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山东青岛十三五规划:推进一批热电联产项目建设 清洁能源供热面积达到57%(全文)

2016-05-20 08:19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电力十三五规划山东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章 构筑创新发展的战略高地

积极承担国家使命,充分发挥青岛蓝谷、青岛西海岸新区和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等国家战略平台的示范带动作用,在创新发展中当好排头兵。

专栏1

青岛蓝谷: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高地、海洋文化教育先行区、海洋新兴产业引领区、滨海生态科技新城。

青岛西海岸新区:建设海洋科技自主创新领航区、深远海开发战略保障基地、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海洋经济国际合作先导区、陆海统筹发展试验区。

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财富管理发展的新模式和新途径,构建中国特色财富管理体系,建设面向国际的财富管理中心城市。

第一节 打造青岛蓝谷

统筹蓝谷核心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滨海大道科技创新及成果孵化带“一区一园一带”建设,构建创新—孵化—产业化的空间产业链条,创建海洋特色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建设国家海洋科技自主创新智慧中枢。突出蓝谷核心区创新驱动功能,依托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国家海洋设备质检中心(海洋工程检测试验国家工程实验室)等重大平台,集聚一流的海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和科技领军人才,争取海洋基础科研、近海和深远海应用技术研发等取得重大突破,引领我国海洋科技创新潮流。完善海洋科技自主创新体系,依托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集中布局海洋教育、科技研发、成果转化、学术交流等重大项目,构建面向海洋尖端技术和实用技术研发、海洋新兴产业发展的多功能国家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科技创新、人才聚集和成果孵化能力。到2020年,新增涉海科研机构28家以上、涉海科技人才4.3万人以上。

打造蓝高新产业集聚发展示范区。突出高新区胶州湾北部园区技术转化和产业支撑功能,搭建政、产、学、研、金、介、贸、媒集成的多点对接平台,提高资源全球链接、项目全球孵化和技术转移转化能力。实施国家高新区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路线图计划2.0、蓝贝企业培育计划,构建中科系、中船系和大学系三大创新中心和基金孵化、科技信贷、大数据信用等科技金融平台,打造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孵化载体。瞄准世界产业前沿,探索科技产业融合、科技金融协同、资本产业互动的科技产业化新模式,发展海洋生物医药、海洋装备、软件与信息服务、机器人产业,建设软件科技城、工业机器人产业园。

培育国际知名海洋科技成果孵化带。统筹滨海大道两侧崂山、李沧、即墨相关区域规划建设,发挥中国海洋大学、山东大学(青岛)、青岛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山东外贸职业学院等创新创业引领作用,鼓励海洋类孵化器集中布局,提升孵化综合服务功能,建设崂山生物产业园、国际创新园、国家通信产业园等孵化园区,打造海洋创新创业机构和人才富集区。推进国家海洋技术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建设,集聚风投机构,创新投融资、人才激励、知识产权保护、技术转移等体制机制,构建全链条创新成果转化和政策支持体系。

图1 青岛蓝谷规划示意图

第二节 突破发展青岛西海岸新区

高举国家级新区创新发展旗帜,以海洋经济为主题,以 “四区一基地”为目标,坚持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发展上能级,探索全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新路径。

打造经济转型发展主引擎。完善国际海洋人才港、信息港、产权交易中心等十大创新平台。全力推进新区重点功能区开发建设,加快发展航运物流、船舶海工、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生物、影视文化、军民结合等产业。推进海洋高新区突破发展,建设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可再生能源、海洋新材料等产业高地。建设董家口循环经济示范区,优化港口、物流、制造业布局,促进企业、园区、行业间链接共生、原料互供、资源共享,打造绿色低碳发展增长极。推进黄岛石化片区转型发展,逐步建成以港航贸易为特色的高端服务业集聚区。提升发展灵山湾影视文化区,建成以文化、商务、旅游产业为引领的文化产业示范园区。2020年,新区生产总值突破5000亿元。

当好改革先行先试排头兵。实施新区管理条例,建立以“四张清单、一个平台”为架构的行政权力运行体系,推进城管、文化、交通、国土、海洋等领域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创新新区统领、功能区支撑、街镇治理机制,实行法定机构、市场主体、“一区多园”等功能区开发模式,推动功能区与街(镇)融合发展,开展公务员聘任制、职员制试点。推进投资贸易便利化,率先实施规划公告许可制、项目施工弹性许可制。创新陆海统筹、产城联动、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推行“多规合一”“绿强度指标体系”“一地多用”管理模式,实施土地弹性出让。开展海域使用权招拍挂和海域产权二级市场交易。

勇当国际开放合作领头雁。发挥东亚海洋合作平台功能,探索设立丝绸之路陆海发展联盟。提高港口在全球航运供应链中的资源配置力,建设深远海开发陆基支持平台。创建自由贸易港区,加快国际贸易体制机制创新,构建与国际投资贸易基本规则相衔接的制度框架,建成最能展示青岛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形象的城市板块。依托中德生态园和中韩、中日创新产业园等重大平台,深化与欧盟、日韩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济技术、服务贸易、文化会展等交流合作。

第三节 建设财富管理特色的金融改革发展示范区

加快金融产业创新,扩大金融市场开放,促进金融产业集聚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确立青岛财富管理中心城市地位,打造“财富青岛”。

