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苏苏州市十三五规划:在华电江苏、大唐热电等建设一批热电联产项目 开发风能、核能等新能源技术(全文)

2016-07-08 09:0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苏州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四节  加快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体系

充分发挥苏州开放优势,增强以品牌、技术、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力,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开展国际研发合作,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

构筑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积极主动参与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发挥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及现有综合保税区(保税区)资源优势,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合作。探索支持外资研发机构承担科技计划项目、牵头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主动介入国际研发分工,鼓励企业并购、合资、参股国际研发企业或设立海外研发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加大对企业出口高新技术产品、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在苏高校、研究院所、职业院校与本地企业联合,与海外政府机构、院校或企业合作设立院校、研发中心、企业等。

以国际视野集聚全球资源。大力引进全球研发资源,吸引集聚一批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充分利用自主创新广场技术转移平台开放性特点,探索技术转移国际化路径。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支持企业设立境外研发机构。加大招研引智力度,吸引跨国公司来苏州设立研发中心和设计中心,依托太仓中德企业合作基地、新加坡—中国(苏州)创新中心等国际合作平台,在更广范围、更大空间集聚配置优质创新资源,促进各类创新要素有机结合。

积极对接上海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以上海打造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契机,主动承接上海科技创新资源辐射。积极对接上海国家级技术转移交易平台,大力推动苏州在科技人才、科技投入、科技管理等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上与上海接轨,打造“创新在上海、创业在苏州”的创新创业服务品牌。建立与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深度合作交流的渠道,打造辐射全球的技术转移交易网络,建立健全市场化、国际化、专业化的营商服务体系。借鉴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经验,开展人才政策突破和体制机制创新。

第五章  建立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工业强基”理念,按照调高调轻调优调强调绿的目标取向,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营造符合产业转型导向的政策环境,优化布局结构,拓展发展空间,提高层次能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加快推动形成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的现代产业体系,推动苏州市经济建设迈上新台阶。

第一节  营造有利于产业转型的政策环境

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更好发挥政府引导服务作用,制定专项规划和细化政策,明确产业发展空间引导,营造公平市场环境,完善企业服务体系,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为产业转型发展创造有利的政策环境。

制定产业发展政策。加快制定重点产业专项规划,围绕重点产业转型出台配套政策。研究制订分门别类、更具针对性的分行业、分阶段扶持政策,严格按照国家产业指导目录,结合苏州产业基础和现状,实施产业发展分类指导政策,促进鼓励类产业发展壮大和规模集聚。按照《江苏省工业和信息产业结构调整限制、淘汰目录和能耗限额》,引导限制类产业升级改造和有序退出,坚决禁止淘汰类产业发展。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或引导基金,支持和引导一批有市场能力的行业龙头企业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营造公平市场环境。放开竞争性行业和领域,除法律法规禁止的行业外,投资领域一律向民间资本开放,积极为投资者提供市场需求和项目信息。支持民间资本通过参股、并购、合资、合作、独资、特许经营等方式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领域。完善政府向社会购买服务机制,扩大政府服务项目的采购领域。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全面落实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保险费、财务成本、物流成本、要素成本等相关要求。

完善政务服务体系。完善市、区(县)、镇(街道)三级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通过市场合作等方式组建区(县)中小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扶持中国(苏州)高成长中小企业服务示范园,重点培育一批运作规范、支撑力强、业绩突出、信誉良好、公信度高的示范平台。加强苏州产权交易中心的区域资本聚集功能,积极探索股权、知识产权等融资方式,为企业提供全面、综合的融资服务,加快民营企业资源与资本要素的流动聚集。

发挥行业联盟作用。鼓励行业建立同业联盟、异业联盟、产业链联盟,加快推进行业协会(商会)承接政府事务性、辅助性等职能的步伐,依法转移给行业协会(商会)承担,推动行业协会(商会)参与产业技术标准和产业政策制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高校和科研机构等在行业自律、第三方公共服务等方面作用,形成产业组织结构和产业经济结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的局面。

第二节  形成高端化的产业结构

围绕调优调强的目标取向,坚持品质化、融合化、制造业服务化的导向,积极培育新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加快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引领、新兴产业为亮点、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

提速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建立与创新驱动发展相适应、与制造业发展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到2020年,全市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产业格局。依托我市制造业优势和服务业发展基础,充分发挥互联网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突出发展现代金融、现代物流、商贸业、旅游会展、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文化创意、服务外包、电子商务等重点领域,提升服务业发展的整体实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新高地。顺应经济发展新趋势和新需求,积极培育现代服务业新兴产业,重点突破健康养老、人力资源、检验检测、节能环保、知识产权等新兴领域,增强服务业发展核心竞争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增长新亮点。创新提升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综合竞争力,形成一批引领产业集聚发展的创新示范区;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现代服务业项目落地,增强发展后劲;积极发展互联网平台经济,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区域影响力的平台经济产业和品牌,做强“苏州服务”品牌;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态,做强一批服务业规模企业和品牌企业。进一步开放创新,加快开展苏州工业园区开放创新综合试验,推进昆山深化两岸产业合作试验区建设,率先探索在试点区域实施服务业投资体制改革,实行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现代服务业发展。

