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武汉十三五规划:支持大型火电项目升级和扩容改造 积极发展新能源(全文)

2016-04-20 09:1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武汉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提高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水平

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重点推动一批重大理论研究,形成一批有武汉特色的应用研究,扶持重点学术出版,造就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哲学社会科学新型高端智库,为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第三十六章 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通过公共文化共建共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制订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标准、设施服务标准、服务考核评估标准。完善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促进文化资源配置向农村、基层倾斜,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一体化发展。建立健全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投入保障机制,保障农民、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农村留守妇女儿童和城市低收入居民的基本文化生活需求。

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

加强公共文化设施资源整合利用,基本形成全覆盖、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式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坚持文化惠民与群众需求有效对接,增强文化事业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效益,通过政府购买、社会资助、项目运营等形式,推动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专业化发展。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群众参与机制。坚持面向基层,开展文化下乡活动,推进社区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建设。加快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档案馆建设,继续实施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文化设施免费或优惠开放。

三、深化文化五城建设

以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艺术产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为目标,强化顶层设计和项目化管理,加强政策支持,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和文化魅力,建设具有全国影响的文化之都。以中国梦为时代主题,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以创新为动力,创作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打造一批社会参与面广的文化艺术品牌,培养一批具有原创实力的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形成一批彰显城市文化优秀品质的文化活动品牌,扩大和引导市民文化消费。发展博物馆事业,充分调动社会力量,兴建有特色、高质量的博物馆。到2020年,博物馆数量200家,年观众量1200万人次。

四、保护历史文化名城

加强历史文化建筑和街区保护。严格城市紫线管理,强化对各级各类文物、优秀历史建筑、遗址的保护和合理利用,对重点区域、名人故居、工业遗址等历史建筑实施腾退置换,整旧如旧,提升功能。加强中山大道片、青岛路片、“八七”会址片、一元路片、昙华林片等历史地段传统风貌和空间形态保护,严格控制新建建筑高度、体量、形式、色彩等。积极申报国家历史文化街区。加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力度。积极参与国家重点建设工程考古发掘,做好地下文物调查、勘探和抢救性发掘工作。以城市历史文化旅游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有机融合。

推进“汉派”文化保护与传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处理好保护传统文化根脉和发展现代文化的关系,促进京剧、楚剧、汉剧、湖北大鼓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创新发展,重点推进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园区建设。新增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推进“万里茶道”文化遗产保护与申遗工作。以传承人保护为核心,探索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式方法。保护宗教文化资源,合理规划布局宗教活动场所。

第三十七章 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

充分发挥市场对文化资源的配置和调节作用,探索文化和经济融合,文化和市场对接的有效路径,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建设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一、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彰显知音文化、盘龙文化、木兰文化、首义文化等历史文化魅力,在整合资源、品牌打造上实现突破。加快文化业态升级,促进文化与旅游、教育、体育、建筑、商贸等行业融合发展,积极发展“互联网+文化产业”。发展创意设计、网络文化、动漫游戏等极具活力和潜力的新兴文化产业,改造提升演艺娱乐、文化旅游、艺术品业、会展等传统文化产业,构建结构合理、门类齐全、科技含量高的现代文化产业体系。

二、壮大文化市场主体

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诚信守法、监管有力的文化市场体系。鼓励引导更多、更好的社会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健全文化产权交易体系,健全文化产业投融资体系。培育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产品和要素市场,扩大和引导文化消费。重点围绕文化产业核心技术攻关、创新能力提升、文化与金融对接、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互联网+文化产业”等领域,扶持优势文化产业项目,培育壮大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原创品牌、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和文化创意产业。到2020年,形成文化产品丰富多样,整体竞争力明显增强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三、强化文化功能集聚区建设

坚持集聚资源、集中展现、集群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园、示范基地等文化功能区布局的统筹规划,重点实施琴台中央文化艺术中心建设、青岛路片历史街区改造等项目,打造以琴台—龟北区域为核心,以武昌古城—环东湖、沙湖和汉口沿江—张公堤园博园为支撑的“一核两带”文化功能空间格局。整合国家级开发区、中心城区、新城区文化资源,建设集创意设计、生产配送、展示销售、培训交流、休闲娱乐、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等于一体的特色文化园区。打造一批具有示范效应和产业拉动作用的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东湖开发区、武汉开发区重点发展数字创意产业集群,中心城区重点发展传媒、演艺、会展、艺术品、创意设计、休闲娱乐等产业集群,新城区、风景区重点发展文化旅游、文化物流、文化产品制造产业集群。

第三十八章 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生产经营机制,加强文化对外开放与交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实施武汉作品锻造工程,扶持优秀文化产品创作生产,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引进,巩固提升文艺汉军全国地位。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协调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部门协同、权责明确、统筹推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管理制度。理顺政府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之间的关系,按照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推动政府部门由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鼓励社会力量、社会资本参与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优胜劣汰。建立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形成体现文化企业特点,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鼓励有实力的国有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文化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建立适合文化事业单位特点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经费保障机制,探索建立理事会形式的法人治理结构。

二、加强文化开放与交流

实施重大文化赛事活动培育工程,提升琴台音乐节、国际渡江节、武汉网球公开赛、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杂技艺术节、长江文明论坛等赛事活动的国际影响力,培育发展电子竞技、航空、水上项目、赛车等赛事活动,办好2017年世界飞行者大会和2019年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提高武汉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知名度。实施国际文化知音计划,凸显丰富文化资源优势,拓展文化开放路径,推进文化交流平台建设。

打造文化开放支持体系,建立一批对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建立对外文化交流项目资源库,巩固和发展一批对外文化宣传阵地,强化文化对外开放与交流的人才支撑力。加快完善对外文化贸易服务体系,扶持文化产业走出去。推动对外文化交流从外延式向内涵式转变,鼓励和促进国有文化机构和民间文化机构与国外相关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加强与世界著名城市,特别是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增强武汉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查看更多>武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