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火电火电动态政策正文

四川“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发展重型燃机发电及分布式能源热电联产工程

2017-02-23 08:27来源:北极星电力网关键词:热电联产分布式能源燃机发电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三)推进数字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

推动数字技术在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的应用,加快虚拟现实购物、社交电商、“粉丝经济”等新模式发展。推动数字文化创意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加强数字文化教育产品开发。提升旅游产品开发和旅游服务设计的文化内涵和数字化水平,促进虚拟旅游展示等新模式创新发展。挖掘创意农业发展潜力,提高休闲农业活动创意水平,促进地理标志农产品、乡土文化开发和有机产品认证。推动数字创意在医疗、展览展示、地理信息、公共管理等其他领域的应用。构建数字创意项目资源库和对接服务平台,广泛开展会展活动,鼓励行业协会、研究机构积极开展跨领域交流合作。

专栏 15 数字创意产业重点工程

数字创意技术装备创新提升工程: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联合的数字创意产业创新平台,大力发展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型软硬件产品。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数字创意领域的应用和推广。建设数字创意双创服务平台,打造创新与创业结合、孵化与投资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的开放式服务载体。

数字内容创新发展工程:以数字化终端为载体,支持一批精品文化遗产数字产品推广项目,传承推广中华文化、巴蜀文化、藏羌文化和优秀传统美德。支持动漫、音乐、影视、出版、新媒体等数字创意项目建设,打造一批优秀数字文化创意产品,丰富表现形式、拓展传播渠道,建设文化内容数字资源平台,实现文化创意资源的智能检索、开发利用和推广普及。

数字内容双向融合工程:推动建立高技术服务业专项支持数字内容领域项目的长效机制,支持建立数字内容生产、转换、加工、投送平台。建立动漫素材库和作品展示平台、影视动画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数字化影视娱乐传播平台,构建国家级电子竞技中心。以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为载体,以成都、绵阳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为重点,推动形成一批四川原创动漫游戏精品和新媒体文化产品,发展一批新媒体渠道和运营企业。

中小企业成长专项工程:建设基于云服务的公共服务平台,支持数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企业集聚发展,打造一批“专、精、特、新”的数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中小企业。

(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成都为主体形成核心发展区,以德阳、绵阳、南充等地为主体形成重点拓展区,辐射带动全省其他地区数字创意产业发展。

专栏 16 数字创意产业布局图

核心发展区。成都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成都天府新区、五城区等区域,加强数字新媒体的技术创新和数字文化产品研发,重点发展数字媒体服务、数字文化产品和设计服务等数字创意产业,加快完善产业链,建设全国知名的数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基地。

重点拓展区。依托重点产业园区和特色文化资源,重点发展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工业设计服务等,着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数字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

十、重大行动

(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加强技术攻关与产业化。整合国内外创新资源,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支持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国内外布局,抢占产业技术制高点。大力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大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力度,积极推进重大装备应用,建立健全科研机构、高校创新成果发布制度和技术转移机构,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推进创新载体和平台建设。加快建设一批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鼓励和引导科技企业孵化基地、大学科技园、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技术转移中心等创新服务机构发展。支持企业、高校院所协同创新,联合建设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工程化试验验证。鼓励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机构、跨国公司在川设立研发机构,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创新平台。完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共享机制,鼓励地方政府搭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探索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公共研究平台,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与科研院所开展基础性联合研究。

完善产学研用合作和技术转移机制。构建企业为主体、大学科研机构为支撑、创新性金融机构为辅助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探索多种形式的协同创新模式,促进创新主体间深度融合。发展多层次的技术(产权)交易市场体系,大力推进技术转让中心建设,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应用。切实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及其配套细则,加快完善科技成果价值评估、职务发明处置等操作细则。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建立科研成果强制转换机制,完善技术类无形资产交易制度。改革科研成果所有权制度,推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探索在高校及科研机构推行学术休假制度,鼓励科研人员以自主科研成果为核心进行技术创业。探索实施将部分院所改制为公司试点,建立科研要素向市场流动的机制,激发科技创新活力。

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国家创新企业百强工程,提高新兴产业领域企业尤其是领军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引领带动上下游产业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持企业建立健全企业技术中心,提升核心竞争力。鼓励省内产学研机构与国外研发机构合作,建立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国际技术转移中心等,提升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力度,切实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切实落实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具体政策措施,通过创业创新培训辅导、创新投资、创新孵化等多种方式,支持个人创业、“草根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创业。发挥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全面推进专业空间、网络平台和企业内部众创,积极推广研发创意、制造运维、知识内容和生活服务众包,立体实施社会公共、企业分享和公众互助众扶,稳健发展实物、股权和网络借贷众筹,加快双创支撑平台建设。发挥政策继承和协同效应,实现创新和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加强各类媒体对双创的新闻宣传和舆论引导,营造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二)骨干企业培育行动。

