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保定十三五规划:推动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加大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综合开发力度(全文)

2016-05-11 08:35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保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13         三级平台、两个代办、三份清单

三级平台;市政务服务中心、县(市、区)政务服务中心、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

两个代办:为民服务全程代办、重点项目全程代办

三份清单:准许清单、监管清单、收费清单和负面清单

二、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牢固树立全方位开放、包容性开放、区域协同开放理念,完善提升多层次开放体系,用好京津冀协同发展与“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政策红利,以开放促改革、促创新、促发展。到2020年,全市累计利用外资9亿美元,年均增长20%;进出口总值累计达到225亿美元,年均增长2%。

(一)全方位促进区域交流协作

深化区域合作。把对接京津作为对内开放的优先方向,有序推进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和产业升级转移等方面的全方位合作,引进更多京津资金、技术和人才。实现与北京城六区的战略合作全覆盖,特别要瞄准央企、知名民企、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力争更多优质项目落户保定。加强与长三角、珠三角、中原经济区的联系,强化与长江经济带的联动。积极参与“环渤海区域合作市长联席会”区域合作交流平台,推进与环渤海地区其他省市对接、市际协作和对口支援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提高合作层次,理顺合作机制。

扩大招商引资。加强与日韩、欧美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提高利用外资水平。支持重点区域设立外商直接投资区,努力打造京津冀最富吸引力的投资目的地。疏通各种对接渠道,探索委托招商、以商引商、合作招商、产业链招商、产业生态招商等模式,有组织、有针对性开展定位招商。坚持“引进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产业”的思路,在电子信息、航空航天、智能制造等领域加强与优势企业合作,利用创新链、产业链关联吸引企业到保定投资兴业。

(二)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开创利用外资新局面。鼓励外商投资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重点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鼓励外资以参股、并购等方式参与企业改组改造和兼并重组。利用好境外资本市场,积极推进企业境外上市。促进引资与引智相结合,进一步发挥外资作为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载体的作用。创新外资利用方式,扩大国外贷款规模。

培育对外贸易新优势。扩大对外贸易规模,创新外贸发展模式,加快外贸企业转型升级,实现由货物出口为主向货物、服务、技术出口相结合转变。加快发展服务外包,建立完善服务外包推进体系。建立跨境电商完整产业链,推动跨境电商专业化、产业化。加快培育战略型、领军型外贸企业,增强白沟箱包等特色交易市场的外贸功能,打造具有自主品牌的外贸出口产品,不断增强外贸出口竞争新优势。鼓励和引导出口型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发展直接面向境外消费者的营销模式。。

鼓励企业“走出去”。顺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部署,引导产业“走出去”以及与其它国家、地区合作开辟第三方市场。找准对外产能合作的切入点,重点支持我市汽车、新能源、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搭建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引导企业与工业地产运营商、金融机构等合作,共建海外高水平产业园区。支持我市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和修改,推动优势产品标准、行业标准上升为国际标准。

(三)打造对内对外开放载体

建设一批开放平台。把各级各类开发区、园区作为开放主阵地,面向欧、美、日、韩等国家,开展专业、集中、精准招商,吸引一批世界500强等跨国企业投资,重点打造高碑店中德节能门窗产业园、涞源白石山中美科技国际创新园、望都开发区台湾产业园、容城开发区日台工业园等产业合作载体,争取引进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方向、适合地方发展的产业项目。争取国家设立保定综合保税区,开展跨境电子商务试点、保税物流等。完善白沟新城购物环境,争取国家支持,设立免税商城,发展跨境电商。加快建设保定内陆无水港,与天津港合作打造公铁海联运体系,利用京津冀通关一体化机遇构建津保对外贸易便捷通道。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抢抓国家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的机遇,依托保定高新区、涞水经济开发区、易县经济开发区等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园区,以及凌云、乐凯、风帆、天威、立中等“军民结合产学研用示范平台”,发挥重点军工单位辐射带动作用,拓展和延伸产业链条,全面推进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发展。发挥我市航空航天、能源动力、光学材料等方面的优势,鼓励、支持和引导民用单位参与军品科研生产任务竞争和项目合作。加强军地对接,促进军地资源开放共享和军民通用技术转移。积极推动“军转民”试点,实施一批军转民项目,争取国家支持建设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

第七章  实施环境支撑战略,建设绿色低碳宜居生态文明新区

按照建设生态文明的要求,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修复和环境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建设绿色低碳宜居生态文明新区。

一、推进大气污染防治

把解决大气污染问题作为首要任务,加强与京津区域联防联控,从根本上扭转雾霾天气频发局面,促进大气质量明显好转。继续深入实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行动计划,深化“压煤、抑尘、控车、减排、迁企、增绿”各项措施。重点开展集中供热、燃煤锅炉替代改造、燃煤管控、清洁能源推广、环保炉具更换、扬尘污染控制、土小企业及矿山整治、挥发性有机物治理、机动车污染治理、农村污染治理十大攻坚行动。加快推进城市集中供热、供气,淘汰分散燃煤锅炉,消减煤炭消费总量,推进热电企业气化改造;加强扬尘综合治理,对城市道路、建筑工地实施严格抑尘措施;强化机动车污染治理,坚决淘汰黄标车、超标排放车辆;加强企业综合整治,全部淘汰“土小”企业;加快调整能源结构,强化清洁能源供应,在广大农村深入开展清洁能源替代行动。严格节能环保准入,从根本上抑制污染排放。

