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青海十三五规划:建设一大批火电、水电项目 打造全国最大水光风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全文)

2016-04-28 08:1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青海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章 深入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坚持空间优化、区域协同、城乡统筹,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推进“四区两带一线”区域发展战略,重点解决区域城乡发展差距大、新型城镇化水平较低、区域互动发展程度不高等问题,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第一节 加快形成主体功能区布局

尊重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规律,深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加快研究制定有利于主体功能区建设的配套政策体系,健全分类评价考核体系,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进行开发活动,构建空间有序、生产高效、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社会和谐的美好家园。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

树立空间均衡理念,积极构建平衡适宜的“三区一带”农牧业发展格局、“一轴两群(区)”为主体的城镇化工业化格局,促进产业集聚布局,人口集中居住,城镇集群分布,提高国土空间利用效率。适当增加生活空间、生态用地,保护好山水草林田湖天然生态,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探索编制省级层面的空间布局“顶层规划”,在市县层面积极推动城乡建设、土地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规划“多规合一”,将各类规划的原则内涵和底线要求,用不同“颜色”叠加在一张底图上,既保持规划的协调性、兼容性、互补性,又引导专项规划发挥各自特有作用,逐步建立从总体到局部、自上而下有机统一的空间规划体系。

二、强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

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管制界线,严守生态红线和环境容量底线,统筹推进集聚开发、分类保护和综合整治,促进国土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划定“生存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划定永久基本农田,耕地保有量保持在831万亩。划定“生态线”,开展环境功能区划分,合理划定自然生态保留区、生态功能保育区、食物环境安全保障区、集居环境维护区、资源开发环境引导区,加快建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机制。划定“保障线”,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能源资源、重大基础设施、工业生产及生活居住用地,科学划定城乡开发边界,合理布局工业和城镇区域,提高国土开发效率。

三、提升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能力

加强对重要湿地、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沙漠公园、地质公园、水源保护地以及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和文化自然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干扰。加强自然保护区保护能力建设,按照保护区的级别、面积、生态区位,整体推进管理机构、管护队伍、监测体系、基础设施和科研基地建设。各类保护区原则上只安排国家出资的公益性地质矿产勘查,禁止社会资本进入,探索建立保护区已探明矿产资源战略储备机制,力争自然保护区保护与管理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建立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长效机制,完善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繁育、交易制度,支持建设野牦牛、藏羚羊、普氏原羚、雪豹等以旗舰物种保护为主题的野生动物保护区。

第二节 优化全省区域分工布局

合理优化布局,完善差别化发展政策,提升“四区”区域发展的层次和水平,不断拓展优势互补、各具特色、充满生机、协同共进的发展空间,把“两带一线”打造成重要特色农牧业走廊、新型工业走廊、水电开发走廊、生态旅游走廊和丝绸之路开放带、城镇化发展带。

一、实现西宁海东协调一体发展

更好发挥西宁市场体系健全、产业基础扎实、城镇体系完备、开放程度高等优势,推动其在创新驱动、结构升级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推进老城区改造和新区建设,将其打造成我省现代化中心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青藏高原宜居和旅游城市。加快海东市建设,在基础设施、产业园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和扶贫攻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着力建设成为我省功能优化重要城市、兰西经济区产业基地、东部城市群的重要支撑、高原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省科学发展的新增长极,实现兰西城市群的中部崛起。

按照“规划、综合交通、水资源利用、能源供应、电信通信、生态环保、金融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八个一体化的目标,统筹实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推进形成西宁-海东1小时经济圈、物流圈、旅游圈、生活圈。进一步优化区域分工和产业布局,避免产业布局同构化、产业结构趋同化。

二、推动海西加快转型发展

建成全国重要的循环经济示范区、新型工业化基地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示范区。突出抓好盐湖化工等基础原材料产业链的延伸,实现就地转型、提质增效和循环化发展,重塑传统产业新优势。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特色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区域发展新支撑。引导城镇建设与循环经济试验区建设相融合,加强与新疆、西藏等周边省区的联系,将格尔木建设成为区域性重要交通枢纽、电力枢纽和资源加工转换中心。进一步增强德令哈市的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可持续发展水平,打造成特色产业基地和高原绿洲城市。加快发展德令哈、诺木洪枸杞产业园,打造枸杞标准化生产加工基地。

