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环保评论正文

专家:限号、限行、停产不是长久之计 治霾要全面统筹智慧治理

2016-12-22 15:17来源:中国信息界关键词:燃煤锅炉雾霾电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所谓治霾阻力,说到底都是“钱在作怪”。包括能源结构调整、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创新进展缓慢等情况的背后也是“钱”的问题。其实,这也是正常现象,据悉,美国、英国当年治理雾霾时也遇到重重阻力。而且,雾霾治理本来就要付出代价。据世界银行数据表明,中国想要PM2.5水平达到35微克/立方米的目标需要将工业产出降低20%。如果要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10微克/立方米的最佳水平,可能需要中国将工业产出降低40%。

而根据“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责任重大”。因此,要治理雾霾还应考虑大气治理与经济之间的平衡,找到治理雾霾本身的经济价值。

然而,我们的“雾霾经济”好像也有些走偏。为了中国的“治霾大业”,国内外企业都想分“一杯羹”。自雾霾爆发以来,口罩、空气净化器、PM2.5检测器等产品销售火爆。另外,据媒体报道,国外设计师Sun Sichen为“北京治霾”设计出可供市民参观、也可商业化的建筑物顶端的喷洒清洗系统;国外设计师SISEpad等设计出有内置空气净化器的生态路灯;法国设计能净化空气的摩天轮,以及能吸收大气污染的广告牌等“新产品”也陆续登陆中国。对此,很多业界人士都认为,这些产品无论成效如何,但对于“治霾”来说是治标不治本。

既然现在“治霾”的措施有问题,那么,未来,我们应该如何“治霾”?

“治霾”需要信息化手段

“目前的严重雾霾,用以前的管理模式和技术手段是无法应对的。如何完善治理体系、提高我们的治理水平,目前还是要依赖信息化的发展。”环保部办公厅信息办副主任詹志明在2015年12月的一个环保研讨会上说,在环保业务部门看来,信息化不仅是一个技术的进程,更是一个推动管理的进程,这才是发展环境保护信息化的终极目标。

大数据在雾霾预测、预警方面举足轻重,目前,我们经常见到的雾霾预警信息都是大数据的功劳。但大数据的能力不应只是预警。詹志明在环保论坛上还表示,利用信息化技术手段,“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要预测雾霾,而是要把它逐渐减少,以至于最终治理好,这才是最重要的。”他希望通过大数据等先进信息化技术,做到对于污染源的精准定位,计算污染的临界点,从而更有效地予以防控。

对此,九次方大数据创始人、贵阳大数据交易所执行总裁王叁寿对《中国信息界》记者表示,目前,九次方已经可以通过大数据精准治理雾霾。他说,治理雾霾,不能只着眼于一家企业的环保,而应是整个产业链的环保。针对煤炭、钢铁、化工等污染性企业,推行大数据标签,通过大数据平台对产业链企业的分析,为政府部门及企业提供详细的环保分析以及查询依据;对于电力、石油、燃气、煤炭等能源企业而言,大数据已经实现了以企业能源管理为基础,辅助企业节能减排和智慧能源管控。建立统一的能源大数据平台,涵盖能源生产、能源传输、能源存储、能源消费,通过面向产业链、跨行业的能源大数据框架,实现多领域能源大数据的集成融合,促进各类数据资源整合,提升能源统计、分析、预测的时效性和准确度。

在粉尘污染方面。湖北恒信国通信息产业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粉尘预警防控技术,可对施工现场的粉尘进行智能监测,当粉尘浓度超标时,系统就会自动报警提示,并通过短信、邮件等多种形式实时发送给企业管理者、政府监管负责人。另外。覆盖在施工现场的雾化喷淋系统也会自动开启降尘处理模式,从而智能缓解粉尘污染。

其实,目前,治理雾霾的信息化手段很多,但都“碎片化”的存在,发挥不出信息化治理的最佳效果。如果在智慧城市建设框架下,全面统筹治理雾霾会不会更好?对此,信息界领域专家表示,全面统筹治理,防范雾霾的“全国流窜”,未来,应抓住“十三五”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的机遇,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以信息惠民为核心,以城市、城市群为单位,打通行业壁垒,条块结合地深入“治霾”。

原标题:治霾要全面统筹智慧治理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