实施骨干企业培育计划。按照政府引导、市场选择、动态管理的原则,集中资源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经营状况良好、主业突出、产品市场前景好、对产业带动作用大、发展初具规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骨干企业评估指标体系,激励骨干企业增强创新主体意识,加大自主创新投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抢占产业价值链高端。鼓励骨干企业“走出去”,重点支持优势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欧美等国家设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平台等。

建立骨干企业后备库。以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和科技型企业等为主体,培育一批拥有核心关键技术及知识产权、研究开发实力强、注重产学研合作、具有一定成果转化能力、成长性好的优秀企业入库。加大对后备库企业的扶持力度,根据研发、转化等情况按规定给予财政奖补,支持技术创新活动,并帮助争取国家资源,促进其加快成长为骨干企业。

(三)市场培育行动。

实施一批市场培育重大示范工程。坚持以应用促发展,加强对处于产业化初期、社会效益显著、市场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的市场培育,组织实施一批应用示范工程,重点推进以高端软件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以成套工程施工机械和高性能液压件为代表的高端装备制造、以高性能结构材料和新型功能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以现代中药为代表的生物、以新能源技术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以节能技术和资源循环利用技术为代表的节能环保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发挥政府对市场的引导作用,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进行先期市场培育,将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品纳入政府优先采购清单。

拓展市场空间。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重点产品、技术和服务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出口商品结构,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在国内外推广应用。创新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在物联网、节能环保服务、信息服务、新能源汽车推广、健康产品等领域,支持企业大力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专业服务、增值服务等新业态。鼓励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企业优化生产组织方式,引导发展电子商务新模式。将实施商标战略与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优先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商标发展,培育打造一批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竞争力的品牌产品。

(四)园区功能提升行动。

增强园区服务功能。进一步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区域道路交通、供水、供气、供电、通讯、网络等公用设施以及连接中心城镇、机场、港口、铁路和高速公路的集疏运通道,加强园区内部的路网、重点物流、环保和其他相关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污水、工业固废集中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支持园区建设支撑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技术研发、标准体系、产品检测、公共物流、员工培训、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交易与转化、专业市场和信息网络等公共服务平台,提升综合服务水平。引导国内外一流的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院、标准检测认证机构等到园区落户或创建分支机构,支持知名专家、学者或团队到园区创业,增强园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科技支撑能力。

促进园区转型升级。进一步探索赋予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必要的经济、社会、行政等管理权限和职能,鼓励高新区依法进行用人、薪酬等方面的改革。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集约高效、生态环保”的原则,创建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低碳工业园区等绿色园区,探索建立国际合作创新园。突出园区主导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园区布局,推动重点园区二次创业、转型发展,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集约化、高端化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各地规划布局一批“园中园”,打造一批专业化战略性新兴产业特色园区。

(五)军民融合发展行动。

健全促进军民深度融合的发展机制。探索军民融合体制机制改革,推进国防知识产权解密和转化交易试点、军工科研院所领导干部兼职任职改革试点。构建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深化军地协调与合作对接机制,将重大军工建设项目纳入地方工业发展布局。培育军民融合大企业大集团,大力提升国有军工企业资产证券化水平,推动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军民融合企业。建立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推动军地、军民、校企、厂所等之间的协同创新,支持军工企业与地方科研院校和企业在重点领域创建军民兼容的创新平台。搭建军民科技资源对接服务平台,推动军工与民用科研设施、大型仪器装备、科研基础条件等相互开放和双向服务,开展有影响力、标志性的重大专项联合攻关。支持省属国有企业发起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投资军民融合高技术企业。

加强军民融合项目建设。依托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建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形成核技术、航空、航天、电子信息等高技术产业园,进一步扩大民口企业与军工大企业、大集团的配套协作规模,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和产业集群。继续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充分发挥国家军民两用技术交易中心作用,打造军民两用科技成果集散地。依据国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急需,发挥军工技术优势,通过成果交易和面向社会发布军工技术转民用项目指南等形式,引导发展军民通用化程度高的高性能装备、关键部件及基础材料,组织实施产品和服务相关应用示范工程。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热电联产查看更多>分布式能源查看更多>燃机发电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