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江西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加大火电清洁化改造力度(全文)

2017-01-12 17:13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火电超低排放能源消费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北极星电力网获悉,近日江西省发改委印发了《江西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规划要求,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深入论证内陆核电问题,条件成熟后启动彭泽核电站一期工程。依托鄱阳湖陆地以及部分高山区域风能资源优势,着力推进一批风电示范项目。发掘水电开发潜力,有序推进沼气、垃圾和直燃发电等生物质发电项目。加大火电清洁化改造力度,有序推进火电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优先淘汰改造后仍不符合能效、环保等标准的30万千瓦以下机组。全文如下:

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江西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的通知

各设区市、省直管县(市)发展改革委,省直各有关单位:

现将《江西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16年12月29日

江西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

气候变化是人类当前面临的最重大的环境问题,也是人类必须做出回应的最复杂的挑战之一。由于气候变化,导致气温增高、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与气候事件频发,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我省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鄱阳湖流域面积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94%,属于极易受到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地区。气候变化关系我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把握经济“新常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新的产业革命的重要措施。

“十三五”是我省国家生态文明实验区建设的关键时期,按照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省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单位,组织编制了《江西省“十三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提出了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政策导向、重点任务及保障措施,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探索建立我省绿色低碳发展的新模式。

一、我省气候变化事实及主要影响

近百年来全球气候正在发生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我省气候也发生了明显变化,并对生产生活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年平均气温持续升高。1961~2015年全省年平均气温18.0℃,其中2007年平均气温19.0℃为历年最高,平均增温速率约为0.17℃/10年,累计升温0.93℃。特别是1970年以来升温过程明显,变暖趋势突出,累计升温1.26℃,以冬、春季变暖最为显著。

降水量呈略增多趋势。1961~2015年平均降水量为1656.3毫米,全省降水量呈略增多趋势,2012年的年降水量2175.5毫米为历年最多,1963年的降水量1114.8毫米为历年最少。强降水事件增多。

日照时数呈减少趋势。1961~2015年全省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91.1小时,每10年平均减少速率为56.9小时。1963年日照时数2016.8小时为历年最多,2015年日照时数1338.6小时为历年最少。

气候变化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了较大影响,导致我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增加,洪涝、干旱和冰冻等灾害频发;高温和强雷电天气增多,火灾发生频繁;鄱阳湖流域湿地沙化面积增大,总体生态功能降低;农业生产灾害损失加大,城市内涝严重;基础设施建设受到影响,运营安全存在较大隐患。

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十二五”期间,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政策措施,有效的促进了全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开展。编制并实施了《江西省“十二五”应对气候变化规划》和《江西省“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实施方案》,分解下达了各设区市“十二五”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目标。通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及生态系统碳汇、开展低碳试点示范和加强能力建设,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圆满完成了国家下达我省的2015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0年下降17%的目标。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5.4亿立方米。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高到9%。农业、林业、水资源、防灾减灾等重点领域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有所增强。

虽然我省“十二五”期间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工作开展中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面临新形势的挑战。一是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我省正处于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发展时期,由于长期发展不足,面临产业层次总体较低、创新能力不强、资源约束增强、生态环境压力加大等问题,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仍然存在,改变传统的粗放型发展方式迫在眉睫。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发展,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已成为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必然要求。二是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我省缺煤、少水(能)、无油、乏气,属于典型一次能源匮乏的省份,外购能源以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为主。省内的水电、风电、太阳能及其他可再生能源虽然做到了有效的补充,但受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总量仍然有限。2015年我省煤炭、石油、天然气和水电风电,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分别为66.8%、17.3%、2.7%和7.4%。由于能源结构调整在相当程度上受到我省能源资源禀赋和资源结构的制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又面临技术和资金上的障碍,以煤炭为主的能源结构和消费结构短期内将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降低我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强度的任务艰巨。三是对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挑战。我省山地、丘陵、水域占全省面积的88%,洪涝、伏旱、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时常发生,属于极易受气候变化影响的地区。而我省农业、林业、水资源开发和保护等领域建设仍存在着现代化程度较低、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科技含量不高、标准化程度偏低等多方面的不足,这将对农业、林业、水资源等领域适应气候变化提出了长期挑战。四是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认识水平和工作支撑能力亟待提高。我省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机制体制还有待完善,各级领导干部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能力亟待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研力量薄弱,缺少专业技术人才。我省尚未形成稳定持续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资金支持机制。公众的应对气候变化的概念比较生疏,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氛围还需要进一步营造。

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要求,将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坚持减缓与适应并重,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并举,不断调整经济结构、优化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增加森林碳汇,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江西特色的经济社会发展与应对气候变化双赢的可持续发展之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二)基本原则

坚持统筹兼顾和协调推进。应对气候变化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要把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统筹考虑,整体推进,确保落到实处。

坚持减缓与适应同步推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要积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遏制排放过快增长的势头。加强气候变化科学研究、系统监测和影响评估,采取积极有效的适应措施。

坚持科技与制度创新并举。科技进步和制度创新是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要加强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科技支撑能力。注重制度创新和政策制定,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

坚持政府引导和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共同行动。要发挥政府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的引导作用,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调动企业、公众和社会组织作用,形成全社会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合力。

(三)主要目标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目标是: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成效明显,低碳试点示范取得良好成效,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不断提高,应对气候变化的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进一步增强。到2020年,力争实现以下主要目标: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15年下降19.5%。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11000万吨标准煤,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1%。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以上,森林蓄积量达到6亿立方米,林业碳汇功能持续增强。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建筑、交通、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减碳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生产过程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速继续减缓。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涉及我省的各项重点工作圆满完成。

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明显提高。重点领域和生态脆弱地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显著增强。初步建立农业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标准体系,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在0.4%以下;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全省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应急响应系统、省市县三级公共气象服务网络,气象信息盖率达到95%以上,气象灾害损失占GDP的平均比例下降到3%以下;重点地区防洪除涝抗旱能力显著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试点示范深入开展。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火电查看更多>超低排放查看更多>能源消费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