

理顺城市管理组织机构。落实城市管理主体责任,理顺部门职责分工,深化街道体制改革,科学划分城市管理相关专业职能,协调解决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的管理难题,强化监督检查,构建“大城管”城市综合管理格局。

推动执法重心和执法力量下移。理顺条块、层级间的权责关系,合理划分垂直管理部门、属地政府主体责任,推动城管执法事项属地化管理,加强重点领域综合执法,实现城市管理执法全覆盖。下沉执法力量,促进城管执法力量向基层倾斜,强化重点地区执法人员配备。

推进城市服务社会化。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城市管理。大力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推动绿化养护、河道保洁、道路清扫、市政设施维护等领域向市场开放。

二、健全城市管理标准

坚持用制度管理城市,充分发挥标准、规范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支撑作用,形成更加完善的城市管理长效机制。

推进重点领域标准化建设。在城市规划建设、基础设施运行管理、公共安全与应急管理、城市公共设施、公共消防设施、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制定实施一批精细化管理的标准,建立健全首都城市管理标准体系。

建立全过程城市管理规范。加强城市管理边界衔接,建立覆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口径统一、相互衔接的城市管理规范,消除管理盲区,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三、强化依法管理

发挥法治的引领和规范作用,逐步完善法规,严格执法,提升城市管理的法治化水平。

加强城市管理法规建设。研究制定城市管理和执法综合性地方法规,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提供完备的法律依据。针对市容环境、停车管理等城市管理问题制定一批法规规章,完善城市管理法规体系。

提高综合执法水平。改进执法方式,规范执法程序,建立健全跨部门信息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完善常态化、长效化的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机制。依托信息化技术,推进快速处置、非现场执法等新型执法模式,提升执法效能。

第五篇 加快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选择和根本动力。“十三五”时期,要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增强创新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率先形成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从供给侧和需求侧两端发力,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创新战略高地,成为国家自主创新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主要策源地。

第一章提升全面创新能力

更加注重增强原始创新能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深入实施全面创新改革,打造技术创新总部聚集地、科技成果交易核心区、全球高端创新中心及创新型人才聚集中心,更好地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

一、推进全面创新改革

为国家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进行实践探索,努力做到“市场活、创新实、政策宽”,形成更加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制度环境。

深化创新创业体制机制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激发创新者动力与活力,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强化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健全促进成果转化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允许科研机构自主决定合作实施、转让、对外投资和实施许可等科技成果转化事项,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所获收益可按70%及以上的比例,划归科技成果完成人及对转化作出重要贡献的人员所有。全面落实《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办法》,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创新积极性。改革科技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建立以科研能力和创新成果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标准,依法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的人财物支配权,实行科技成果入股、股票期权、分红激励等办法,增强对关键岗位、核心骨干的激励。

优化创新创业市场环境。建立完善公平竞争市场审查机制,加大对不利于创新创业的垄断协议和滥用市场支配地位以及其他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调查和处置力度。完善全市企业信用信息体系,健全以信用管理为基础的创新创业监管模式。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打造全国知识产权运营服务平台,建立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新机制,营造激励发明创造的政策法制环境。

积极推进试点示范建设。重点推进电子商务、云计算服务创新发展、三网融合、下一代互联网、软件及应用系统等国家试点示范城市和基地建设。围绕城市可持续发展、区域协同和重大民生需求,在大气污染治理、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城市精细化管理、食品卫生、重大疾病、公共安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推进实施一批市场需求迫切、技术基础成熟的重大专项,在破解城市发展难题的同时培育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深入开展国际化创新合作。充分利用国际资源开展创新,支持在京科研机构参与全球重大科学计划,与国际领先研究机构共同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科技合作研究。加强与国外高等学校、知名研究机构、产业组织和跨国公司研发中心的合作,积极引进全球高端科技资源。支持企业参与国际技术创新合作,鼓励企业在海外布局研发中心,通过并购方式整合国外人才、技术、品牌等资源,利用国际高端创新资源开展研发。完善支持企业技术转移的政策体系,鼓励企业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技术转让与许可等方式实施外向型技术转移。

二、强化创新引领作用

服从服务国家发展战略,重点提升原始创新和技术服务能力,着力增强对全国创新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国家创新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主动服务国家重大创新战略,全力支持配合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重大科学计划在京实施。开展一批科技前沿和战略必争领域的技术研究项目,抢占国际未来科技发展制高点,重点部署信息、基础材料、生物医学与人类健康、农业生物遗传、环境系统与控制、能源等领域关键问题研究,集中力量实施脑科学研究计划、量子通信研究计划、纳米科学研究计划等重大科学计划,力争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建设好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等央地共建共享的协同创新平台。中关村科学城重点支持原始创新,聚集产学研创新主体和产业高端要素,集中建设新型特色园区和技术研究院,形成国家知识创新和战略性新兴技术策源地。怀柔科学城重点拓展与中科院合作,依托大科学装置集群和怀柔科教产业园搭建大型科技服务平台,打造我国科技综合实力的新地标。未来科技城重点支持中央企业,聚集一流人才、集成科技资源,深入推进军民、央地融合发展,建成代表我国相关产业应用研究技术前沿水平、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创新高地。

积极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快建设企业主导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协同创新良性发展的局面。增强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服务能力,支持高校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培育一批协同创新中心,搭建协同创新平台网络,鼓励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研发机构。探索市场化的开放实验室运营模式,建立高校、科研院所科技资源向企业顺畅流动的新机制。促进央地、军民融合创新,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的军民共用协调性,促进军民信息、技术、人才等要素双向流动、渗透兼容,实现多重资源共享。

三、强化人才支撑

落实人才强国战略和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推进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人才制度优势。加快培育创新型人才,引进和集聚更多高端领军人才,建设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

让高校持续涌现创新活力。支持在京高校开展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学科建设,优化学科专业布局结构,提高重点领域研究的国际影响力,向研究型大学发展。整体提升北京市属高校能力,强化市属高校与国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合作交流,提升人才培养水平、科研能力、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提高优势学科专业院校的发展水平。推动部分具备条件的市属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大学转变。实施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支持高校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围绕领先学科打造高精尖创新中心。加快构建首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优化体制机制,构建符合创新型人才成长规律的生态圈。鼓励在京高校与中小学试点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课程、创新资源和创新项目的共享和互动,实现创新人才的阶梯化培养。进一步发挥好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枢纽作用,完善市属高校与在京高校、境外名校、科研机构和知名企业的高水平人才交叉培养机制试点。通过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加强对管理型、职业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积极构建创新人才终身学习和成长体系。

集聚全球高端人才。继续实施“海聚工程”、“高创计划”,加快高端人才引进。采取直接引进或“柔性”开发等方式,加快汇聚以外籍专家、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创业者为代表的国际人才资源。完善签证、外国人就业许可等办理机制,为海外高端人才在京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

优化科技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型人才聘用与流动方式。建立科研人员在事业单位和企业间流动通道,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固定的科技成果转化岗,允许教师兼职或专职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支持科技人员开展成果转化、创新创业。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北京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