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西国土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十三五规划:重点保障火电、水电等项目用地(全文)

2016-11-04 17:11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电力十三五规划热电联产江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第三节 加强开发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

一、 推进矿业规模结构调整

大力推进铁、铜、铅锌、钨、稀土、萤石资源开发整合,调整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结构,促进大中型矿山建设,推进矿产资源规模化开采,形成数量适中、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的矿山生产布局。培育产业集群,建设重点矿山骨干企业。引导矿山企业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规模开采、集约化经营,发挥优良大中型矿山企业的核心作用,实现大、中、小型矿山协调发展。严格执行新建矿山准入条件,把好审批发证关。矿山开采规模、服务年限需与矿产资源储量相适应;严禁大矿小开、一矿多开、乱采滥挖;一个矿区原则上只审批一个采矿主体。

二、促进矿产品结构调整

适应市场需求,实现低档产品向中高档产品,单一产品向配套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向高附加值产品,高耗能(耗材)产品向低耗能(耗材)产品的转化。出口产品由初级产品为主向加工制品为主转换。

三、增进矿业技术结构调整

依靠科技进步,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和先进、适用的采选冶及精深加工技术,淘汰落后设备、技术和工艺,提高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水平。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技术研究,推广煤炭洁净加工转化与利用技术。重点开展提高铜精矿品位和选矿回收技术;尾矿综合利用技术研究;研究推广湿法冶炼。应用稀土原地浸出工艺,淘汰堆浸工艺,开展高纯稀土金属及其合金材料研究。研究推广提高钽(铌)选矿回收率以及引进、消化、吸收钽铌冶炼、加工技术。水泥工业干法生产工艺达90%以上。加强非金属矿超细、提纯、改性等精深加工研究,重视纳米材料研究,开拓非金属应用新领域。限制氰化工艺等威胁生态环境安全的选矿工艺设施的建设。

四、加强产业结构调整与整合

严格控制开采总量,整顿钨、重稀土行业。规划期内以铜、铅锌、钨、稀土、金、铁、岩盐、萤石等矿产资源产业整合为重点,支持规模大、深加工能力强的优势矿业企业,按照市场机制,采取收购、控股、参股、兼并等多种形式,整合中小矿业企业,提高龙头企业的资源保障程度、深加工能力和综合竞争力。

第四节 加强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

一、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

提高矿产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减少储量消耗和矿山废弃物排放,加强矿产资源查明登记和有偿计时登记管理,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矿产资源的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综合利用率按照国土资源部公布的矿种“三率”指标执行。开展低品位铜、金矿开发利用研究,推广应用选矿新技术和新工艺。鼓励矿山企业研究开发铜、钨、稀土、岩盐、萤石等矿产品深加工技术,延长产业链。

二、加强矿产资源综合利用

加强低品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勘查、综合评价与综合利用,查明主矿产、共生和伴生矿产的综合经济价值,合理制订综合开发利用的工业指标。开展矿产资源综合开采、综合利用研究,推动矿产资源税费征收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挂钩,提高资源配置与利用税率。加强煤层气和煤炭的综合勘查开发,鼓励煤矿瓦斯的综合治理和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水平。新建矿山必须有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方案和措施。

三、促进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发展

坚持“再勘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原则,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利废环保型为重点,加强矿山固体废弃物、废水、尾矿资源和废旧金属利用,实施矿产资源领域循环经济示范工程。促进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资源开发利用与矿山发展模式,推进绿色矿山建设。

第八章 加强地质环境保护与治理

第一节 加强地质灾害防治

基本查清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情况,准确划定地质灾害易发区,强化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风险评估;完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强化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积极推进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和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工程治理,逐步消除已查明地质灾害隐患;进一步提升基层地质灾害防治能力,逐步推动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一、 地质灾害调查评价

全面完成全省84个山地丘陵县(市、区)1:5万地质灾害调查及成果集成工作。逐步推开重大基础设施和景区大比例尺专项地质灾害调查,以及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和区划。进一步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及农村建房切坡调查研究。

二、 地质灾害监测预警

逐点落实已查明重要地质灾害隐患防灾责任人,加强群测群防技术培训和基本装备配置,建立完善覆盖全省的群测群防网络和预警网络。对危险性高、危害性大的大中型地质灾害隐患点安装仪器实施专业监测,逐步建成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网络。进一步完善国土、气象、水文等多部门联合预测预报机制,开展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精细化技术研究与示范区建设,逐步实施短临(1-6小时)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提高地质灾害预警预报的精度与水平。通过村组预警终端,及时将预警信息传达基层防灾责任人和受威胁群众,实现提前有序撤离、避让、避免人员伤亡。

三、 强化汛期地质灾害防治

编制与发布年度地质灾害防灾方案,落实防灾责任和细化任务分工,周密部署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汛前排查、汛中巡查和汛后复查,实时做好汛期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严格执行汛期值班制度与重要险情、灾情速报制度;做好突发性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救灾和灾后处置等工作。

四、 地质灾害隐患治理搬迁

针对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依据轻重缓急的原则分期分批实施工程治理或搬迁避让。对突发性重要地质灾害采取临时性应急治理措施,以减缓灾(险)情;对危害较大、受威胁建筑物不宜搬迁避让的重要地质灾害,实施工程治理,消除隐患;对难以工程治理、治理成本较高的农村分散型地质灾害隐患点,结合扶贫移民、新农村建设等,实施地质灾害避灾移民搬迁。

五、 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建设

全面开展以“有制度、有机构、有经费、有监测、有预警、有评估、有避让、有宣传、有演练、有效果”为内容的地质灾害防治高标准“十有县”建设工作,力争到2020年前,全省84个山地丘陵县全面完成创建任务。

六、 重点地区地质灾害防治

推进地质灾害多发、易发市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重点从灾后治理转移到灾前预防,实现科学防治地质灾害。组织开展地质灾害重点县(市、区)及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试点。

七、 地质灾害防治科学技术研究

对当前和今后全省地质灾害防治重大基础性、应用性课题展开科学研究。重点开展地质灾害风险区划研究;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地质灾害治理方法技术研究;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监测、治理等技术标准研究;农村切坡建房管理研究等地质灾害防治政策研究。

第二节 强化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健全矿山地质环境调查监测体系,加强环鄱阳湖城市群、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加快推进重要自然保护区、重要景观区、重要居民集中生活区、重要交通干线、重要水系区域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一、 矿山地质环境调查

开展全省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查明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分析评价各废弃矿山地质环境质量状况及潜在危害,提出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对策与建议。加强重点地区的地质环境及水土污染调查,开展重点采煤沉陷及岩溶塌陷区地质灾害调查,以及铀矿集中区的地质环境及水土污染调查。

二、 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

加强环鄱阳湖城市群、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完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制度,督促矿山企业履行好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与土地复垦义务。实施“三区两线”矿山复绿行动,加快推进重要自然保护区、重要景观区、重要居民集中生活区、重要交通干线、重要水系区域内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

三、 开展矿山地质环境监测

督促矿山企业履行矿区地质环境监测义务,初步建立矿山地质环境监测网,实现对赣东北、赣西北铜及多金属矿区,萍-乐拗陷带煤矿区,赣西钽铌矿区,赣中、赣南铀矿区,赣南钨及稀土矿区等主要矿集区矿山地质环境现状及发展变化趋势的有效掌控。重点监测矿山开采引发的土地破坏或采空、地下水开采与疏干影响区、次生地质灾害、水土污染和对矿区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及矿山生态环境的恢复状况,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电力十三五规划查看更多>热电联产查看更多>江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