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煤气能源评论正文

卜昌森:对山西煤炭产业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2017-01-10 15:06来源:能源杂志作者:卜昌森关键词:煤炭产业神话集团山西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山西煤炭产业与内蒙古煤炭产业有什么不同?

(1)煤炭主体企业不同。内蒙古原先也有包头、大雁等七个国有煤炭集团,在上次资源整合时全部给了神华、中煤等央企。现自治区已没有自己的区属重点煤炭企业,央企占主体,共10家央企90座矿井、占全区煤矿数的15.36%,产能5.4亿吨/年、占全区总产能的49.05%。而山西以省属重点煤炭企业为主体, 8个央企办矿78座,占全省煤矿数的7.2%;产能约2亿吨/年,占全省总产能的13.67%。

(2)对外开放力度不同。山西是“独唱”,自家戏台自己演;内蒙古是“大合唱”,各家唱派来汇演。进入山西的外省国企很少,只有18座煤矿,占全省煤矿数的1.67%,产能2310万吨/年,占全省产能的1.57%,比重很小;而内蒙古则遍布外省国企,吸引了全国最先进的煤炭生产力和大量资金来开发。

(3)民营企业活跃度不同。山西曾有一大批涉煤的民营企业家,但几轮重组整合后留下的民营煤炭企业尽管数量多(437座,占全省煤矿数的40.5%,产能42220万吨/年,占全省产能的28.7%),但比重较小,影响力小。而内蒙古培植成长了像伊泰、伊东、汇能、亿利等在国内有影响力的大批本土民营的大型煤炭企业。所以,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内蒙古的民企机制灵活,用人少,效率高,没有企业办社会包袱,市场竞争力强。

(4)煤炭转化力度不同。内蒙古出台了一系列与煤炭资源开发相挂钩的产业政策。“逢煤必化”,如开发煤炭资源必须配套建设煤化工项目,按煤炭转化和综合利用项目有效生产期内实际用煤量1:2的比例配置煤炭资源,要求煤炭就地转化率均要达到50%以上等。从而引进了大量的外部资本,提高了抗风险能力。

(二)产业集中度不高

山西作为全国第一产煤大省,去年煤炭产量9.75亿吨,神华集团去年煤炭产量4.74亿吨,但在全国煤炭市场的话语权上第一产煤大省不及一个神华集团,神华集团掌控或引领着全国煤炭市场的定价权,神华降价则市场跟风降价。我们山西产煤第一大省的地位与我们煤炭市场话语权严重不匹配,究其根源还在于山西煤炭资源的整合还没有彻底到位,山西煤炭产量与内蒙古相当,但煤矿数量是内蒙古的2倍;一个神华集团的产量就顶了山西半个省的产量,大致与我省五大煤炭集团的产量相当(五大集团去年煤炭产量4.75亿吨),从而造成煤炭产业集中度偏低与煤炭市场话语权不足的矛盾突出。我省的五大集团还没有形成一个拳头,还在各自为战,煤矿布局分散、地域交叉、相互竞争,同一个矿区多个省属开发主体,分散了我们应有的市场分量。

对比神华看山西:

以2015年为例,神华的煤炭产量4.016亿吨;煤炭产业员工约13.5万人,人均煤炭年产量大约3000吨;盈利-20亿元,同比下降126%。山西的产量为9.75亿吨;煤炭产业员工约113万人,人均煤炭年产量大约860吨;账面盈利-94.18亿元,同比下降428%,剔除一些因素后,实际财务状况更差。

对比神华,山西有三大差距:(1)市场话语权弱;(2)人均效率低;(3)产业链条短。

为什么我们的产量大、销量大、市场占有率高,而市场话语权弱?主要原因是煤炭产业集中度低。人家一个销售窗口对外,打出去的是一个拳头,而我们伸出的是无数个指头。现实中,不用与其它省竞争,本省竞争就已非常惨烈了。

我们的人均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也是产业集中度低,矿井多,单井规模小,用人多。神华单井平均规模是690万吨/年,而我们不足185万吨/年。我省五大煤炭集团所属332座煤矿产量之和仅与神华集团74座煤矿持平。

除此之外,神华集团还有一个无可比拟的优势是产业链条完整,纵向有煤、电、油,横向有路、港、航,能够“东方不亮西方亮”。

(三)体制机制不活

山西国企改革虽然一直在路上,但煤炭管理体制、国企经营机制仍然有许多亟待改变的劣势。最突出的是存在着行政干预过多、审批事项繁杂、部门多头管理以及市场机制不完善、权力监督制约不到位等诸多问题。具体到省属国有煤炭集团而言,最大的劣势是政企不分,没有严格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企业管理政府化、企业家官员化,政府把企业当部门来管理,把企业家当官员来对待。企业家“官本位”意识严重,把企业当政府来运行,机构重叠,人浮于事,各大煤企基本上是集团总部、总公司、子公司、煤矿四级管理,有的甚至是五级管理,并且层层机构、人员配备的比政府都齐全。在这种体制下,企业领导人势必陷入文山会海之中,不能回归市场、没有精力研究市场,特别是参加各级政府的会多、活动多,研究企业战略和重大决策的精力严重不足。企业既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企业制度,自然也无法按规范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来运行,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四自”要求还相差甚远。

(四)产业结构不优

除了“一煤独大”,最突出的问题是产业链条不长、替代产业不优。煤炭的深加工和绿色转化产业链条主循环尚未形成,煤电材、煤电铝、煤焦油等循环延伸产业质量不高,主要循环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有的“循环不经济”,有的企业忽视环境效益和社会责任,有的企业无循环经济发展意识,仅为单纯的产业扩张。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气、煤制乙二醇等现代化工项目的开发建设缺乏系统、科学的战略规划。我省煤化工产业整体上一直处于亏损状态。有资料指出,投入巨资,污染天地,消耗资源,亏损国家,这就是全省煤化工产业的真实现状。至于与煤关联不大的非煤产业,煤炭企业虽然涉足项目不少,但缺乏整体规划、顶层设计,产业协同效应差,规模效益差,总体上大而不强。另外,适用的人力资源和高端技术严重短缺,也制约了煤炭循环经济和优质非煤产业的发展。

(五)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科技创新是摆脱资源依赖、实现煤炭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我省作为典型的资源型经济省份,一直没有走出资源过度依赖、增长大幅度剧烈波动的困局。经济发展“新常态”和严峻的现实都告诉我们,煤炭产业走出困局必须依靠科技创新。近年来,我省虽然不断加大了煤炭科技创新工作力度,积极推进采煤技术进步,全部矿井实现了机械化开采,煤矿建设正在向智能化、信息化迈进;不断攻克瓦斯抽采技术难题,瓦斯抽采利用走在了全国前列,煤矿安全生产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等,但同时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为:科技投入不足、创新人才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率不快不高、消化吸收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对煤炭产业和以煤为基相关产业的支撑能力不足、推动作用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尚未形成产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很少,煤炭产品的附加值开发不足,尤其是煤电、煤焦、煤化、煤建材、煤机装备等煤基产业尚未形成优势,并且多数产品仍处在产业链中低端,对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可持续发展的科技贡献率不高,与煤炭大省、资源大省的地位极不相称。

以上问题,是差距,是劣势,但更是可转化成奋起直追、后来者居上的潜在动力和后发优势。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煤炭产业查看更多>神话集团查看更多>山西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