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发改委印发《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十三五”规划》

2017-01-12 09:1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电力行业发改委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六)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基础科学和工程科学等领域原创性、突破性创新研究的重要支撑平台。围绕航空材料、武器物理、工程材料全寿命周期等国家安全和工业应用相关研究,以及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基础研究对高亮度、高能量 X 射线的紧迫需求,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主要包括注入器、储存环、光束线、实验站以及辅助设施。储存环能量达 6 千兆电子伏,发射度优于 0.1 纳米弧度,高性能光束线站容量不少于 90 条,提供能量达 300 千电子伏的 X 射线,具备纳米量级空间分辨、皮秒量级时间分辨、毫电子伏量级能量分辨能力。设施建成后,可满足前沿科学和工程应用等领域的研究需求,成为国际领先的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试验平台,为提升我国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提供有力的支撑。

(七)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具有超高峰值亮度、超短脉冲、高度相干等优异性能,是实现科学突破与技术创新的研究利器。为满足材料、能源、环境、物理与化学、生命及医药等领域的创新研究对高亮度相干 X 射线光源的迫切需求,建设硬 X 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主要包括:高性能电子直线加速器、高亮度自由电子激光放大器、光束线和四维探测综合实验站等,具备电子能量大于 6 千兆电子伏、光子能量高于 12 千电子伏、及飞秒级时间分辨和纳米级空间分辨的能力。设施建成后,总体性能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与现有同步辐射光源形成优势互补,为解决科学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中的重大科学问题提供有效手段。

(八)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生命体结构与功能跨尺度的可视化描绘与精确测量对生物医学研究取得革命性突破具有重大意义。以打通尺度壁垒、整合多模态信息、精准描绘生命活动时空过程为科学目标,建设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主要包括:以亚纳米分辨光电融合技术为代表的多模态高分辨分子成像装置、以毫秒分辨显纳成像为代表的多模态活体细胞成像装置、以超高场磁共振成像为代表的多模态医学成像装置以及全尺度图像整合系统,具备全景式揭示基因表达、分子构象、细胞信号、组织代谢及功能网络的时空动态和内在联系的能力。设施建成后,可通过光、声、电、磁、核素、电子等模态的融合,实现从埃到米、微秒到小时的跨尺度结构与功能成像,为我国生物医学研究提供先进的、全方位的观测手段,促进我国生物医学成像技术的创新发展。

(九)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超重力环境可以增大多相介质体积力和相间相对运动驱动力,是研究岩土体大尺度演变和灾变、地下环境长历时污染必不可少的实验手段,也是研究材料相分离效应的极端物理条件。围绕实验再现岩土体大尺度演变和灾变及加速材料相分离的科学目标,建设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主要包括:最大加速度 1500g、最大负载 30 吨、加速度和负载可控可调、容量 1500g˙吨的超重力离心机,以及深地与深海、场地地震、边坡与高坝、地下环境、地质构造、材料制备等超重力实验舱,具备单次实验再现岩土体千米尺度演变与灾变、污染物万年迁移及获取千个材料共晶成分的能力。设施建成后,可为深地深海资源开发、重大工程防灾、废弃物地下处置、新材料制备等领域的研究提供有力支撑。

(十)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授时系统是国家重要科技基础设施,对科学研究、国家安全和基础产业具有重要意义。为进一步提高我国授时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授时精度,建设与星基授时系统相对独立、互补增强、融合共用的高精度地基授时系统,主要包括:增补完善增强型罗兰授时系统,实现长波授时信号的全国土覆盖,重点区域授时精度优于百纳秒;利用通信光纤网建设覆盖主要城市和重要用户的高精度光纤时频传递骨干网,时间传递精度优于百皮秒,频率传递精度达到 10 -19 量级。设施建成后,与星基授时系统一起构成我国星地一体化授时系统,可为精密测量物理、精密时频技术等科学研究提供重要实验平台,支撑经济社会和国家安全的长远发展。

五、保障措施

(一)完善管理机制。进一步健全跨部门统筹协调机制,加强规划制定、立项决策、建设管理、运行保障等环节的衔接协同。建立优先项目动态调整机制,适时组织专家和第三方评估机构对优先项目进行评估论证,择优遴选启动建设的项目并滚动调整。围绕设施规划、评估、监理等相关工作需求,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专家体系,建立健全评审专家遴选和信用考评机制。鼓励和推动主管部门整合人才、资金、技术等资源,制定保障激励政策,强化设施管理,落实配套条件,支持设施建设和运行。支持地方政府参与设施建设,引导其在土地、资金、人才队伍等方面出台相关政策,形成共同支持设施建设的良好局面。

(二)保障资金投入。进一步优化投入结构,建立以国家投入为主、多元化投入相结合的设施建设和运行资金保障体系。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计划和资金渠道,加大对设施预研和依托设施开展科学研究的投入。规范资金投入管理,加强绩效评价,切实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益。加快建立设施退役评估机制,适时退出因科学寿命终结或其它原因确需终止运行的设施,确保资金投入取得良好效益。

(三)凝聚优秀人才。结合设施建设运行实际,坚持工程人才和科研人才并重,注重打造高水平团队,制定与设施发展相配套的人才计划,吸引和凝聚高层次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工程技术、科学研究、工程管理骨干人才队伍。建立人才分类管理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项目总负责人协调下的总工程师、总工艺师、总经济师和首席科学家制度,将建设人员、管理人员、运行维护人员纳入主管部门人才工作体系。推动建立健全针对设施建设人才和运行管理人才的专门考核激励办法,稳定长期从事设施建设运行的专业化人才队伍。

(四)促进国际合作。适应设施发展日益国际化的趋势,结合我国科技发展实际需求,积极参与享有知识产权和使用权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合作项目。积极探索以我为主的国际合作,鼓励设施提出并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吸引国外优质资源参与我国发起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科学研究。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我国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运行的技术和管理水平。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查看更多>电力行业查看更多>发改委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