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湖南涟源市十三五规划:建设华润电厂2×330MW机组热电联产项目 完成龙山50MW风电场项目(全文)

2016-07-13 08:46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能源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涟源市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实施精准脱贫

因地制宜强化产业扶贫。以效益为核心,依托各地资源禀赋,通过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产业大户带动,积极扶持发展贫困地区增收产业。按照“财政扶贫资金70%用于产业开发,产业开发资金70%直接扶持到农户”的总体要求,探索发展土地入股、委托帮扶等形式,健全企业与贫困农户联结机制,提高产业扶持效应,扩大覆盖面。重点加大对贫困山区、林区的扶持项目建设力度,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程,着力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扶贫开发新格局,不断增强贫困地区内生发展能力,实现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

多方协同实行政策扶贫。实行低保政策和扶贫政策衔接,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对象,通过各级政府强化低保、五保政策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市场运作,保障其基本生活,对贫困人口应保尽保。提高贫困地区基础教育质量和医疗服务水平,推进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低保救助兜底一批。

地移民搬迁扶贫结合具体情况,整合资源继续推进建整扶贫村的民生项目,在有条件的乡村实施生态搬迁工程。探索实施不具备生存条件或脱贫成本过高的贫困村农户或散居户向相对集中的村寨就地或易地移民搬迁,改善山区、林区移民及其他贫困人口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确保其正常生产生活,实现移民搬迁安置一批。

探索生态补偿脱贫。在贫困地区开发占用集体土地的,试行给原住居民集体股权方式进行补偿,探索对贫困人口实行资产收益扶持制度,实现生态补偿脱贫一批。

加强教育扶贫。根据人力资源市场需求,嫁接“雨露计划”等培训资源,狠抓职业技能教育,加大智力培训力度。举办多样化贫困农户劳动力转移培训,开拓劳动力转移就业渠道,引导贫困地区劳动力合理、有序流动,提高救助对象脱贫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整合全市培训资源,帮助贫困户“两后生”到培训学校参加职业技能教育,组织开展定期技能培训,增强贫困群众就业能力,逐步解决贫困地区农民转移就业问题,实现教育扶贫脱贫一批。

专栏17  扶贫攻坚建设项目

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特困移民避险解困工程,贫困户精准扶贫工程。

第十一章 保障改善民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方向,不断加强义务教育、公共文化、社会保障、就业服务和基本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把改善民生作为发展经济的根本目标,力争在2019年前率先全面建成小康涟源。

第一节 推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以促进教育公平为核心,积极推进各级各类教育规范、均衡、优质、协调发展,提升教育发展的总体水平和质量,建立具有涟源特点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到2020年,全市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超过4%。

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稳步发展。完善公办民办并举体制,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整合改造现有小规模幼儿园,提高办园质量。改善办学条件,加强中小学校教学装备规范化和教学信息化建设,加大城区学位建设,实现义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和城乡协调发展。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提升小学和初中阶段教育质量;加强普通高中基本设施建设,改善高中办学条件,稳步扩大高中教育规模,争取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加强中等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促进职业教育质量提升。加强示范性职业学校和骨干专业建设,加快市工贸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市劳动职业学校、市农机学校专业体系完善与学科建设步伐。加快教师发展中心建设,打造集教师综合素质培训、教育教学研究、教育信息资源开发、教育技术推广服务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教师学习与教学资源中心。建好市特殊教育学校,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教育的权益,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

保障教育投入稳步增长。倡导社会力量出资、捐资办学,扩大教育投入,全面化解义务教育学校和高中学校债务,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加强教育资金的使用和监管,建立教育经费的绩效评价体系。加快农村薄弱学校改造,全力改善办学条件,教育投入向薄弱学校、重点项目倾斜。坚持划片入学,切实解决城镇学校“大班额”问题。落实国家各项扶贫助学政策,加大对义务教育阶段低保家庭子女教育资助力度,完善普通高中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制度和资助方式,率先免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高中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畅通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渠道,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推进教育公平。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深化教育系统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健全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师培训体系,实施“名师、名校、名校长”工程,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完善骨干教师队伍体系。深化课程改革,提高教育质量,逐步完善发展多元化评价体制,激励学生成长成才。健全教师引进机制,促进教师队伍合理流动,通过公开招聘的方式,吸纳优秀大学毕业生充实到短缺学科的农村中小学。做好教师聘任工作,彻底解决有编制无师资问题,严格教学人员和行政人员选聘、管理和考核。建立城乡互动交流长效机制,实现教师资源优化配置。

