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发改委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7-01-12 09:1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电力行业发改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四) 强化设施的超前探索预研。紧紧围绕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前瞻部署设施预研。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计划和资金渠道,在可能发生革命性突破的方向,加强设施探索预研工作,为设施建设提供充分的人才、技术和工程储备,以保障设施建设的顺利进行。强化设施预研各阶段任务布局和相互衔接,系统安排原理探索、技术攻关、工程验证等类型的预研项目,支持设施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实验技术和实验仪器设备的研发。

(五)促进设施科学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的持续提高。进一步加强设施开放共享,促进设施建设运行与科学研究的紧密结合,吸引凝聚更多国际高水平研究团队依托设施开展研究。鼓励和支持科学家依托设施开展变革性科学研究,挑战前沿科学难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在现代农业、人口健康、资源环境和生态保护、产业转型升级等事关国计民生、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领域,鼓励依托设施设立科学研究基金,开展持续的科技攻关,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更多的源头技术供给。在数理天文、生命科学、地球环境科学、能源等领域,依托设施发起实施若干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为世界科学发展做出贡献。

(六)建设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北京、上海、合肥等设施相对集聚的区域,建设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设施水平先进、多学科交叉融合、高端人才和机构汇聚、科研环境自由开放、运行机制灵活有效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展设施建设和运行机制的改革探索和先行先试,创新设施建设和运行模式,形成世界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成为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国家创新体系的基础平台以及带动国家和区域创新发展的辐射中心。协调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内的有关单位承担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发起大科学计划,推动实现重大原创突破,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增强国际科技竞争话语权。

四、优先项目

“十三五”时期,按照“成熟一项、启动一项”的原则,优先布局 10 个建设项目。对前期工作深度达到要求的项目,及时启动设施建设工作;对暂不具备建设条件、无法按时启动的项目,及时进行动态调整,不再作为优先项目,从筹备论证的后备项目中择优替补。

(一)空间环境地基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是开展空间天气研究、保障国家空间活动和空间安全的重要设施。围绕综合性、多尺度、长期连续监测我国空间环境区域性特征和研究日地空间天气变化规律的科学目标,在子午工程现有常规监测链的基础上,主要建设由相控阵非相干散射雷达、高频相干散射雷达群、大口径激光雷达、大规模太阳射电阵等组成的先进探测系统,形成覆盖全国的“两横两纵”地基监测网,具备百公里级空间分辨、实时获取 30 余种空间环境要素的日地空间天气全过程探测能力。设施建成后,可成为国际上综合性最强、覆盖区域最广的先进地基空间环境监测网,促进我国空间环境的认知水平和应用保障能力进入国际先进水平。

(二)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大型光学红外望远镜是开展天体物理研究必备的核心基础设施之一。围绕宇宙各层次天体起源和演化、极端宇宙条件物理、由宇宙结构形成揭示的暗物质和暗能量性质及引力波源光学对应体等重大前沿研究需求,优选台址,建设一架 12 米级口径光学红外望远镜,具备多目标、暗天体高分辨成像和光谱观测的精测能力,最暗天体成像极限亮度达到 28 星等,最暗天体光谱极限亮度达到 25 星等。设施建成后,可使我国光学极限探测能力处于国际领先行列,大幅提升天文观测重大发现的综合能力,同时为相关领域的前沿研究提供重要支撑,带动我国先进光学技术的创新发展。

(三)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极深地下极低辐射本底前沿物理实验设施,对开展暗物质直接探测、无中微子双贝塔衰变、宇宙重核形成等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优选地址建设该设施,主要包括:垂直岩石覆盖大于 2300 米、宇宙线通量小于每年每平方米 100 个、容积大于 30 万立方米的实验空间;大型液氮低温辐射屏蔽与高纯锗反符合装置;大型常温纯净水辐射屏蔽与液氙自屏蔽装置;组合式固体辐射屏蔽装置;微贝克每公斤量级的辐射本底测量与分析装置等。设施建成后,可为粒子物理与核物理及相关领域重要科学问题研究提供极低宇宙线通量和极低环境辐射本底的实验条件,为建设国际领先水平的研究中心奠定基础。

(四)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建设大型地震工程模拟研究设施,开展复杂岩土介质与水环境中地震灾害及防控模拟,对揭示地震引起的自然环境和工程灾变机理,防范自然灾害,保障土木、水利和海洋等重大工程的安全具有重要意义。设施主要建设内容包括:移动组合式三向六自由度地震模拟振动台台阵系统、工程地震灾害数字仿真系统及配套设施等,单台最大载重 1350 吨以上,满载最大加速度 20 米/秒 2,具备可靠模拟多点多维地震差动、大比尺和足尺模拟工程地震灾害的能力。设施建成后,可大幅提升我国防灾减灾原始创新能力,为提高我国地震灾害的防范水平提供重要支撑。

(五)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核聚变能是解决人类能源问题的根本出路之一。建设多场耦合环境下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对保障我国聚变堆的先进性、安全性和可靠性,加快聚变能实际应用进程具有重要意义。设施主要建设最大粒子通量达到 10 24每平方米每秒的偏滤器物理、材料和部件研究系统,以及最高背景场达到 15 特斯拉的超导导体和磁体研究系统,为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研究提供粒子流、电、磁、热、力等极端实验条件。设施建成后,可成为国际聚变领域参数最高、功能最完备的综合性研究平台,为我国开展聚变堆设计及核心部件研发、热与粒子排除关键问题研究、大规模低温和超导技术研究、强流粒子束与基础等离子体研究、深空推进探索等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查看更多>电力行业查看更多>发改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