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明光市十三五规划:有序淘汰工业燃煤锅炉 建设女山湖、紫阳等风电项目(全文)

2016-07-01 08:34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燃煤锅炉明光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专栏 3  “十二五”基础设施建设重大成就

◆市政。完成104国道穿城线改造工程,实施城东新区路网、产城新区路网、老城区背街小巷等市政道路项目52个,竣工39个。新建公建项目30个,竣工22个,市政务中心、汽车站迁建等一批项目相继投入使用。开工建设10处安置小区,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花园路棚改等4处安置小区完成回迁。

◆交通。明徐高速实现通车,改扩建国省道143公里,104国道明光段大修工程实现竣工,省道309明光段、省道239涧溪至韩郢段改造完成,新建及改造85公里县乡道、120公里通村公路,汪冲上跨桥、明女路等重点工程投入使用。

◆水利。完成治淮项目南水北调东线一期洪泽湖抬高蓄水位影响处理工程,实施蚌埠至浮山段行洪区调整和建设工程。南沙河、石坝河和涧溪河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完工,池河防洪综合治理完成五一圩、洪庙圩堤防加固和新建东风湖排涝站等工程。新建、改扩建规模自来水厂11座,日供水能力达5.2万吨。加快推进城东新区撇洪沟综合整治工程建设,总长9.8公里。完成国家规划重点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9座、一般小水库除险加固44座。完成塘坝扩挖5717面,新建或加固小水闸8座。实施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示范重点县项目3处,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7.2万亩。实施水土保持林东河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治理面积3.16平方公里。

◆能源。建成大港5万千瓦、鲁山5万千瓦风力发电场项目,建成110千伏古沛输变电、110千伏龙山输变电和35千伏自来桥输变电工程,定明天然气管道工程开工建设。

◆信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建成移动通信4G基站317座,三大运营商共建共享35处小区宽带,实现宽带行政村全覆盖,全市拥有宽带用户4.2万户,安广网络电视用户3.7万户。

改革开放成效显著。深入推进各项改革工作,着力推进招商引资、开发园区建设、外经外贸和区域合作。各项改革扎实推进。行政审批、市场监管、公共资源交易管理、工商登记制度等领域改革取得重要进展,教育、医药卫生、农业农村等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实施八轮行政审批流程再造,取消行政审批事项42项。健全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全面完成。招商引资成果丰硕。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437.6亿元,是“十一五”的2.8倍,累计新引进亿元以上项目180个。开发园区扩容升级。明光工业园区更名及扩区获省政府批复,工业园区更名为安徽明光经济开发区。经开区实现规上工业总产值61.4亿元、财政收入3.6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末的3.8倍和2倍。外经外贸不断提升。进出口总额由“十一五”末的1596万美元增加到4695万美元,年均增长24.1%。全市具备自营进出口经营资格企业超百家,较“十一五”末增长2倍。发生进出口实绩企业25家,较“十一五”末翻一番。区域合作不断加强。我市融入长江积极带、皖北“三市九县”、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等政策范围,区域合作更加紧密。我市与甘肃临泽缔结友好城市、与肥西合作共建园顺利推进。

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推进生态立市战略,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森林增长、小流域综合治理、女山湖湿地保护等一批生态保护工程,绿色生态屏障更加巩固,森林覆盖率达到23.4%。节能减排任务顺利完成,能源消费总量、万元GDP能耗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均保持在上级控制指标以内。实施治矿、治超、治违、治砂、治车“五治”行动,开展 “三线三边”[3]整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环保设施建设加快,建成明光污水处理厂扩建工程、垃圾填埋场和4个垃圾中转站等项目。农村清洁工程、垃圾处理市场化实现乡镇街道全覆盖。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97.4%。生态城市、园林城市、森林城市、文明县城和卫生城市等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增强。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大投入力度,提升服务水平,和谐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教育方面,“十二五”期间累计投入教育经费27.3亿元,比“十一五”增长2.1倍,新改建公办幼儿园43所,完成72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实施校安工程、薄改和改薄计划,全面改善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完成农村中小学运动场建设,明光职高迁建、明湖学校、阳光国际学校等项目投入使用,明光中学新校区加快建设。招聘引进教师850名,全市本科达线人数超过1万人。就业方面,建成明光市公共就业服务中心、17个乡镇街道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务所和10个社区就业服务站,“十二五”期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3.9万人,新增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4.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卫生计生方面,市医院、中医院迁建工程投入使用,实施7个乡镇卫生院、4个卫生院周转宿舍和23村卫生室项目,全市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发展到193个,每千常住人口执业医师1.58人、注册护士1.07人、床位2.53张,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2%、22%和21%。明光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进展顺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文化体育方面,市体育馆、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113个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投入使用。平安明光和法治明光建设取得成效,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人民防空和双拥工作实现新提升,老龄、红十字会、慈善和残疾人事业取得新进展,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文联等群体组织再创新业绩,民族宗教、档案史志、外事侨务、统计、气象、机构编制、供销、保密、老干部、关心下一代等工作迈上新台阶。我市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市”、“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市”等9个国家级和14项省级表彰。

