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贵州十三五规划:优化发展煤电 建设一批火电、水电、风电项目(全文)

2016-04-29 08:18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贵州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理念

“十三五”时期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新跨越主基调,深入推进工业强省和城镇化带动主战略,突出抓好大扶贫、大数据两大战略行动,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培植后发优势,奋力后发赶超,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贯彻落实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的工作总纲,最根本的是要遵循中央确定的“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坚持依法治国、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坚持党的领导”六条重要原则,把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到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牢固树立和落实创新发展的理念。把创新放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我省弯道取直、后发赶超的新路径和主动力,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路径创新、模式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消费对增长的基础作用、投资对增长的关键作用和出口对增长的促进作用,积极拓展区域发展空间、产业发展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和网络经济空间,大力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加快实现发展动力转换。

——牢固树立和落实协调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平衡、保持均势,正确处理速度与质量效益、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突出比较优势与补齐发展短板、重点突破与分类指导等重大关系,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

——牢固树立和落实绿色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绿色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全面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着力建设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巩固生态环境优势,积极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绿色发展、绿色崛起、绿色惠民,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生态之美谋赶超之策、造百姓之福。

——牢固树立和落实开放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开放是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坚持以开放倒逼改革、以改革激活发展,充分发挥我省近海近边近江和西南陆路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推动“5个100工程”创新发展,拓展和提升“1+7”重点开放平台,高标准高质量举办好各类国际性国家级活动,更好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努力打造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

——牢固树立和落实共享发展的理念。深刻认识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深入推进“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个小康行动计划,着力保住基本、兜住底线、注重公平,织好基本民生安全保障网,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促进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全面进步,使人民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是关系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全省上下要充分认识这场变革的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统一思想,协调行动,深化改革,开拓前进,找准贵州定位,发挥贵州优势,彰显贵州特色,创造贵州奇迹。

第四章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围绕如期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牢牢守住增长速度、居民收入、贫困人口脱贫、社会安全四条发展底线和山青、天蓝、水清、地洁四条生态底线,努力建设一个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协调进步、民族文化繁荣、生态优势突出、民主法治健全、人民幸福安康的多彩贵州。

——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实现新跨越。在提高发展平衡性、包容性、可持续性的基础上,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左右,到2020年,确保达到1.8万亿元,力争2万亿元,人均超过5万元。农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第一产业增长5%;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增长11%左右,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0%;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长11%左右,旅游总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达到2.1万亿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明显加大,社会消费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5%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提高到50%,研究与实验发展(R&D)经费投入强度提高到1.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2.5件,人才资源总量达到530万人。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常住人口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50%和43%。民营经济比重达到60%。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实现新跨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20%,耕地保有量6555万亩,新增建设用地规模控制在120万亩,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主要污染物减排达到国家下达的目标要求,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0%,县级以上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达到85%以上,好于Ⅲ类水体比例达到90%以上,土壤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持续改善,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取得突出成效。

——扶贫攻坚和民生改善实现新跨越。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贫困县和贫困乡镇全部减贫摘帽,贫困村按国家标准全部退出。农村常住居民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左右和10%左右。城镇新增就业35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教育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提高到95%。医疗卫生服务供给能力和服务质量显著增强,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3.5岁。文化、社保、住房等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90%,城镇棚户区住房改造130万套,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实现城乡全覆盖。

——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实现新跨越。综合立体交通体系基本形成,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速铁路里程达到1500公里以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000公里。形成“一枢纽十六支”机场布局,民航旅客吞吐量达到3000万人次/年。内河航道运输能力明显提高,航道里程达3950公里,其中高等级航道950公里。基本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水利工程设计供水能力达到150亿立方米以上。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互联网出省带宽能力达到10000Gbps。

——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实现新跨越。全面深化改革步伐加快,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上取得决定性成果,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政府职能进一步转变,行政效能进一步提高,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开放平台和合作机制更加完善,“引进来”与“走出去”取得重大进展,对内对外开放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引进省外到位资金达到1万亿元左右,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20%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20%以上。

——社会建设和法治保障实现新跨越。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广泛弘扬,崇德向善、诚信互助的社会风尚更加浓厚。法治贵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各类社会主体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公平正义得到有效维护,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民族关系更加团结和睦,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到2025年,科学发展方式基本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基本实现,人民生活更加富足安定,社会更加和谐稳定,生态环境更加宜居优美,民主法治制度更加完备,初步建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现代化多彩贵州。

第二篇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牢固树立科学治贫精准扶贫有效脱贫理念,全面落实“1+10”精准扶贫配套文件,扎实推进“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深入实施“五个一批”扶持措施,举全省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第五章加快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

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和第一民生工程,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完善“党委主责、政府主抓、干部主帮、基层主推、社会主扶”的大扶贫工作机制,形成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强大合力。

第一节建立更加明确的脱贫攻坚责任制

强化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严格落实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责任制和片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从省到县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脱贫攻坚责任链,层层签订军令状,强化各级干部与贫困人口的定点挂钩、结对帮扶机制,实行不脱贫不脱钩。强化市(州)、县级主体责任,完善目标、任务、资金和权责“四到县”扶贫开发工作制度。深入推进同步小康驻村工作,精准选派贫困村“第一书记”,配强驻村工作组,增强农村脱贫一线核心力量。

第二节建立更加有效的大扶贫工作机制

加快打造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有机结合、互为支撑的“三位一体”大扶贫格局。健全对口帮扶、定点扶贫、结对帮扶机制,搭建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开发的平台,建立社会扶贫信息网络和扶贫志愿者服务网络,实现全省9000个贫困村“一对一”帮扶全覆盖。积极深化与对口帮扶单位、对口帮扶城市的合作,共建一批扶贫产业园区,实施一批重大合作项目。加大省内骨干龙头国有企业结对帮扶贫困县力度,实施民营企业“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大力开展万名专家服务脱贫攻坚专项行动计划。

第三节建立更加有力的资金保障机制

切实加大各级财政资金投入,建立以扶贫目标任务、减贫增收为导向的资金分配机制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的资金使用机制。加强省市两级对各类扶贫资金的整合,支持贫困县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相关涉农资金和社会帮扶资金捆绑集中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完善扶贫资金监管机制。

推行“政银企农”合作模式,完善“四台一会”融资机制,撬动更多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投向扶贫脱贫。大力实施普惠金融,加大农村贫困户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力度。建立省、市(州)、县三级扶贫投融资担保平台和扶贫信贷风险补偿机制。

第四节建立更加科学严格的绩效考核机制

严格考核各级党委、政府和部门脱贫工作实绩,全面推行主要负责人年度脱贫攻坚述职报告制度。建立差异化考核制度,完善问责、激励双重机制,严格兑现奖罚。继续完善“摘帽不摘政策”激励机制,推动全部贫困县、贫困乡(镇)“减贫摘帽”和贫困村出列。完善统计监测,健全第三方评估为主、系统自查为辅的绩效考评机制,加强对扶贫项目立项实施、资金拨付、监管验收、绩效评估等环节的监督检查。制定实施精准扶贫督查办法和工作台账,加大督查力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贵州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