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成都十三五规划:以燃煤工业锅炉改造为主 发展核电、风电、页岩气、储能设备等(全文)

2016-05-13 08:3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燃煤锅炉成都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 优化发展产业

食品。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做强优势特色行业,创建优质基酒品牌,加快发展优质品牌瓶装白酒和调配制酒,大力发展饮料、调味品、肉类和茶叶精深加工等地方名优特新产品,提高“天府粮”“成都味”食品国内外市场占有率。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3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食品生产加工基地。

轻工。以工业设计为突破口,推动家具、制鞋、服装、家纺等产业向研发设计知识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制造服务化方向升级,积极培育和引进电商、网商销售“成都造”产品,引导产业从区域辐射内销型向国际知名外向型转变。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00亿元,成为西部领先的轻工产业基地。

建材。加快产业结构优化调整,重点发展节能建材、新型建材,推动建筑工业化示范试点,鼓励优势企业延伸产业链并创新商业模式,全面提高能效水平。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50亿元,建成国家绿色建材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

冶金。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围绕电子信息、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等重点产业,支持企业推进产业链延伸发展,做精做短流程工艺,积极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到2020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790亿元,成为中西部重要的冶金再生资源产业示范基地。

第二章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推动服务业转型升级发展,增强服务于生产活动的资源配置功能和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消费服务功能,加快建设高端服务功能集聚、辐射带动作用明显的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到2020年,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9800亿元左右。

第一节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现代物流业。构建与全球、地区联动发展的物流动脉,深化物流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推动成都由物流终端城市向口岸枢纽城市转变。支持企业发展“互联网+”高效物流,加快发展农产品、汽车、电商、快递等重点物流领域,加快推广城市共同配送、多式联运、甩挂运输、航空快递、自动分拣等先进组织方式,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定制化的优质物流服务,逐步建成辐射中西部乃至东南亚的国际物流快递转运中心。

金融服务业。加快建设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金融服务中心,重点打造“资本市场、财富管理、离岸中心、创投融资、新型金融”五大核心竞争力,完善区域金融体系。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积极争取国际国内金融机构进驻成都,打造影响全国、面向世界的区域性国际资本市场。加强财富管理组织、市场、服务和监管等体系建设,加快形成面向中西部的财富管理基地。积极扩大离岸存款、贷款和贸易结算等各类离岸金融业务,培育发展中国西部离岸金融中心。支持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基地建设,打造中国西部创投融资中心,在全国创新创业要素交易体系中提升成都战略支点地位。大力发展面向互联网的金融创新业态,支持民间资本依法设立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发展普惠金融,规范民间融资,引进金融后台、服务外包等金融配套产业,构建全国新型金融先行区。

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软件开发、信息安全、数字媒体、集成电路(IC)设计等业态,鼓励发展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的新兴业态。围绕“软件人才-软件产品-行业应用解决方案-信息技术服务及运营”产业链,打造基础与平台软件、工业软件、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与集成服务、服务外包六大产品和服务。到2020年,建成中国软件名城样板城市,成为信息消费先导城市。

科技服务业。重点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检验检测认证、创业孵化、知识产权、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等专业科技服务和综合科技服务,增强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鼓励研发类企业专业化发展,积极培育市场化新型研发组织、研发中介和研发服务外包新业态。加快发展第三方检验检测认证服务,鼓励不同所有制检验检测认证机构平等参与市场竞争。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和区域,支持企业发展科技服务外包。

商务服务业。坚持总部经济带动战略,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功能性总部、国内外商协会等机构,培育参与国际分工、开展跨国经营且具备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总部,全力提升总部经济发展能级,成为地区性或全球性资源的组织与配置节点、跨地区活动的管理与控制中心。加快构建与国际接轨的专业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法律服务、经济鉴证服务、投资与资产管理服务、咨询服务等业态。积极推进会展业专业化、国际化、品牌化、信息化发展。

新兴服务业。顺应经济全球化、社会网络化和分工专业化的新趋势,推动与互联网结合的服务模式创新,鼓励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服务产品创新,抢抓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前沿,鼓励发展医药与生物技术研发及测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分析学、教育课件研发等技术性知识流程服务外包,培育壮大跨越传统产业边界、市场潜力巨大的服务业新兴产业和业态。