推动文旅融合发展,提升旅游核心竞争力,努力把苏州打造成为具有独特魅力的国际文化旅游胜地。以国家古城旅游示范区为依托,发挥古城传统街区的载体作用,探索古宅保护、民宿体验等融合发展模式,在示范区内推进社区旅游实验区的建设,积极发展古城文化休闲产品;在对古镇风貌保护与修复的基础上,以加强游客参与体验为中心,形成江南水乡古镇旅游群落。加强旅游产业与一、二产业的资源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乡村生态休闲旅游,整合沿江沿湖旅游资源,以吴中乡村旅游综合发展实验区为基础,培育一批特色鲜明的旅游镇村、旅游示范点等,发展乡村旅游产品;推进国家商务旅游示范区建设,大力发展商务会奖、现代休闲娱乐等产品;以环城游憩带为核心,推进环太湖、环阳澄湖等旅游集聚区建设,加大旅游度假区的发展,推动休闲度假旅游产品建设;加大旅游交通、旅游集散中心体系、智慧旅游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力度,推进大市范围旅游服务体系的互联互通;加强新媒体营销等营销模式的创新,强化政企营销联动,加大国际营销力度,拓宽国际市场的营销渠道,提升苏州旅游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专栏5-1

加快服务业重点领域发展

金融业。推动苏州金融业实现由“支柱产业”向“主要支柱产业”跨越发展,加快建设中新金融创新合作试验区、台资金融机构集聚区和金融服务外包集聚区、科技保险创新试验区等三大金融高地。力争在2020年集聚全市超过85%的传统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机构,业务总量占全市65%以上。

现代商贸和商务。深入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改造提升现代商贸集聚区,打造商务服务业主题示范楼宇。大力发展总部经济,鼓励发展法律、会计、咨询、知识产权、会展服务等产业。

科技服务业。着力推进科技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能力建设,重点发展自主研发、产品设计、创业孵化、技术贸易及评估咨询等科技服务,整合科技服务资源,培育一批专业高效的科技服务机构,提升科技创新创优支撑能力,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体系。

服务外包。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特色园区为载体、金融资本深度参与、布局合理的服务外包产业体系。

现代物流业。提升发展港口物流、保税物流、供应链物流、国际铁路物流,联合发展公路专线物流,创新发展城乡共同配送、定制与增值性物流、“智慧物流”、“绿色物流”。

文化产业。进一步提升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以文化为魂提升关联产业的文化魅力,推动文化与创意设计、旅游、科技、互联网等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发挥市场作用,遵循文化产业发展规律,做大做优做强一批骨干文化企业、文化产业园区基地和文化品牌。

大健康产业。以高端医疗、健康管理、照护康复、养生保健、健身休闲等领域为重点,抢抓老龄化时代、消费升级带来的产业新机遇,努力打造“全国重要的生命健康产业基地、国内知名的新型医疗和养生休闲服务中心”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发展。大力贯彻《中国制造2025》和《中国制造2025江苏行动纲要》,全面推动苏州制造业转型升级,向高附加值化和服务化发展。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注重布局移动互联网、机器人、增材制造、生命科学、储能技术、先进材料等产业发展新领域,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做优做强一批新兴产业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推进制造业“两化”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绿色制造为主攻方向,以信息技术应用为手段,大力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支持企业瞄准国际同行业标杆推进技术改造,全面提高产品技术、工艺装备、能效环保等水平,促进纺织、冶金、化工等传统行业向价值链高端发展。推行“互联网+制造业”行动计划,深化与阿里巴巴的合作,打造有苏州特点的“工业云”。加快发展智能制造,加强面向智能制造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应用,推广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等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实施“机器人上岗”行动。集聚智慧,集约要素,将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软件和集成电路、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医疗器械和生物医药等产业培育成为推动苏州新一轮发展优势主导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专栏5-2

先进制造业发展重点

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突破大尺寸面板生产关键技术,推进平板显示用彩色滤光片、玻璃基板、偏光片、LED背光源及关键生产设备的研发和产业化,逐步由组装加工向自主研发转变。加快OLED显示技术和产品的自主研发,积累自主知识产权,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在国内形成先发优势。加快高效智能终端及芯片、下一代高速宽带信息网络设备、核心交换芯片及设备、高性能传输设备及高速光模块、高端网络服务器及安全产品的开发和应用。突破大尺寸光纤预制棒及配套材料的关键生产技术,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部分技术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重点支持昆山和工业园区的新型显示技术产业、吴江和常熟的光纤光缆产业加快发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苏州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