专栏14       2018年-2020年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重点任务

1.优化空间布局。科学制定并严格实施城市总体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建立并落实与规划区资源环境条件相适应的城市人口规模、人均城市道路面积、人均绿地面积、万人公共汽车保有量等规划指标。编制实施保定市气候专项规划,科学分析城市通风条件和城市热岛效应等气象因素,提出气候可行性的规划方案,推进形成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和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城乡空间格局。

2.调整产业布局。严格执行保定市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合理确定产业发展布局、结构和规模。研究制定污染企业退出政策,加快主城区“腾笼换鸟”进度,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大气重污染企业搬迁和小型污染企业整治任务。

3.推进“无燃煤区”建设。2018年年底前,5个市辖区的建成区基本建成“无燃煤区”。2020年年底前,将“无燃煤区”范围逐步扩展到其他县(市)建成区。全市新建项目原则上采用电力、天然气、地热等清洁能源,不再新建、扩建使用煤、重油和渣油等高污染燃料的项目。

4.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严格落实节能评估审查制度,新建高耗能项目单位产品(产值)能耗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用能设备达到一级能效标准。积极发展绿色建筑,政府投资的公共建筑、保障性住房等要率先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从2018年开始,新建建筑要严格执行强制性节能标准,推广使用太阳能热水系统、地源热泵、空气源热泵、光伏建筑一体化、“热—电—冷”三联供等技术和装备。

5.加快发展生态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施园区循环化改造,构建循环型工业体系。2018年启动园区循环化改造工作,所有省级以上园区(开发区)全部完成园区循环化改造实施方案编制工作,明确改造目标和任务,落实有关措施。力争2020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15年降低25%左右。

6.培育节能环保产业。制定实施推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规划和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外商内资投资节能环保产业。在生产、服务领域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中型节能环保企业,有效推动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7.健全大气环境治理科技支撑体系和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健全大气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深化灰霾、臭氧的形成机理、来源解析、迁移规律和监测预警等研究,加强城市通风廊道、大气污染与人群健康关系等课题的研究。深化环保、气象部门合作,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市级重污染天气监测预警体系建设。

二、实施生态修复工程

加快推进山水林田湖生态修复,深入开展山体恢复、水体污染治理、绿色保护攻坚、农田污染治理、湖泊湿地保护五大行动。

山体恢复行动。以浅山、丘陵地区、旅游景区和高速公路、国省干道及主要河流沿线为重点,加大山体修复力度,加快矿山生态整治,实施山区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西北部山区的矿山环境保护,强化矿山及工程迹地生态修复,立足优先农业利用、鼓励多用途使用和改善生态环境,合理安排采矿废弃地的复垦利用方向、规模和时序。

水体污染治理行动。严格饮用水源保护,实施河道流域环境修复和疏浚治理工程,加强重点区域水污染治理,修复域内水体污染,增强其涵养水源和调节区域小气候的能力。新建城区、园区全部配套建设污水处理和中水管道系统,逐步推进市县再生水厂建设。推进水污染综合整治,优化全流域水资源调度,加快首都应急水源地的水质监测体系建设,加强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环境风险管理,建立完善的监控体系和应急管理体系。推动拒马河流域京津保六区市县综合治理,共同保护好拒马河流域的生态环境。在8个山区县开展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湿,成片建设森林,涵养水源,恢复河流生命,补充地下水。

绿色保护攻坚行动。加大退耕还林力度,实施造林绿化工程,建设环城市、环乡村、环白洋淀林带,推进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打造京津保生态过渡带,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推动实施“绿满太行”行动,推进山区造林绿化;实施京津保核心区造林工程,逐步提升区域内铁路、高铁、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县道、主要河道、南水北调干渠两侧绿化美化水平;在出市口和主要站点等重要地段营造景点,构建特色景观;绿化带外大力发展经济林基地、用材林基地、园艺、花卉苗木基地。努力构建“三网、四带”生态格局,在京津保城市间建成布局合理、结构完整、层次丰富的百万亩生态过渡带。建设野三坡、白石山、狼牙山、白银坨、玉皇坨、虎山等一批环首都国家公园和森林公园。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5%,森林蓄积量达到0.17亿立方米。

专栏15                 三网、四带

三网:廊道林网、水系林网、村镇林网。

四带:环白洋淀生态林带、京保毗邻区防护林带、西部山区水源林带、浅山丘陵优质果品产业带。

农田污染治理行动,深入推进农村面源和农田土壤污染综合整治,强化环境监测,减小污染危害。治理农村面源污染。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鼓励农民使用生物农药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病虫害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和精准施药等技术控制农业面源污染。鼓励发展规模化畜禽养殖工厂,实现动物粪尿、沼渣、圈舍废弃物制肥的规模化利用,有效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继续推进农村户用沼气、大中型沼气设施和集中供气工程建设,推进秸秆等农村废弃物资源化、清洁化利用,不断改善农村居住条件。以重金属污染防治、持久性有机物污染治理、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实施土壤污染源综合整治。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完善收集和处理设施建设。加强工业固体废物和建筑垃圾的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对危险废物实施最为严格的管理和妥善的污染控制。

湖泊湿地保护行动。加大退耕还湿力度,建设湿地公园,重点实施白洋淀综合治理和生态修复。加快实施引黄入冀补淀工程,保障淀区生态调节功能的水源需求。改善白洋淀上游生态环境,加大西大洋、王快水库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快上游污水设施的建设,提高入淀水质标准。加强白洋淀湿地保护,严禁在湿地垦荒放牧,杜绝毁林造田、毁苇造田行为。积极修缮、绿化白洋淀环淀大堤,构建多层次的淀区防护林和绿化带,建设生态缓冲区。实施淀区居民搬迁工程,严格控制水区人口。加强水生动植物保护,落实休渔制度,保护鱼类、鸟类资源,维护生态多样性。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保定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