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成都十三五规划:以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为主 发展核电、风电、页岩气、储能设备等(全文)

2016-05-13 08:3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燃煤锅炉成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一节 提升改造基础网络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升级,形成适度超前的宽带网络发展格局。持续推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扩容建设,扩展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巩固提升成都西南地区骨干网络枢纽地位和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地位。加快发展宽带网络,优化完善光纤城域网和接入网建设,加大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建设投入,统筹推进通信管线、局房和配套设施建设,提升通信网络覆盖范围和服务质量。推进公众网络由IPv4向IPv6平滑演进过渡,骨干网全面支持IPv6。进一步扩大市域内无线局域网重要公共区域热点覆盖,扩大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4G)的网络覆盖,提高覆盖质量,适时推进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G)网络建设和产业化发展。

第二节 提升应用基础设施

推动传统IDC向云IDC演进,支持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的建设和扩容,提升数据计算、存储和智能处理能力,完善数据资源与容灾体系。扩大内容分发网络容量和覆盖范围,增加网站接入带宽,实现互联网信息源高速接入。完善人口、法人、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信息库,实现各类信息空间化集成目录化管理,为各类决策与应用提供实时定位与导航。完善政务信息共享交换标准和机制,加大重点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

第三节 有序推进“三网融合”

加快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推动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网和高清交互式电视网络设施建设,加快广播电视模数转换进程。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接入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海量下行宽带、室内多信息点分布的优势,满足不同用户接入带宽的需要。加快电信和广电业务双向进入,大力推动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手机电视、有线电视网宽带服务以及各类基于互联网的应用服务(OTT)等融合性业务普及发展。

第二章 以信息化深度融合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充分发挥信息化对产业发展的提升作用,推动先进制造业向“成都智造”转型,全面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运用信息化技术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信息化深度融合推动全市产业转型升级。

第一节 加快推进“成都智造”发展

 围绕推广智能制造单元-智能制造生产线-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开展电子信息、汽车、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等重点产业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推动物联网、云计算、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人机智能交互等技术和装备应用。加快工业云及工业大数据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和应用示范,深化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全生命周期管理、营销服务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集成创新和应用。支持制造业企业利用互联网充分对接消费者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深化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推广按需制造、定制服务等新模式,培育智能监测、远程诊断管理、全产业链追溯等制造服务化,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建立智能化生产管理系统。

第二节 全面提升服务业信息化水平

以加快电子商务发展为突破口,深入推进互联网在商贸流通领域的普及应用和创新发展。积极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大宗贸易,搭建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推进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等关键环节单一窗口综合服务体系建设。提升互联网金融服务能力和普惠水平,探索推进互联网金融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智能仓储体系建设和物流运作流程优化,鼓励建设以成都为运营中心的区域性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以成都为数据中心的跨区域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推动信息平台与实体平台协同发展,实现线上线下互动的物流交易。

第三节 以信息化加速农业现代化

鼓励互联网企业面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建立农业服务平台,加强产销衔接,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增值空间。推进智慧农业升级行动,推广传感器、地理信息应用、精准化作业、智能机器人、全自动智能化植物工厂等技术的转化和应用。引导建设农业物联网智慧系统,在大田种植、设施园艺、畜禽养殖等领域广泛应用。加快推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二维码、无线射频识别等信息技术在生产加工和流通销售各环节的推广应用。支持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鼓励特色农业企业、农业生产资料企业和休闲农业企业建立集信息发布、产品交易、产品追溯于一体的农村电子商务垂直平台,宣传推广本土特色农产品。

第三章 推进智慧城市建设

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通过基础设施智能化、城市管理精细化、政府服务管理高效化以及便民服务普惠化,全面提升城市信息化水平,力争智慧城市建设走在中西部城市前列。

第一节 推进城市基础设施智能化

借助新一代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遥感遥测等信息技术,连接城市物理基础设施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新一代智慧化基础设施。依托“视频共享平台”、“移动支付电子商务平台”、“城市一卡通多应用平台”,建设智能交通管控系统、城市视频监控系统、智能停车管理系统和交通综合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交通运输资源利用效率和管理精细化水平。提升智能电网普及率,同步建设光纤、无线、载波多种方式的智能电力、通信网和用电信息采集系统,搭建城市能源互联网。推进水务精细化、科学化、智能化发展,建设智能水务管理系统平台和数据中心,推动新兴信息技术在供水安全、防汛、水环境在线监测监控与管理、环境生态一体化管理等方面的应用。

