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评论正文

【前瞻】储气市场前景如何?储气库建设难在哪儿

2017-02-04 14:38来源:中国能源报关键词:储气储气库储气调峰能力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中国能源报:欧洲有哪些市场化的经验可供中国借鉴?

顾儒盟: 2011年9月,我来到中国工作,从那时开始对中国的地下储气库建设展开探索,也是通过这些年的工作推进我们发现中国的天然气存储能力与其发展愿景是极不平衡的。事实上,中国如能在距离气源地遥远的沿海地区建设季节性储气库,要比建设大型管道经济高效。

中国与欧洲不同,欧洲是先建了地下储气库,然后市场才开放的,目前市场参与者通过第三方准入机制可完全参与储气库市场运作。但欧洲已经不需再新建储气库,要考虑的是如何保证那些在运行的地下储气库为股东按期带来回报,在价格水平上保证股东们当时的投资得到兑现。

整体而言,盐穴储气库,适合用作天然气交易,将来容易收回投资,可以考虑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但是含水层地下储气库,因为适合用作战略储备,如果政府不能给予政策保障,仅靠市场调节不足以保证投资商获得合理回报,难以发展起来。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中国目前建设地下储气库的关键障碍是什么?

顾儒盟:合适的地质条件和商业模式是建设地下储气库的两个关键因素。中国适合枯竭油气藏型地下库的地质条件很多,考虑到中国市场这么大的规模,此类地下储气库并不足以满足中国市场的需要。中国现有的枯竭油气藏并不是最优化的地质条件,因此储层特别深,储气难度大。合适的盐穴型地型地貌也不多。最理想的还应该是含水层型,可以储存大量天然气,但这方面的研究也只是刚开始。

欧洲的市场开放已经走过10年时间,而中国正在市场开放的当下,中国签了很多天然气进口合同,有必要创建一个基础设施体系,达到天然气最优化合理运输、配送。其中,地下储气库是一个最关键的因素。当前,单纯依靠市场还不能实现储气库的灵活运转。如果一个市场能够得以存在,就需要具备可以使天然气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自由流通的前提条件,目前在中国这个前提条件并不存在。ENGIE集团是欧洲地下储气库的领军企业,我们愿意参与到中国的地下储气库建设。但如果不能保障一定的投资回报,像我们这样的私营企业是很难做出投资决策的。中国还需要进一步打破市场垄断,市场主体要更加多元化,要有科学可落实的市场规则,同时也要加强监管。中国的市场化改革正在进展中,从中国政府最近频繁推出的天然气价格市场化文件看,方向是积极明确的,但真正市场化还需要时间。

因此,当前中国要加大储气能力建设,还需要以政府为主导,同时赋予储备设施开发竞争性。建议对进口商和生产商(主要针对地缘政治或供应中断的风险),以及供应商(如地方配气商,针对气候风险)分别实施不同的特别储备义务。在国家层面,保障供给安全的储气库开发应通过公开招标展开。在地方层面,依据地质条件的不同,应当允许一定的地方主动权,特别是小型调峰储气库的开发。地方配气商有责任保障供应(需求多样性)。此外,欧洲的经验表明,储气服务的市场价格不能充分体现储气库的价值。比如,地下储气库建设的越多,调峰的需求就越少,这反而会削弱其自身价值。因此,一个受监管的价格机制,而不是完全的市场化机制,才有可能保障地下储气库投资商的合理回报。

延伸阅读:

储气库建设难在哪儿(观察)

魏玮

每到供暖季,一些地区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供气紧张状况。以北京市为例,今冬明春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119亿立方米,而现有应急储气能力仅为459万立方米,难以保障突发险情下的应急供气。同时,北京市储气调峰需求为37至38亿立方米,而河北、华北及天津大港储气库群的可用气量仅为26亿立方米,尚有近1/3的调峰缺口无法满足。这个现象背后隐含的重要原因是我国储气库建设滞后,导致天然气储备能力不足,调峰能力欠缺。

调峰能力亟待提升

天然气的生产和消费具有不平衡性,冬夏季存在明显的峰谷差。比如,北京市天然气冬夏季需求峰谷差就已高达10:1,必须进行季节性调峰来保障稳定供气。

供应北京的天然气来自几千公里外的中石油长庆油田、中石油塔里木油田、中亚地区油田,通过陕京线源源不断地输送进京。生产区和消费区的背离是我国目前天然气产业的普遍现状,长距离的管道运输存在时间差距,同时,一旦管道输送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气荒”。在此背景下,调峰能力的提升至关重要。

在中国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看来,动用气田调峰的手段对上游气田的长期开发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作为北京季节性调峰的气源地之一,中石油长庆油田的生产井使用年限由正常的十年时间缩短至三年。中石油苏里格气田因为调峰造成了长期生产能力的下降。

中国石油规划总院工程经济研究所高级经济师丛威表示,储气库容量大,调峰能力强,单位调峰成本相对于采购LNG现货成本要低,储气设施发展的主力一定是储气库。

近日发布的《中国天然气发展报告(2016)》白皮书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已建成地下储气库18座,有效工作气量为55亿立方米/年。

而另一组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我国天然气消费量达到1931亿立方米,其中进口量占总需求的31.8%。按照国际煤气工业联合会(IGU)对于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达到和超过30%,储气库工作气量需超过天然气消费量12%的标准,我国储气库工作气量须达到约231亿立方米才能保障可靠持续地供气。显然,储气库工作气量远远无法满足现有的调峰需求,调峰能力亟待提升。

发展存在“内忧外患”

接受本报记者采访的多位业内人士表示,储气库的自然属性决定其建设难度大是建设滞后的内在原因,价格机制不完善和政策落地困难则是导致企业缺乏投资动力,制约其发展的外在原因。

地下储气库建设所需的苛刻条件和南方地区构造破碎、气藏数量和规模小的地质背景形成了我国适合建库的资源稀缺的特点,目前已建成的18座储气库多分布于长江以北的油气聚集区。

同时,储气库投资成本高昂。资料显示,中石油呼图壁储气库的投资达110亿,中石油相国寺储气库建设投资成本高达144亿元,对于企业来说是不小的压力。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储气查看更多>储气库查看更多>储气调峰能力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