三、推进环湖地区特色发展

建成全省生态旅游、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示范区。加强水源地保护,增强水源涵养功能,促进青海湖流域草地、湿地、森林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充分挖掘自然风光、民族特色和宗教文化资源,规划建设以青海湖、祁连山等为重点的环湖特色旅游景区,增强旅游接待能力,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一步提升高原特色旅游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加大农牧业基础投入,发展高水平、标准化的养殖小区和农业园区,建设环青海湖区域农业区油菜、青稞产业带,因地制宜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根据资源禀赋,在确保区域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水电、新能源以及矿产资源综合开发等产业。

四、促进青南地区保护与发展和谐共进

更加注重生态保护和建设,建成国家重要的绿色生态产品供给地、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特色文化体验旅游目的地。全力推进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试验区建设,统筹生态保护、后续产业发展、防灾减灾和牧业人口布局,积极发展民族手工艺品、特色旅游纪念品、生态旅游等生态型非农产业。支持优势农畜产品产业带发展,建设全国草地生态畜牧业实验区、高原现代农牧业示范区,打造县域现代农牧业精品园区。

推进我省与川甘交界地区的平安与振兴工程,全面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组织实施交界地区交通建设、教育发展、旅游发展专项规划,优先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交界地区互联互通提速、教育发展提质、社会治理提效,筑牢长治久安的物质基础,实现区域长期稳定发展。

五、引导县域经济多极发展

根据各地区域条件和资源禀赋,优化县域产业空间布局和功能定位,积极发展县域经济,重点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和产业园区,促进农畜产品精深加工和农牧区服务业发展,拓展农牧民增收渠道,提高在全省经济格局中的贡献率。围绕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农畜产品,加快建设一批特色鲜明、集中连片的生产基地,扶持培育一批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供给区。依托省内重大产业基地和央企、省企,借力发展、联动发展,发展专业化配套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支持青南地区县(市)到东部地区合作发展“飞地经济”。挖掘县域文化旅游资源,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统筹发展关联产业。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支持力度,改善生产生存条件,促进整体均衡发展。

第三节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统筹城镇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优化城镇体系和空间布局,集中打造一批基础条件较好、区位优势突出、产城融合的新兴城市和美丽城镇,健全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进机制,着力提升城镇品质,走出一条以人为本、科学布局、城乡统筹、生态文明、文化传承、具有青海特色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一、形成城镇体系新布局

实施《青海省城镇体系规划》,着力推进东部城市群快速发展,强化西宁中心城市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支持打造“一芯双城七片区”城市发展新格局,加强海东副中心城市建设,基本形成多层次城镇体系。壮大格尔木、德令哈、玉树区域性城市,充分发挥其在全省城镇化格局中的重要支撑作用。积极培育8个新兴城市,着力将共和、同仁、贵德、海晏、玛沁等具有先行优势的5个县积极培育成新兴城市;稳妥推进门源、民和、互助等3个民族自治县规划、建设、管理向城市体制转变,适时撤县建市。推进海西西部三行委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改革。依照《青海省新型城镇化规划》,继续在交通沿线和人口集中地区再打造48个宜居宜业的综合服务型、工业服务型、交通物流型、文化旅游型、商贸服务型和农牧业服务型美丽城镇。

二、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

以完善城镇功能为目标,实施一批市政道路、停车场、供水排水、供气供热、污水垃圾处理等工程,积极推进地下管廊、“海绵城市”示范工程,有效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完成城镇棚户区、国有工矿棚户区、城中村和旧城改造。创建公交城市,完善交通设施布局,建设公交专用道、综合换乘枢纽,建立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提高交通出行便捷性、舒适性。实施西宁畅通工程,开工建设西宁城轨一号线,加快构建“外成环、内成网”的路网体系。建设自行车道、步行道等城镇慢行系统,保障慢行路权。积极推动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安排与周边省区交界区域的城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服务功能。

三、推进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农牧业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和居住证制度双落地,建立健全“人地钱”三挂钩机制。统筹解决好农牧业转移人口户籍转换问题,取消城镇、农村的户口性质区别,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进一步放宽西宁市落户限制。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基本实现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健全财政转移支付同农牧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完善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挂钩机制。建立产权确认登记制度,维护进城农牧民土地承包权、林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收益分配权,支持引导其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上述权益。加强县城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进入城镇打工或居住的农牧民创造必要的生活条件;提高建制镇自我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培育壮大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让进城农民工稳定就业。大力推进转移人口“员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的四融合工程。创新人口管理,实行在居住地注册并随居住地变动迁移的户口登记政策,加快建立以居民身份证号码为唯一标识,依法记录、查询和评估人口相关信息的制度。继续抓好新型城镇化试点。

