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福建莆田市十三五规划:力争“十三五”期间新增400万千瓦火电装机容量 进一步加强智能电网建设(全文)

2016-06-17 09:22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火电装机莆田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加快铁路网建设。推进城际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实施,加快莆田至福州长乐机场城际铁路建设,动工建设莆田至湄洲岛轨道交通、莆田至仙游轨道交通项目。推进集装箱和大宗散货港区与辐射内陆的铁路大通道的衔接,建设福厦铁路客运专线莆田段以及湄洲湾北岸、兴化湾南岸、莆头铁路支线、秀屿木材加工区铁路专用线等项目,构建利用向莆铁路拓展腹地的格局,形成便捷经济的铁路运输网。到2020年,初步形成“一环两纵一横”铁路网络布局。

四、加强交通运输节点建设。加快推进莆田军民合用机场(商务机场)前期工作,尽快开工建设。统筹协调各种运输方式和城市交通站场建设与发展,改善增强客运枢纽站场系统性和高效性。建成莆田公交北站、新公交东站(张镇站)、公交综合五场、综合六场、秀屿木材加工区公交站等枢纽场站;建成玉湖片区(玉湖、文溪、西洙)首末站、洋西、湄洲岛、涵江火车站等公交首末站。继续实施“海岛交通提升工程”,推进湄洲岛、南日岛、黄瓜岛、小日岛等陆岛交通码头建设,实现有居民岛屿均建成陆岛交通码头,500人以上岛屿建成码头管理房(候船室),实现“村村通客运”、“岛岛通班轮”。调整优化全市客运枢纽结构,建设莆田客运枢纽中心保障房工程、仙游火车站客运枢纽、秀屿客运枢纽,建成公交北站、新公交东站等枢纽站、首末站以及陆岛交通码头,实现莆田主城区、仙游拥有2个以上公交枢纽站,较大规模乡镇拥有1个以上等级道路客运站或公交首末站。

专栏18:交通路网重大工程

“一环两纵一横”铁路网:“一环”即湄洲湾港口铁路支线、兴化湾南岸铁路支线;“两纵”即福厦铁路莆田段、福厦高铁莆田段;“一横”即向莆铁路。

“三纵两横”高速公路网:“三纵”即沈海高速莆田段、沈海高速复线莆田段、长乐至惠安联络线莆田段;“两横”莆田至永定高速公路莆田段、莆炎高速公路莆田段。

“三纵一横三联”普通国省干线公路网:“三纵”即纵一线国省G228滨海通道莆田段、纵二线国道324线莆田段、纵三线省道S213寿宁下党至翔安新店莆田段;“一横”即横七线国道G356莆田湄洲岛至宁化五里亭莆田段;“三联”即联一线省道S211秀屿南日岛至闽清清云龙莆田段、联二线省道S310福清东张至漳平象湖莆田段、联十一线省道S209福州马尾新城至漳州市区莆田段。

第二节  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把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文化传承、生态保护相结合,全面完善城市道路、住房、园林景观、管网、污水和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宜居环境品质。

一、完善市政路网建设。推动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改造提升,打通断头路,完善城市支路微循环,构建出城便捷通道,启动实施荔园路、西北绕城快速通道等城市外围路网立体交通工程,缓解中心城区拥堵。实施黄石环北高路、高新路、梅山路东段等道路建设工程,完善动车站片区路网,实现黄石工业园区与黄石镇片区连接,形成“三横二纵”的“方格网”路网构架。加快荔城新区路网建设,完善大学城周边路网建设。以仙港大道和城市二环路为支撑,继续实施木兰大道鲤南示范段市政工程、园滨路、瑞峰路、云峰路等道路建设工程。依托荔涵大道东拓,加快城涵第三通道建设,与涵港大道、荔园路、东圳路等城市主干道联通,构建便捷快速通道。加快木兰大道建设,打通莆田东西走向大通道。

