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极星

搜索历史清空

  • 水处理
您的位置:电力电力新闻火电火电环保报道正文

“化学治霾”实现近零排放当地却鲜有火电厂敢尝新

2017-03-02 08:41来源:工人日报作者:张翀关键词:超低排放燃煤电厂煤电企业收藏点赞

投稿

我要投稿

“他们就是宁愿多花钱,也不太愿意尝试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武汉天空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尤其是大型的火力发电企业,更是谨慎得很。”

对此,国电丰城发电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天空蓝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找上门推广该项技术时,也出现过类似反对的声音。最终,还是搞技术出身的老总拍板,才决定给个机会试试看。

不试则已,超细颗粒化学团聚技术实际应用效果比预想得还要好,这让公司上下惊喜不已。

中国作为煤炭生产和消费大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短期内难以改变。张军营坦言,新技术仅靠企业自身推广还远远不够,政府相关部门应加大环保法规的执行力度,并出台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相关配套措施,鼓励企业应用治霾新技术。

希望进入政府相关计划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治霾环保新技术首次在当地遇冷。2012年,当时还在武汉科技大学就读大三的李恒从美国回到国内,由于当时的污染严重,自己曾经两个月一尘不染的白球鞋一天就成了“花脸”,由此,他萌生了一个想法,那就是利用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治理雾霾的一大重要来源——扬尘。他随后设计发明了相关治理设备,经该市建设科学技术委员会评定认定,该技术成果属国内首创,对施工现场压尘、降尘和主体结构养护的效果良好,并建议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将其纳入武汉市绿色与安全文明施工内容中。

可是,一套当时报价2万元的装置推广起来,难度却超过了李恒的想象,推广近两年,在当时建筑工地数以万计的武汉市,也仅有15家施工单位掏钱使用。

在李恒看来,企业的经费支出是制约新技术运用的最大障碍。当时,一家施工单位负责人坦言道出了其中的症结,按照相关规定,几乎所有的施工单位都已配备降尘除尘设备,在企业面临成本核算的时候,没有人愿意重新来购买安装一套设备。

同样的症结,如今也在困扰着张军营的新技术,因为所有的煤电企业,如果要顺利生产,必须按照国家规定安装相应环保设备,在环保意识和法治意识越来越强的今天,没有经过环评的煤电企业很难通过正规渠道生存下去,而在已经购置安装相应设备的企业,让他们再掏一笔钱更换新的设备,难度可想而知。

因而,从李恒到张军营,他们只能将推广的希望寄于政府。“通过政府采购、补贴的方式进行推广,项目的推广必然事半功倍”,这曾是当时李恒所寄望的“武汉模式”:2013年12月2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议2日审议并原则通过《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计划投入280亿元,力争5年使全市空气中的PM2.5和PM10年均浓度比2012年下降20%。

如果能将各类治霾新技术纳入到计划中,无疑将对新技术的推广运用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张军营、李恒都在期盼。

原标题:“化学治霾”实现近零排放当地却鲜有火电厂敢尝新
投稿与新闻线索:陈女士 微信/手机:13693626116 邮箱:chenchen#bjxmail.com(请将#改成@)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超低排放查看更多>燃煤电厂查看更多>煤电企业查看更多>