统筹学校布局与建设。按照就近入学原则和国家办学标准,通过新建、整合和搬迁改造,优化学校布局。加快推进城区学校标准化、规模化建设,全面完成农村村片小教学点建设,推进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改善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建设好涟源一中等传统名校,力促蓝田长郡等新生力量厚积薄发,扩大一中、二中办学规模,新建1所高中学校、3所初中学校,3所小学校,适应全面二孩政策实施和城市建设发展所增加的学位需求。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功能完善、安全可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信息化网络。

专栏18  教育事业工程

学校建设工程:长郡蓝田中学龙湖校区建设、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工程,中心城区学校扩容改造工程,中职基础能力建设,全市教师周转房建设工程,全市高中学校提质改造工程,全市学前教育基本建设工程,私立行知中学异地新建工程。

第二节 促进文化事业蓬勃发展

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满足城乡居民精神文化需求完善全域覆盖、设施配套、网络健全、服务普惠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力推进文化场馆“3+2”建设,新建文化馆、图书馆,积极探索建设博物馆和涟源大剧院,结合涟商文化广场建设形成集文化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全市文化艺术活动中心,促进涟源“文化强市”建设。完善市、乡、村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以公共文化设施为主体、以乡镇(街道)、村(社区)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完善市、乡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文化设施载体和网络建设。整合文化信息共享工程终端、农家书屋、农村文化活动室、“村村响”工程,在村级组织建设农村文化活动中心,在中心村镇建设集小舞台、篮球场等文体设施于一体的农村文体小广场,在10个乡镇各建设一个面积约1500m2的文体小广场。

强化公共文化服务工程建设。推行送戏下乡演出,进一步完善公益性演出补贴制度,培育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支持影视等各类文化机构的发展。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发展,完成农村广播电视户户通、数字电影,扩大广播电视业务范围,加快农村地区数字电视用户的发展。完善全市“村村响”、“村村通”工程管理体制,实现卫星直播电视对有线电视的科学、有效补充。构建覆盖城乡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网络,完善数字图书馆服务网络,逐步在农村地区实现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村入户全覆盖,提升文化馆、图书馆、文化站免费开放的水平和档次,实现图书馆系统“一卡通”。实施“书香涟源˙全民阅读”工程,推广数字阅读,传播阅读理念,培养全民阅读习惯,提高全民阅读能力,市、乡镇(街道)建成公共电子阅览室,并向公众免费开放。加大工人文化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等文化活动阵地建设力度。

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打造包括健身组织、健身设施、健身指导、健身活动于一体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推广健身操、广场舞等群众健身活动,丰富群众健身内容,满足群众多元化健身需求。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和体育休闲广场并向社会开放,鼓励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加快社区、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以市体育文化中心场馆为载体,培育有影响力、有涟源特色的赛事品牌和体育市场,切实提高全民健康素质。至2020年,力争全市90%的社区和60%的村拥有能基本满足群众需要的体育健身设施,体育锻炼人数达到全市总人口的35%以上。

加强涟源地域文化研究与开发。规划保护开发李聚奎故居、湘军名将故居群等文物景点,抓好杨市省级历史文化名镇、三甲乡古村落群的保护开发利用,加快民俗民间文化的传承、研究、挖掘和开发,打造涟源地方特色文化品牌。

专栏19  文化建设项目

文化保护工程:钱钟书围城故里保护开发工程,杨市古镇保护开发工程,三甲古村落开发工程,蓝田“小南京”古镇风貌改造工程。

文化场馆建设工程:“三馆”(文化馆、美术馆、特色博物馆)建设工程,涟源湘剧保护开发及大剧院(大会堂)建设,中南新兴国际产业新城一期项目。

第三节 提高社会保障能力

切实完善政策,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功能完备、惠及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企业职工参保率达100%,城镇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100%。