第二节 推进城市管理精细化

推动大数据与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发展,整合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形成面向大数据相关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管理,大力推进身份认证和电子签名等网络信任服务,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监管能力和系统安全防护水平。拓展数字城管和数字公安,扩大覆盖范围和服务内容,加快构建城市管理信息化体系。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测绘和管理,完善空间地理基础数据平台。加快安全生产综合信息平台建设,提高安全生产预警预控能力。加强网络舆情分析,健全网上舆论动态引导管理机制。建设公众诉求信息管理平台,深入推进网上信访,改进信访工作方式,依法规范信访秩序和行为。建设全市统一开放的公共信用信息系统,加强信用记录、风险预警、违法失信行为等信息资源在线披露和共享。

第三节 推进政府服务管理高效化

围绕提升服务和监管能力,促进政府管理创新,推进建设以云计算为基础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深度整合底层系统,利用互联网开展电子政务业务和创新为民服务,推动重要政务信息系统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建设和完善网络行政审批、信息公开、网上信访、电子监察和审计体系,加强市场监管、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理、人口、法人、金融、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体系,加强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探索开展一批社会治理互联网应用试点,打通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之间的数据壁垒,提升各级政府社会治理能力。加快构建B2G新型政企关系和R2G新型政民关系,拓宽政企、政民的沟通渠道,促进政府提供更优质、更高效的服务。

第四节 推进便民服务普惠化

推进IC卡在公共服务领域一卡多用,集成社会保险、社区服务、居家养老、医疗保健、家政、缴费与账单管理等信息便民惠民服务,加大布放和改造非接触式金融IC卡受理终端力度,不断优化移动金融IC卡受理环境。开展大数据应用示范,推动传统公共服务数据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可穿戴设备等数据的汇聚整合,开发各类便民应用,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发展社区经济,在餐饮、娱乐、家政等领域培育线上线下结合的社区服务新模式。

第八篇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深入推进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继续推进国家生态市、县建设,构建城乡生态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切实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

第一章 优化城乡生态体系

坚持用生态的办法保护生态环境,提升中心城区绿地系统,严守市域生态保护红线,加强龙门山、龙泉山生态屏障建设,全面推进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试点工作,构建城乡生态体系。

第一节 优化市域生态保护格局

有机统筹“山、水、田、林”,全面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生态保护格局。保护提升龙门山和龙泉山生态屏障,加快完善环城生态区和第二绕城高速路两侧生态带,全面优化市域水网和绿道网,积极打造六片防止城市粘连发展的生态功能保护区。

第二节 加快划定空间管理红线

 结合城市发展、生态保护、耕地保有、土地利用结构优化等要求,划定全域各级城镇用地边界线、工业集中发展区(点)范围边界线和生态保护红线以及永久基本农田保护线,进一步优化完善生态保护框架体系,形成以刚性制度保护核心生态资源、维护生态安全的格局。

第三节 加强生态系统建设与保护

保护和建设森林生态系统,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推进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龙门山和龙泉山脉生态植被修复提升工程,形成重点区域植物层次多样、景观类型丰富的森林生态格局。保护湿地和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生态恢复,保持湿地面积。加强国家级、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完善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体系。以大熊猫和生物多样性等为特色,积极申报“成都大熊猫国家公园”,推动打造具有唯一性、标志性的大熊猫国家公园。

提升城乡绿化水平,加大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力度,构建形成以综合公园、专类公园、社区公园为骨干的城市公园体系,增加公园绿地总量,完善提升城市道路绿化,加强立体空间绿化建设,保持立体空间绿化在全国的领先水平,巩固国家园林城市建设成果。实现绿道系统全域覆盖,加快建设九大主题线组成的市域Ⅰ级健康绿道,推进区(市)县支线健康绿道建设,形成市域Ⅱ级健康绿道。

加强水源地保护,保障城市供水安全,全面改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环境质量,城市饮用水水源环境污染得到全面控制。在坚持水源地保护标准的同时,探索建立水源地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强化水源应急监测及应急供水能力建设,不断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水平。加强水源涵养与水土保持,开展重点水源涵养工程建设,结合水生态环境整治,实现“川川见水”目标。推进水土保持工程建设,统筹实施水土流失治理及河湖生态修复。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锅炉查看更多>成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