二、完善城市公用设施。继续推进莆田市城乡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扩建闽中污水处理厂、仙游污水处理厂、秀屿污水处理厂、荔城污水处理厂、新建石门澳工业污水处理厂、市闽中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工程等项目,配套建设管网900公里以上,逐步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到2020年,力争日均处理污水达40万吨以上,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6%以上。完善莆田市城乡供水工程,推进妈祖城水厂及配套管网工程、金钟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石门澳支线、莆田市给水管网新建和改造提升工程、东圳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建设,到2020年,力争日供水达60万吨,城市用水普及率达99.5%以上。规划建设城市环卫基础设施。加快推进莆田市供气工程建设,实施中石油西三线莆田配套项目工程、秀屿门站及配套项目工程、湄洲岛管道燃气工程、鲤南LNG气化站、枫亭LNG气化站等城市管道燃气建设项目续建工程,建设燃气汽车加气站6座,到2020年,力争日均供气45万立方米,城市燃气普及率达95%以上。

三、加快生态园林建设。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大力开展湿地及环城一重山公园建设,拓展城市绿化空间。结合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废弃地生态修复等,加大城市公园、郊野公园、湿地公园等规划建设力度,提高公园服务半径。保持城市绿心生态环境,打造木兰溪生态休闲大公园。全力推进绿道网建设,完善全市慢行系统,打造生态“荔”廊,构建功能完善、特色突出、惠及民生的绿道网体系。积极推进城市河道、景观水体护岸驳岸的生态化、自然化建设与修复,提高绿地的雨水滞留和渗透能力。“十三五”期间,完成绿地建设500公顷,绿道建设800公里,城市建成区绿地率保持在39%左右,绿化覆盖率保持在45%左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平方米左右,达到并保持国家园林城市I级标准。

第三节  增强水利和防灾减灾能力

统一规划,突出重点,建成一批综合水利枢纽、海洋、气象、地震、地质、森林防火、人防等防灾减灾重点工程,构筑立体、协同的现代防灾减灾体系。

一、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按照“分片配置、一核多源,北水南送、东西互济,管网一体、丰枯调节,三水并举、优水优用”的原则,建设“三纵三横”的水资源配置工程体系,推进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改善河湖水生态环境,形成“一张水网促发展,三溪统筹惠民生”的现代水利发展新格局。弘扬“东圳精神”,完成东圳库区生态综合治理,实现东圳水库“大坝安全、水质优良、环境优美”的目标。建成东圳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与在建的金钟水库枢纽引水配套工程共同实现北水南送,保障中心城区片和三湾开发区快速增长的城镇用水需求。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专业化、市场化和社会化发展。稳步推进高新节水技术,建设安全集约的供用水体系。

二、完善防洪防潮减灾体系。重点加强城镇(开发区)防洪除涝,统筹推进防洪(潮)与除涝工程建设,建立完善的洪水预警报系统、水库水文测报等系统的联网,强化防洪减灾安全保障。推进兴化平原、兴化湾南岸工业园、北高港区流域、石门澳西园片区防洪排涝等工程建设,基本建成木兰溪流域防洪工程,萩芦溪流域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临港工业园区防洪防潮体系基本建成,城市和重要镇区的防洪排涝标准、重点海堤防潮标准基本达到规范要求。重点实施宁海闸及配套治理工程,统筹实施南北洋河道治理、蓄涝区及排涝泵站等排涝体系,持续推进现有病险水库、水闸及小山塘除险加固,安全运行各类水工程。

三、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完善气象基础设施,推进莆田气象雷达系统建设,新建涵江区气象局,迁建仙游县、荔城区气象局观测场。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建设。完善气象监测网和气象信息网络建设。提升气象预测预报水平,推进海洋经济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发展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

四、完善防震减灾体系。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网络建设,健全快速地震信息发布机制,建立地震预警信息发布系统。进一步完善震害预防工作体系,依法落实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继续大力开展防震减灾知识宣教工作,建设地震科普宣传教育平台,全面提升社会民众的防震减灾意识。进一步完善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健全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地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继续推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和管理,提高地震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

五、加强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及群测群防体系建设,广泛组织地灾防治知识宣传、培训和转移演练,提高干群防灾减灾避灾的能力和水平。继续加大地灾搬迁工作力度,用三年时间消除地灾隐患点;对不宜搬迁的地灾点,积极组织开展工程治理或降险处理。适时开展地灾监测点监测,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建成市级、仙游县、秀屿区救灾储备库,新建或改造升级其他区、管委会救灾物资库,增加库存容量,改善救灾物资储备条件。进一步加强自然灾害避灾点升级建设,争取全市三分之一以上避灾点达到I类避灾点建设标准,提高自然灾害避灾点转移安置受灾群众的能力和水平。