四、提升城镇品质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以网络宽带化和应用智能化为核心,推动信息技术与城市发展全面深度融合,加快摄像、红外、激光等传感设备的普及应用,健全和完善城镇智能信息技术管理数据库,提高城镇信息化、智能化水平。注重人文城镇建设。把文化软实力作为推动城镇化的重要支撑,提倡城镇形态多样性,加强河湟文化发掘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推动传统文化元素融入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老城区改造,留住城镇的人文特色和历史记忆。加强绿色宜居城镇建设。坚持生态建设与城镇建设同步推进,将环境容量和综合承载力作为确定城市规模的基本依据,以构筑城镇生态廊、带为重点,全力推进城镇公园、城镇绿地、城乡林带、荒山绿化等建设,着力扩大城镇生态空间和环境容量,形成以城镇绿肺、绿心、绿岛为主体的绿地系统,构筑起环城绿圈。在海拔较高的重点城镇建设一批科技生态园,改善人居环境,努力建设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丽家园。城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8%。

五、提高城镇规划建设管理水平

强化城镇规划的科学性、权威性、严肃性,发挥好调控、引领和约束作用。控制城镇开发强度,划定水体保护线、绿地系统线、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历史文化保护线、永久基本农田和生态保护红线,防止“摊大饼”式扩张,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城镇建设运营模式。根据发展需求,加强城市新区规划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加快建设智能化交通系统,建成智能化交通管理体系。创新市政公用事业投资、管理和运营体制,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推进城镇管理改革创新,推行市县两级政府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综合执法,推动管理重心下移,强化社区管理。合理布局公共基础设施,使养老、健身、卫生等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延伸到社区。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推动城镇化发展由外延扩张式向内涵提升式转变。

第四节 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加快改造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实现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合理配置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统筹的新格局。

一、加强城乡统筹规划

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加强城镇规划与周边乡村规划在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空间布局等方面的衔接协调,提高城镇对乡村的辐射带动作用。科学编制村镇总体规划,按照发展中心村、保护特色村、整治空心村的要求,合理引导农村住宅和牧区居民聚居点建设,充分考虑农牧民生产合理半径、生活习俗及交通条件的改善,在农牧民自愿基础上,推动村庄和定居点布局从零星分散向适度集聚转变。

二、优化城乡公共资源配置

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强化城乡基础设施连接,推动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享。加快城镇优质公共服务向农牧区延伸,实现城乡社保对接和合理流转。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牧区范围,提高公共财政投向“三农”的比重。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市场,使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同工同酬。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提高土地配置效率和农牧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健全农业科技人员下乡、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先进农业技术推广的激励和利益分享机制。创新“三农”金融服务,发挥政策性和合作性金融作用,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三、建设高原美丽乡村

到2020年,再完成1500个高原美丽乡村建设。推行“耕在田、居在镇,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的新型农村牧区模式。科学规划村镇体系和布局,进一步强化《县域村庄体系规划》和《村庄建设规划》的实施,统筹安排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住房建设,强化集镇、集市管理,加强村庄环境治理,加大清洁能源使用推广力度,在条件具备的社区积极发展旅游服务、农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餐饮等产业,实施村庄建设、环境综合整治、兴业富民等行动计划,建成一批田园美、村庄美、生活美的宜居乡村。

第五节 推动区域互补互动发展

坚持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加强与周边省区的经济技术协作,加快形成区域一体化合作机制,实现与甘川新藏等周边省区联动发展。

一、推进兰西经济区建设

积极争取国家从基础设施、资源配置、生态保护、产业发展等方面加大对兰西经济区和城市群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大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共同规划建设,逐步形成高效、便捷、共享的基础设施网络。加强产业对接合作,有重点地围绕产业转型、特色优势资源开发等方面规划布局一批重大项目。推进民和川口与兰州海石湾协作建设“川海新城”,使其成为联接西宁、兰州两大城市的重要节点。

二、加强与周边地区交流合作

统筹规划与成渝经济区以及甘肃、新疆、西藏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拓展区域交流合作空间。以西成铁路建设为契机,研究建立西宁-成都区域发展合作机制,从决策、协调、执行层面提前谋划合作发展的具体路径,在能源资源、产业转移、社会发展、民生改善、科技创新、生态保护等领域开展务实合作。以加快交通大通道和生态屏障建设为切入点,加强与甘肃、新疆、西藏在能源资源等领域的产业合作,共同推进资源开发和转化;丰富文化旅游合作,共同开拓旅游市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交流合作,共同构筑好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三、积极承接产业转移

立足资源特点和产业基础,着力承接和引进一批精深加工、高端制造产业,建设出口商品加工基地。围绕承接产业转移,适时有序的在西宁市、海东市、格尔木市建立省级对外开放经济合作区,争取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青海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