扩大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统一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缴费政策,将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范围。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实现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的合理衔接。按照城乡统筹发展和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的要求,建立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他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逐步实现城乡人员全覆盖,完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采取适合不同群体特点和需求的方式,建立与现行养老保险制度相衔接的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完善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普惠性社会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健全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以保障大病风险为重点、兼顾多层次需求的医疗保险体系,不断扩大基本医疗保障覆盖范围。完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加强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基金管理,实行全市合作医疗统一政策,探索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市域统筹办法。制定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逐步解决外来务工人员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探索异地安置的退休人员就地就医、就地结算办法。改进个人账户,开展门诊费用统筹。探索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加快农村居民合作医疗与城镇职工、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在制度与管理上的衔接和并轨。

完善失业和工伤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金申领办法,发挥失业保险制度促进再就业功能。完善工伤保险政策和标准体系,继续推进各类企业、有雇工的个体工商户参加工伤保险,组织实施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工伤保险。完善工伤认定制度和劳动能力鉴定制度,建立预防工伤事故的有效机制。扩大生育保险覆盖范围,建立健全生育保险医疗服务管理体系和费用结算办法。

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险资金,健全社会保险基金预决算制度,规范社会保障资金筹集和支出制度,确保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的支付。探索建立社会保障基金运营和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征收流程,强化征收管理,实现各项社会保险费依法统一征收。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办法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监管制度和预警监测机制。建立健全社会化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基础管理,整合服务资源,规范服务流程,推进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服务规范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鼓励发展补充性医疗保险和商业健康保险,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参与医保经办。

改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统筹救助体系。坚持动态管理,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确保城乡低保对象实现应保尽保、按标施保。建立城乡低保标准、价格临时补贴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规范城乡低保分类施保措施,按救助对象不同需求实施差别化救助,提高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贫困妇女和重病患者的保障水平;建立低收入家庭经济状况核定体系,提高救助管理科学化和精细化水平,科学确定农村五保供养水平,切实解决好五保对象基本生活、就医和住房困难,逐步提高供养标准;充分发挥临时救助制度的补充作用,完善临时救助制度,规范临时救助程序,对低收入家庭面临的阶段性、临时性困难给予及时有效的救助;完善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加强医疗救助与其他医疗保障制度的衔接,扩大医疗救助覆盖面,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提高医疗救助水平;积极开展专项救助,实现专项救助与临时救助相衔接,政府救助与慈善救助等社会救助项目相衔接,重点解决低保家庭及其他低收入家庭医疗、教育、住房、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的困难。

第四节 提高社会管理水平

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完善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推进社会治理精细化,构建全民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创新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推进基层治理模式改革。加强社会治理基础制度建设,加强社会信用管理。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落实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立畅通有序的诉求表达、心理干预、矛盾调处、权益保障机制,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和多元化解机制,健全群体性事件预防处置机制,有效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理顺政府与城乡基层组织关系,全面加强城市社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村组织建设,完善社会管理和服务体制,构建社区管理和服务平台,强化社区服务功能和自治功能。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适合由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服务和解决的事项,交由社会组织承担。培育发展行业协会、商会类、科技类、公益慈善类、城乡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社会救济和社会救助活动,支持重视慈善事业,统筹发展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等社会福利事业。

夯实老年人与残疾人服务体系。积极建设健康服务业基地,因地制宜探索发展医养结合、度假养老、养生养老和终极关怀等新型养老项目,大力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养老机构,落实民办养老机构税费减免、床位补助等优惠政策,促进公办养老机构的扩容提质。推动医养融合,完善准入机制。健全基层老龄人协会组织,确保组织机构覆盖率达到85%以上。优先把残疾人纳入全市城乡居民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残疾人特殊困难社会保障专项政策。建立健全以托养康复服务机构为骨干,乡镇(街道)和社区日间照料为主体,居家托养服务为基础的残疾人托养康复服务体系。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能源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涟源市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