六、完善农业防灾减灾体系。着力加强海洋灾害综合观测网工程,完善沿海防灾自动在线监测自然灾害系统和海洋气象观测保障系统建设。进一步建设海洋信息服务网工程,全面落实渔船救助信息系统提升工程,在全市重要渔港、养殖区等场所设立海洋灾害预警报信息发布平台。加强海洋灾害应急响应决策指挥平台建设,建立覆盖全市、县区(管委会)的海洋灾害防御应急指挥平台和海洋防灾减灾移动信息发布平台。加快标准渔港等海洋防灾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健全渔港防灾减灾体系,全面提升海洋防灾减灾决策水平和灾害风险控制能力。健全水生动植物疫病防控体系,提升水产养殖业安全水平。

七、完善森林灾害防控体系。加大生物防火带、防火阻隔带建设,构筑以生物防火林带为主体的林火阻隔网络,“十三五”期间,新建生物防火林带300公里,改造生物防火林带500公里,全市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1‰以下。继续抓好林业有害生物监测体系建设,引导建立社会化防治队伍,加大松材线虫病等重大林业有害生物治理力度,保护森林资源安全。到2020年,全市林业有害生物有效防治率80%以上,林业有害成灾率控制在3‰以下。加强滨海湿地保护恢复、基干林带拓宽补齐、退化防护林更新改造和沿海区域造林绿化,进一步构建海岸林成带、农田林成网、荒山荒滩林成片的“带网片”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多层次、多功能、多效益的森林综合防御体系。

专栏19:水利保障和防减灾重点工程

“三纵三横”水资源配置工程:“三纵”即金钟水源的金莆供水工程、东圳水源的东圳枢纽引水工程(湄洲北岸供水一、二期工程)及外度水原的外度枢纽引水工程(兴化湾南岸供水工程);“三横”即三水源连通工程、城区供水连通工程、沿海供水连通工程。

水源工程:萩芦溪上游水源开发、乌溪水库、西音水库、南浦水库;推进白马潭、东厝、白鸽岭等大中型规划水库前期工作。

引水重大工程:金钟水利枢纽引水配套工程;东圳水库枢纽引水配套二期工程、外度水利枢纽引水工程(兴化湾南岸供水)。

防减灾重点工程:兴化平原、涵江临港产业园、北高港区流域、石门澳西园片区、北江新城、东吴片区、木兰溪、萩芦溪、南北洋防洪防潮工程。新建涵江区气象局,迁建仙游、荔城气象局观测场;完善气象应急信息系统建设。完善地震应急信息系统及避难场所建设。建成市级、仙游、秀屿救灾储备库,改造升级其他区、管委会救灾物资库;完善地质灾害应急信息系统建设。渔业应急信息系统及标准渔港等海洋防灾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森林防护应急信息系统及造林绿化建设。

第四节  升级完善信息基础设施

实施“数字莆田˙宽带工程”,全面推动网络带宽覆盖、提速、扩容,到2020年,城区和农村光纤网络家庭宽带平均接入能力达到100M和30M以上,建成国家智慧城市、信息惠民试点城市。

一、建设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完成下一代城市信息基础设施,逐步实现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促进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信息通信基础网络建设和综合利用水平。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按照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规划,适度超前建设骨干承载网,建成城乡一体的数字化、双向化广电网络。鼓励和促进通信、广电、电力等企业加强合作,大力推进光纤到楼入户工程。支持行业专用通信网用户充分利用电信、广电等公共基础网络开展专有业务应用。推进无线网络建设,支持各运营商加快推进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TD网络建设的支持,实现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的全覆盖。加快推进布局和频率规划合理的无线宽带建设。加快推进广播电视无线数字化。推进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全面实现现有终端IPv6(下一代互联网协议)化。

二、建设信息通信公共服务平台。加快推动功能性服务平台建设,以应用需求为导向,整合现有数据中心等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云计算服务,推动通信、广电网络运营商及其他第三方数据中心向云计算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加快物联网服务平台建设,围绕物联网技术创新和推广应用共性需求,建设集研发、中试、小批量生产和测试于一体的物联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和公共测试服务平台。建立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平台,加强基础地理、水文气象和资源环境等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实现跨地区、跨部门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推动建设“无线城市”、“智慧城市”服务平台,统筹推进基于无线宽带网络的“警务通”、“城管通”、“智能交通”、“智能环保”等工程,提高政府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火电装机查看更多>莆田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