深化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争取全国性商业银行在青发起设立私人银行子公司,引进培育证券投资基金、信托公司、资产管理公司、第三方理财等专业化财富管理机构,健全财富管理高端中介服务体系,完善财富管理交易、支付结算等基础功能。大力发展慈善基金、跨境基金等新兴业态。发展普惠型、外向型、养老型财富管理,探索财富管理机构持牌经营。加强财富管理创新试点,力争在跨境投融资、外资金融机构准入、财富管理综合经营等方面实现新突破。完善财富管理地方性法规和产业扶持政策,围绕财富管理教育科研、信息监测、氛围营造等构建完善的基础配套体系。发展时尚消费、健康、影视、体育、会展、慈善、航空与邮轮游艇旅游等财富管理十大配套产业。培育财富管理高端论坛品牌,发布财富管理发展指数及相关报告。

推动金融产业聚集发展。差异化发展金家岭财富金融聚集区、市南总部金融聚集区、邮轮母港国际金贸中心,形成城市金融发展高地。完善金融组织体系,壮大青岛银行、青岛农商银行、中路财险等法人金融机构,争取在设立民营银行、保险公司、期货公司、小微证券公司以及合资证券公司方面实现突破,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从业机构,打造全业态金融机构集群。稳步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规范发展权益类市场,推进蓝海股权交易中心发展,建立种类齐全、功能丰富、竞争有序、创新驱动的市场体系。做优做强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民间资本管理公司等地方准金融机构。

拓展国际财富管理合作格局。培育面向日韩的跨境人民币交易中心,加强与韩国、日本财富管理交流合作,鼓励本地企业在日韩开展债权、股权融资,创新对日韩企业股权招商方式,推动青岛成为中韩自贸协定框架下金融合作先行区域。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财富管理合作,支持“一带一路”金融联盟建设,打造“一带一路”财富管理节点城市。深化与新加坡、中国香港、英国、瑞士等交流,开展与美国、澳大利亚等合作,促进城市政府间、机构间交流互动。

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构建以股权纽带为核心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建立完善股权、产权、碳排放权和节能量、金融资产、航运等新型要素交易平台体系,稳步发展介于现货与期货之间的大宗商品交易市场。大力发展蓝色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科技金融,充分利用政策性贷款、保险资金、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融资途径,扩大金融供给。拓展直接融资方式,支持企业通过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上市及发行债券融资。鼓励开展信托融资,开展飞机、船舶、工程机械等融资租赁业务。做大市级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鼓励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科技风险投资公司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增强对“三农”、小微企业的服务能力,逐步将村镇银行打造成扎根县域、支农支小的农村金融服务新生力量。发展“三农”保险,有序开展农产品目标价格政策性保险,推进胶州保险创新发展试验区建设。建立金融风险监管防范联动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金融活动,切实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第四章 建设国家东部沿海重要的创新中心

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以科技创新为核心,以培育激励人才为支撑,强化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建设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创客之岛。

第一节 推进创新引领工程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企业开展基础性前沿创新研究,重视颠覆性技术创新,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实施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2020年,规模以上企业中有研发活动的达到32%、建立研发中心的达到30%,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1万家。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发展面向市场的新型研发机构,推动跨领域跨行业协同创新,构筑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产业创新链和创新企业群落。吸收更多企业参与规划、计划、指南、政策、标准制定,支持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重大专项和重大科技攻关。

推动战略前沿领域创新突破。重点突破新一代信息通信、新能源、新材料、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智能制造和节能环保等领域核心共性关键技术,构建贯通基础研究、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的纵向创新链和横向协作产业链。围绕城镇化、环境治理、人口健康、公共服务等领域瓶颈制约,率先提出系统性技术解决方案。组织实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石墨烯及先进碳材料、机器人、三维(3D)打印、仪器仪表设备、新能源汽车及充电设施、海洋生物医药、干细胞、虚拟现实、基因技术、深海技术装备等一批重点专项。积极参与国家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加快深海等领域战略高技术突破,开展海洋与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生物资源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海洋数值模拟与观测、深海科学探测等基础研究,实施“透明海洋”等重大项目,建设国际一流的海洋科研中心。

建设重大创新平台。瞄准国际科技前沿,加快建设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橡胶材料与装备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中心等十大科技创新中心。面向世界顶级海洋科研机构共建联合实验室,建设世界级智能家电、交通运输装备、橡塑材料、服装服饰和食品生物产业五大创新基地。深化与央企、大院大所、重点高校战略合作,推进国家海洋设备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天津大学海洋工程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科技园、青岛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设。集中支持一批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科研院所组建跨学科、综合交叉的科研团队,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快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大型科研仪器和专利基础信息等资源面向社会开放共享。筹划举办国际性创新发明博览会。

专栏2 十大科技创新工程

创新资源集聚工程、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工程、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工程、众创空间建设工程、科技惠民示范工程、科技金融结合工程、技术转移促进工程、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大数据工程、专利导航工程。

专栏3 十大科技创新中心

海洋科技创新中心、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橡胶材料与装备科技创新中心、智能制造科技创新中心、精准医学科技创新中心、大数据与云计算科技创新中心、科学仪器设备科技创新中心、新能源汽车科技创新中心、石墨烯科技创新中心、虚拟现实科技创新中心。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山东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