第二节 推动生活性服务业提档升级

商贸流通业。强化商贸高端服务功能,着眼打造时尚消费高地,充分发挥春熙路-盐市口、人民南路、人民北路、建设路、光华等CBD和主力商圈以及城市副中心的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引导大型商业综合体合理布局,形成一批主力新商圈,建成一批精品特色商业街区,推进商业、旅游、文化、会展等行业的充分融合互动,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推进流通现代化和流通体制改革,加快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鼓励发展新兴业态和新型运营模式。进一步推动全市大型商品市场整合发展,大力发展大宗商品交易,形成一批“成都指数”或“成都价格”。加快培育壮大贸易主体,构建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市场体系。着力提升国际美食之都品牌影响力,推进国际美食文化交流。

旅游业。围绕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城市”目标,瞄准不同人群的消费、体验需求,大力推进旅游与商贸、文化、体育、会展融合发展,构建观光游、购物游、文化游、乡村游、休闲游、商务游、会议游、体验游等内容丰富的城市旅游产品体系。加快旅游环境建设,提升旅游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建设以泛成都为中心的旅游门户。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吸引力的旅游精品,深化与国际旅游机构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完善涉外旅游服务体系,强化国际营销和旅游集成服务功能,积极融入国际旅游市场产业链。

文化创意产业。高品质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演艺娱乐、艺术品原创、传媒动漫游戏、创意设计、出版发行、版权服务、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生产性保护开发等。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与城乡建设、科技、金融、旅游、会展、体育等行业融合创新发展,支持发展文化体育竞赛表演业。支持文化创意企业拓展海外市场,发展外包服务。进一步完善文化市场体系,优化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创业环境。

健康服务业。积极发展健康护理、健康咨询服务,强化中医药健康服务功能,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业体系,建设国际领先的生命信息和高端医疗服务中心、国内知名的健康管理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完善健康服务业科技支撑体系,推进智慧健康平台建设,全面发展智慧健康服务。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休闲运动集聚区,打造国内最具特色的环城运动休闲旅游圈。

社区服务业。科学规划社区商业服务设施、优化社区商业结构和布局,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设施和网络,构建方便、快捷的社区生活服务圈。重点发展社区物业管理、便利店、菜市场(菜店)、家庭服务、物流配送、再生资源回收等服务,培育新型服务业态和服务品牌。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商业品牌企业以直营、加盟等形式整合社区商业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运营,大力促进社区服务企业规模化、品牌化和网络化发展。

第三章 着力提升都市现代农业

按照打造“创新高效、标准品牌、生态安全、开放合作、幸福共享”新型现代农业的理念,构建完善“农工贸旅一体化、产加销服一条龙”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和“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形成以现代科技为支持、现代经营为基础、现代农民为主体、三产联动为特征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力争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0年,力争农业增加值超过480亿元。

第一节 着力提升农业附加值

大力发展现代高端种业,加大农业生物育种推广,提升工厂化、集约化育苗中心功能,建设完善从种子种苗到营销服务的种业产业链。突出发展生态有机农业,以蒲江等打造有机农业县为抓手,加快发展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高端设施农业,推广智能化、高端化、标准化的设施栽培技术,加快设施农业专用品种和技术研发、引进和推广,全面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快建设高产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到2020年,全市高端种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80%以上,设施农业面积达到65万亩。

第二节 加快转变农业经营方式

推进优势农产品规模化生产,实施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园区、带)建设提升工程,加快集中连片基地建设,集中连片发展优质粮油、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茶叶、猕猴桃、食用菌、水产、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推进优势农产品品牌化经营,着力培植和提升彭州大地蔬菜、龙门山脉猕猴桃、温江大蒜、龙泉山脉伏季水果、蒲江雀舌茶叶、邛崃黑茶和黑猪等一批“地标”产品,力争打造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品牌。加快推进林业主导产业基地建设,重点推进油橄榄、油用牡丹、林下中药材及森林蔬菜、笋用竹、经济林干果、木质原料林、林下生态养殖等规模化和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力争5年内新增现代林业产业基地85万亩。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户开办家庭农场,支持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鼓励城市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加工水平,加快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重点发展蔬菜、食用菌、畜禽、中药材、茶叶、水产品和林产品等加工,到2020年,全市农产品加工率达到55%以上。

第三节 拓展农业多元化功能

提升农业休闲功能,积极发展以赏花、品果、采摘等为重点的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以农耕文化传承、农事体验、农业科普教育为重点的休闲体验农业,精心举办各类涉农节会活动,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完善农业生态服务功能,建设农田高效人工生态系统,发展生态防护型高附加值林果种植,打造农业生态景观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锅炉查看更多>成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