专栏 4   “十二五”社会事业重大成就

  ◆教育事业。建成明光职高迁建、明湖学校和阳光国际学校项目,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3所,完成校安工程、72所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及信息化建设,明光中学新校区加快建设。

  ◆就业创业。新建明光市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5000平方米,建立就业创业服务平台28个,组建150名村级招工经纪人队伍,新建39个大型就业户外显示屏。新建经开区返乡创业园4.3万平方米,建设3个农民工返乡创业园。

◆文化体育事业。建成市文化中心、档案馆、体育馆、体育场项目,嘉山县抗日民主政府纪念馆实现对外开放,建成17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149个农家书屋。

◆卫生计生事业。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应急综合示范县”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县”。明光市中医院迁建、市医院迁建、潘村镇中心卫生院迁建等项目投入使用。建成市计划生育指导站和9个乡镇计划生育服务所。

人民生活持续改善。持续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不断增强。滚动实施43项民生工程,累计投入资金38.4亿元。城乡居民收入持续较快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增速。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城镇职工五项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5.5万人次,比“十一五”末增长20.5%;保障城乡低保183.4万人次,支出低保金4.1亿元。扶贫攻坚扎实推进,完成12个贫困村和1.94万人建档立卡,实施扶贫项目20个,脱贫人口6483人。渔民上岸工程顺利完成,建成女山湖集镇、苏巷镇大罗郢两个安置点。水库移民成效显著,实施项目140个,投资1.3亿元,获省先进表彰4次,避险解困试点工作得到国家和省主管部门肯定。老村干、老民师等七类“老字号”群体[4]补助及时发放。城镇养老、医疗、失业三大保险覆盖率达99%,新农合参合率达到100%。

五年来,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坚持把中央精神、省委省政府和滁州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同明光市实际紧密结合,不断深化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坚持民生优先、发展成果人民共享,主要经济社会指标较快增长,社会发展更加和谐,群众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整个市域充满生机与活力,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突破,开创了我市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厚积薄发、加速崛起的五年,是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五年,是内聚信心、外树形象的五年,面向未来,我市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

第二章“十三五”发展环境

第一节  面临的宏观环境

从宏观环境看。世界经济处于缓慢复苏和格局重塑的新时期,产业调整和跨区域重组不断深化,有利于我市加快承接国际和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壮大产业规模。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安徽整体纳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有利于加速我市与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全面参与长三角产业分工协作,更好更快地融入长三角产业链和市场。国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我市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提高供给质量和效率,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从省内环境看。国家创新型省份建设深入推进,我省实施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行动计划,为我市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提供有力支撑;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省建设将加速我市农业人口就近就地城镇化,释放巨大投资和消费需求,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进程;随着合肥经济圈、南京都市圈影响带动力加强,有利于我市承接大城市辐射,提高城镇建设水平,提升产业发展水平。

第二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面临新机遇。一是区位优势凸显,随着合肥-宿迁-新沂高铁、蚌明滁宁城际铁路、自来桥-三界战备公路、明光泊岗淮河公路大桥、省道257、淮河明光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推进实施,有利于我市更好地构建开放发展格局,更深地融入区域发展战略,更好地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二是政策优势明显,我市纳入长江经济带、合肥经济圈、皖北“三市九县”、南京都市圈等重要发展规划,政策优势得天独厚,有利于我市创新发展模式,提升发展能级,加快转型升级;三是生态优势独特,明光山青水秀,生态资源丰富,这是我市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随着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明光的生态优势将进一步显现,明光的蓝天、碧水、绿地、青山将成为最宝贵资源财富;四是空间优势彰显,坚持规划引领,提出“人口、土地、项目”三集中和“城乡、产城、生态”一体化发展理念,“532”人口分布模型[5],“一核、两线、三区、四星、十字廊道”[6]远期发展布局和“14935”[7]近期发展布点,大力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空间布局更加优化,发展方向更加明晰;五是后发优势渐显,我市农业基础条件较好、工业经济有较大提升和发展空间、服务业快速发展。只要保持战略定力,不观望,不懈怠,定能急起直追,迎头赶超。

面临新挑战。一是经济总量不大。在全省二类县和滁州市8个县市区中,地区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上工业增加值和财政收入等指标总量处于中下游;二是产业结构不优。一产比重过大,二产质量效益不高,三产发展不足,实现经济较快增长任务艰巨;三是开放合作水平不高,外商投资对我市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不强,在对内招商上,引进牵动性大的项目不多,加快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任重道远;四是要素制约强化。创新能力不强,科技进步和人力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高,劳动生产率有待加快提升。工业化、城镇化用地需求不断增加,建设用地需求与土地粗放利用、低效利用的矛盾较为突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偏低,生态环境整治欠账较多,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任务较为艰巨;五是社会建设有待加强。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水平有待提升,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需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需要加强。居民收入不高,城乡之间、不同群体间收入还存在一定差距。

综合判断,我市发展虽然面临不少挑战,但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全市上下要准确把握战略机遇期内涵的深刻变化,强化忧患意识、机遇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着力突破瓶颈制约,更加有效地应对各种风险和挑战,始终保持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主动作为、锐意进取,努力开创“十三五”发展新局面。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燃煤锅炉查看更多>明光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